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32种老物件,你家还有几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17:05 1

摘要:灌水时“咕咚”声清脆,冬天焐手正好,瓶胆碎了还能换。 喷雾器,铁皮抽拉式喷雾器,压杆“咯吱”响着打农药,夏天给菜园除虫,背着它在烈日下走,铁把手焐得发烫。

座钟,滴答声中记录时光,整点报时曾是童年的“惊吓”瞬间。 留声机,黑胶唱片转动着老旋律,拐针损坏的它如今成了静默的藏品。

搪瓷杯,蓝边白花的搪瓷碗,蒸蛋不发黑、耐摔又轻便,比不锈钢碗有温度,盛红烧肉时,瓷面映着油光特别香。 塑料暖瓶,印着牡丹图案的暖瓶,曾是嫁妆标配。

灌水时“咕咚”声清脆,冬天焐手正好,瓶胆碎了还能换。 喷雾器,铁皮抽拉式喷雾器,压杆“咯吱”响着打农药,夏天给菜园除虫,背着它在烈日下走,铁把手焐得发烫。

柳条行李箱,编着吉祥纹的柳条箱,箱底藏过粮票和私房钱,箱盖合页“咔嗒”一声,比现在密码箱更有安全感。 土坯模子,70年代造泥砖的模具,方方正正卡出砖块。

带储墨囊的钢笔,吸墨时捏胶囊“咕嘟嘟”响,笔尖带储墨小兜,写作业总漏墨染指缝,却觉得比蘸水笔高级多了。 自制复写本:蓝复印纸夹塑料片,涂蛤蜊油当油墨,帮老师抄试卷,写完一张纸,手指蹭得红蓝相间。

下蛋笔(自动铅笔),按动出铅的“土豪文具”,笔帽刻着米老鼠,铅芯总断,却舍不得丢,课间和同学比谁的笔杆更花哨。 的确良衬衫,雪白色的确良衬衫,领口浆得笔挺,过年穿新衣,走路不敢蹭墙,生怕勾丝,风一吹衣摆飘起来,觉得自己特时髦。

黑色棉布绑腿带,缠在裤脚防蚊虫,姥姥缠小脚,穿斜襟褂配绑腿,走路颤巍巍,解开带子时,布纹里还藏着草屑。 玫红色橡皮筋,扎麻花辫必备,拆头发时总扯掉几根毛,却比现在皮筋耐用,一根能扎一整个童年。

玻璃瓶汽水,瓶盖“砰”地撬开,气泡呛鼻子,2毛钱一瓶,喝完舔瓶盖,瓶押金要攒着买冰棍。 一毛钱13块的圆糖,水果味印在糖纸上,过年装在搪瓷缸里,走亲戚抓一把,含在嘴里能甜一下午。

井水加一粒糖精,晃匀就是“饮料”,夏天放学灌一瓶,咕嘟咕嘟喝完,舌头被甜得发涩,却比现在奶茶更解渴。 电石加水产气的汽灯,纱罩烧得发白,秋收夜场打谷子,挂一盏汽灯在树上,光晕里飞着小虫,比月光亮堂多了。

银白色火石擦出火星,引燃草纸,三节电池的手电筒,装2.5V灯珠,走夜路前备几颗灯珠,生怕半路灭了,摸黑摔进沟里。 小鸟形状的小刀是小时候必备的文具,经常用来削铅笔,小时候用过吗? 轰鸣的东方红-28拖拉机,拉货、耙田全能,坐拖斗里去赶集,柴油味混着泥土香,比现在SUV颠簸,却装满了丰收的喜悦。

炉钩子烧红补凉鞋,烫痕歪歪扭扭,鞋底卡石子是日常,抠出来时石子带点鞋底的塑料屑,现在想起还硌脚。 钥匙串上的折叠剪刀,剪线头、拆信封万能,金属柄磨得发亮,比现在指甲刀顺手,用了二十年还锋利。

70年代农村的“熨烫神器”,烧热后压平衣物褶皱,你家曾用过吗? 过去使用煤油(洋油)的炉具,用于做饭,通过燃烧煤油加热,曾是常见的家用炊事工具,现逐渐被更便捷的炉具替代。 过去农田里的农具,呈锤头状,用于打碎翻耕后土地里的大土块,使土壤疏松平整,方便播种和作物生长,是传统农耕时代的常见工具。

旧时量粮食的器具,多为木制,呈斗状,用于测量粮食体积,是以前计量工具。 过去手电筒、煤油灯等灯具的配件,常见规格有2.5V、3.8V等,需搭配电池使用。

过去电力不足时,人们外出常携带备用灯珠,是照明不便年代的重要物件。 70、80年代的丝巾是女性喜爱的配饰,多为绸缎材质,色彩鲜艳,可扎头发、系脖子,曾是家境较好或表现优异者的奖励品,承载着一代人的爱美记忆。

靠发条驱动,走时精准,上海牌等品牌常见,戴表露袖口曾是时髦事,如今多成收藏品。 用玉米等谷物经高温膨化制成,呈长条状,香甜酥脆,曾是孩子们的最爱。

如今部分农村仍有手工制作,是一代人难忘的童年味道。 老虎牌手电在过去是常见照明工具,金属外壳,搭配干电池和灯珠,射程较远,坚固耐用,曾是夜间出行、劳作的必备品,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

这个是八十年代的老物件,你们还记得有什么用吗?这些被时光打磨的老物件,虽已退出生活舞台,却刻着一代人的坚韧与温情。 的确良的闷热、塑料凉鞋的硌脚、座钟的“惊吓”,如今都成了怀念的理由。

你家还藏着哪些“古董”?快来晒晒属于你的时光印记吧!

来源:读历史是读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