刘伟观察与思考: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10:58 1

摘要:该文题目修改为《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文稿内容作了修改添加。此文对基础教育领域的一般专家、突出专家以及高校教研院所专家教授的价值作用及行业评价作了深度解析评述。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醒高校教研院所专家教授,研究基础教育,就要注意深入中小学实际,不能坐在办公室凭

本文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该文题目修改为《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文稿内容作了修改添加。此文对基础教育领域的一般专家、突出专家以及高校教研院所专家教授的价值作用及行业评价作了深度解析评述。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醒高校教研院所专家教授,研究基础教育,就要注意深入中小学实际,不能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写文章,只有贴近学校实际,分析总结出来的规律、理论、方案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深得中小学干部教师的理解与认同;二是提醒广大中小学高级教师,获评高级教师职称不应是终极目的,而应该继续努力,尽力成为基础教育某一领域的能人高手,成长为令人信服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突出、本土专家。

因此,这篇文章对所有专家(教授)都有一定的启发与引导意义。希望学人智汇能予重视并公开推送!

【刘伟专栏】

观察与思考: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

原创作者|刘伟(山东鱼台)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教育界冒出的“教育专家”实在太多,乃至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教育专家”了。随便上网便可看到,到处都是“教育专家”亲临现场指点教育迷津的论坛。面对“教育专家”鱼贯登场、真假难辨的各色论坛、讲堂,旁观者显然需要追问一句:他们到底是些什么样人?他们真的一辈子都在埋头从事喜欢且有意义的教育事业吗?他们的真知灼见真的符合教育规律而被同行们认同接受?

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各类教育教学与管理专家的确很多,但确也鱼目混杂,有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欢迎的真专家,也有名不符实、不受欢迎的伪专家。对于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来说,应理性看待专家,不要盲目崇拜专家,更要注意识别真伪专家,以自己的努力体现专家的价值。

一、专家含义与作用

客观地讲,基础教育专家有官方评选和民间舆论赋予两种形式。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市级以上教学名师、名校长,省级特级教师等,均系官方评选出来的专家。依照常规,获评高级教师职称,即可称为专家。如此说来,每所中小学至少拥有10%至30%左右的专家,可谓专家遍地。而社会上(本单位)的人们却把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专长的高手能人称为专家,如理论研究,实践引领,他们为社会为业界提供了思想理念、案例做法等。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业绩与效果突出,能够师带徒、送培送教,能时常提供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等,用以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及教管干部的能力提高,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现实情况是,高级职称获得者不一定是民间认可的专家,而民间认可的专家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评上高级职称,因为获评高级职称需要教龄、工作业绩等众多的评审条件,因而需要一定时间的要素积累。

基础教育领域涉及面很广,如:班级(学生)管理、学科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共育、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强的专业性。通过实践探索,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涌现出的精通者、智慧者,他们熟悉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策略,落实操作起来确有实际效果,被广大基础教育同行尊称为专家,即民间舆论赋予的专家。这样的专家肯定会受到中小学干部教师、家长学生的欢迎与推崇。

二、专家价值与影响解析

基础教育专家的终极价值,在于通过专业行动将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每一个课堂和教育细节的真实改变,其工作既需要学术严谨性,又需具备基层洞察力、思考力。随着教育变革的加速演进,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理论指导、专家引领,这类专家的需求量将持续增长,其角色也将从“指导者”更多转向“协同创新伙伴”。

有鉴于此,区域与学校不时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培训讲座、业务报告,借以提高一线干部教师的理论素养,把握具体改革创新的方向与做法,增强改革创新的行动自觉,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且应该的。所聘专家大多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一线的干部教师或教研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经验,且工作效果突出,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理论、理念与做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甚至更加注重实践层面的落实与介绍,他们的讲解贴合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能够提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教育技术应用、家校社协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案例、经验与做法,他们的语言平实准确,各种见解与本土化做法可传播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启发性、操作性较强,并能以自己的经历经验现场解答干部教师提出的实践操作层面的疑问与难题,因此基础教育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更受中小学干部教师的认可与欢迎。

不过实际观察发现,有的区域与学校比较在意专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倾向于聘请外地(高校、教研院所)具有较高地位、较高名望的专家教授。而这些专家教授往往远离基础教育一线,不熟悉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场景,不了解学生表现等学情,只关注学术理论的“高大上”,他们严重脱离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当属闭门造车、空想作文,编造理论与说法,纸上谈兵,特别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标志的名词跌出,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专家热衷于将课堂变成他们理论实验的跑马场,醉心于制造课改的概念狂欢。从“学科融合”到“学习任务群”,从“大单元教学”到“核心素养”,这些金光闪闪的新名词如同暴雨般砸向一线教师,且不时翻新,一些玄妙离奇难以从字面上理解的语句层出不穷,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他们要求老师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结果因给老师带来莫名的迷茫与困惑而被一线教师集体抵制。他们的理论与教学实践存在较大差距,这种离开了实践凭想象研究教育教学,无异于空中楼阁,暴露出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深刻矛盾。还有的专家自己不造词,干脆“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而没有自己的感悟、认识与理念。他们讲的只是理论、见解,缺少一线干部教师实际需要的操作方法与做法,被一线干部教师锐评为“理论无原创,实践无着落”,没有实际借鉴运用价值,不能现场准确解答操作层面的疑问与难题,实际帮助作用不大,因而同样不受一线干部教师的待见。

一线干部教师普遍认为,这些专家教授讲述的慷慨激昂、总结的全面细致,但具体到如何操作?总觉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的教育专家,通常被人们调侃戏称为“砖家”,即搬砖的专家,他们只是别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的“搬运工”,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落实与操作的实践意义不大。

依照常规,获评高级教师职称即可称为专家。从人们的一般理解与认识上看,评上高级职称,证明这部分老师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效果突出,是某些方面受人推崇的行家里手,能给同事提供经验、方案与技巧。其实绝大多数老师达不到这一较高层次,也无法提供较高水平的公开课、示范课、业务讲座。要知道,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不是太高,主要考虑中小学教师平凡普通踏实的工作性质,能把孩子管好教好,圆满地履行教师职责,达到一定履职年限,取得一定业务实绩,即可参评高级职称。严格地讲,高级教师与专长能人不可同日而语,他们中的大多数应属一般专家,与民间舆论赋予的专家名师尚有一定距离。或者说,高级教师中的出类拔萃者才有可能成为基础教育某一方面的高手能人,才属民间舆论赋予的突出专家,才能体现出人们所期待的高层次价值。这从另一角度提醒高级教师,获评高级教师职称不应是终极目的,而应该继续努力,尽快成为基础教育某一领域的能人高手,成长为令人信服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方面的本土专家甚至突出专家。

三、识别真伪专家

由此看来,专家也有真伪、高低之分。不仅在基础教育系统,其他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紧贴实际的理论与做法肯定受欢迎,而那些远离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的理论与见解因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会被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视而不见或迅速丢弃。

观察发现,一线干部教师需要理论启发与指引,更需要可借鉴可复制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案与措施。鉴于广大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十分看重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区域教育与学校领导在组织教育教学与管理业务培训时,应该秉持重应用轻理论、重业绩轻职称、重实用轻名号的指导思想,注重从本单位同事中挑选在班级(学生)管理、学科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家庭教育、家校社共育、各项管理等方面做得有特色、有效果的干部教师(本土专家),走上培训讲台现身说法,作经验分享与集体研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的启发性、实用性更强。

其次聘请外地外校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突出专家),首先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情,听完课再和老师们座谈交流,有说课,有评课,有争论,有研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或者首先查看了解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与学校领导交流座谈,明确学校管理的亮点与特色,剖析学校管理的疑惑与难点。然后集中起来由所聘专家结合了解掌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作专题报告、业务讲座,其针对性、时效性会更强。而培训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家校社合作等细目。当然,如果组织大型系统性业务培训,可以适当聘请熟悉的外地知名的专家教授作理论启发与辅导,借以提高一线干部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教师与管理干部的专业成长。如能这样分层次组织现场互动式培训与指导,实际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建议区域与学校不妨一试。

总之,在注意识别专家真伪的基础上,依据学校不同阶段不同需要,可以兼顾聘请身边的本土专家--外地外校突出专家--知名专家教授三个不同层次的专家,为一线干部教师开讲座、作报告,分别起到不同的启发与指导作用。从我们平时这样做的实际情况看,效果更好,一线干部教师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因此建议高校及教研院所专家教授,研究基础教育,要注意深入中小学实际,不能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写文章,只有贴近学校实际,分析总结出来的规律、理论、方案才有实际意义,才能深得中小学干部教师的理解与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于本月12日发布《关于实施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岗位计划的通知》,提出打造一支本土化基础教育领军人才,辐射带动县中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我们的上述建议和做法与教育部要求不谋而合,体现出培养建设高素质本土专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最后总结三个要点识别真伪专家。一要看讲的如何,是否贴近教育教学与管理实际;二要看是否提供解决方案,方案是否可行,落实的效果怎样;三看能否现场接受咨询,准确解答疑问与难题,影响与口碑几何。这三条识别判断标准对衡量评价专家报告(讲座)的辅导效果、一线名师名校长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指导效果都是通用的。

来源:校长智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