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成果领先,张晓辉教授团队CAR-T治疗及出凝血疾病研究成果

B站影视 2024-12-17 16:50 2

摘要:2024年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San Diego)圆满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涵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最前沿的血液学进展和突破性临床数据。在本次大会上


编者按:2024年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San Diego)圆满召开。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涵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分享最前沿的血液学进展和突破性临床数据。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张晓辉教授团队有11项研究入选,包括3项口头报告和8项壁报展示,涵盖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疾病多个基础与临床研究,本期特整理CAR-T治疗及出凝血疾病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供大家学习参考。

CAR-T治疗赋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和机制研究

01

摘要号:2041

英文标题:Tandem CAR-T-cell Therapy Targeting CD5 and CD7: Facilitating Condition-Free Engraftment of Epitope-Edited Allogeneic HSCs

中文标题:CD5-CD7串联CAR-T疗法桥接抗原表位编辑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第一作者:王国玲

展示时间:2024年12月7日下午5:30至7:30(当地时间)

展示地点:Halls G-H (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介绍

难治/复发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T-ALL)的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不足20%,即使行挽救性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5年生存率也不足30%,预后非常差。移植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复发和移植相关不良反应,需要开发毒性更小且更强效的肿瘤清除疗法来增效移植治疗。近期多中心数据显示CD7 CAR-T短期内可高效诱导高达90%的R/R T-ALL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然而单独CAR-T长期效果欠佳,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原丢失的疾病复发,其次是免疫细胞缺乏继发的严重感染,需要行骨髓移植来巩固治疗。目前公布的临床数据表明,CD7 CAR-T治疗后衔接HSCT,供者造血干细胞(HSC)和成功植入,提示T系CAR-T疗法作为移植前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将开发并测试CD5-CD7双靶点CAR-T治疗作为预处理方案桥接表位编辑的异基因HSCT治疗,开发R/R T-ALL治疗新方案。

方法

参考本团队之前的研究方法,研究建立了可以同时识别CD5/CD7抗原的Tan5-7 CAR-T细胞,并筛选抗原对应的CAR结合表位突变体,利用单碱基编辑器对HSC细胞进行抗原编辑。动物实验部分,研究利用尾静脉接种T-ALL肿瘤细胞,通过活体成像及流式细胞术确定肿瘤细胞植入,建立T-ALL模型小鼠。将T-ALL小鼠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连续3天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预处理和Tan5-7 CAR-T细胞回输,对照组FC预处理后回输对照T细胞,另一组对照组小鼠行常规HSCT预处理方案,后所有小鼠行异基因骨髓细胞移植。监测小鼠肿瘤负荷、CAR-T细胞扩增、移植后外周血细胞种类及数量,同时记录小鼠体重、体温、有无毛发脱落、腹泻、弓背等情况,判断是否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不良事件,记录小鼠生存期。

结果

Tan5-7 CAR-T在体内外可有效杀伤T-ALL肿瘤细胞,还可以杀伤正常PBMC中的T\NK\B细胞。通过GVHD模型小鼠体内试验验证,我们发现回输了Tan5-7 CAR-T组小鼠,在不接受移植前预处理的情况下,可实现异基因HSC成功植入,植入效率与常规预处理组相似。相较于药物预处理+HSCT组,Tan57 CAR+HSCT组小鼠移植后T\NK\B数量显著减少,GVHD反应发生率降低,同时感染性死亡发生率有所增加。参考本团队之前的研究方法,研究对HSCT的CD5/CD7抗原结合表位进行了单氨基酸突变编辑,可分化出具有Tan57 CAR识别抗性的BE-T/NK/B细胞,二者序贯治疗后,CAR+BE-HSCT组小鼠移植后T\NK\B数量较Tan57 CAR+HSCT组数量明显增加,且短期内观察GVHD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结论

Tan5-7 CAR-T疗法可以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并特异性清除多种免疫效应细胞,可替代传统预处理方案高效桥接HSCT。抗原表位编辑的HSCT可以有效恢复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且未显著提高GVHD等不良反应。双靶点CAR-T桥接抗原表位编辑的HSCT为R/R T-ALL患者提供治疗新思路。

血管性血友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02

摘要号:3703

英文标题:Outcome for Mothers and Neonates Among Pregnant Women with Von Willebrand Disease: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Multicenter Study

中文标题:血管性血友病患者妊娠母儿结局: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

第一作者:皇秋莎

展示时间:2024年12月8日下午6:00至8:00(当地时间)

展示地点:Halls G-H (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介绍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缺陷。患有VWD的女性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这可能会影响妊娠期、分娩及产后的母儿健康。鉴于该疾病表型和潜在病生理机制的广泛异质性,VWD患者的妊娠和分娩是一个重大的临床挑战。既往VWD患者妊娠及分娩的母儿结局的数据有限。本研究旨在报告患有VWD的妇女的母儿结局,并将其与未患有VWD的产妇进行比较。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的全国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来自中国18个三级医院的210名患有VWD的孕妇(302名孕妇)被招募入组。每个VWD患者入院时随机匹配3个对照孕产妇(即对照组和VWD患者几乎同时住院)。最后,这项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了302例VWD孕妇和906例非VWD孕妇。研究比较了两组母亲和新生儿的结局,还探讨了两组的产科并发症。Logistic回归用于计算95%置信区间(CI)的比值比。

结果

共有210例患者的302次妊娠被评估(VWD 1型n=143,2A型n=18,2B型n=6,2M型n=5,2N型n=7,3型n=1,分型不明n=30)。患者分娩时的中位年龄为28岁,诊断为VWD的中位年龄为20(16~30)岁。82名(39.0%)患者有妊娠早期流产史。患者妊娠前ISTH出血评分中位数为2(0~11)。分娩时的中位孕周为38(35~40)周。

302例妊娠中共314个胎儿(12对双胞胎),其中301例为活产,13例为宫内死亡,这些死亡被认为与VWD无关。在301例新生儿中,24例早产,277例足月出生。VWD患者和非VWD患者的早产率没有显著差异(P=0.287)。10分钟时Apgar评分中位数为10.0。本研究中未观察到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在这些病例中,56例为剖宫产,233例为阴道分娩。VWD患者接受剖宫产的比例更高(P=0.016)。

与对照组相比,VWD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概率更高(22.3% vs. 3.2%,P

VWD患者需要更多的输血;具体而言,302次妊娠中有75次(24.8%)在妊娠或分娩期间需要输血。与未患VWD孕产妇相比,VWD患者需要输血的OR为5.2(95%CI:3.1~8.5)。两组在胎盘早剥、宫内胎儿生长受限、子痫前期、子痫、妊娠期糖尿病或妊娠期高血压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与未患VWD孕产妇相比,VWD患者分娩时住院天数更多(5.2 vs. 2.1,P

在血栓事件上,2次(0.7%)妊娠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没有患者出现肺栓塞。没有患者出现脑梗死或心肌梗死。VWD患者妊娠期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增高(OR 1.1, 95% CI:0.61~2.35)。

结论

患有VWD的孕妇产前及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本研究中无新生儿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个体化的恢复止凝血功能的治疗可能有利于母亲和新生儿的结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和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03

摘要号:2566

英文标题:Genetic Associations and Platelet Count Trajectories in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an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during Pregnancy

中文标题: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遗传关联及血小板计数变化

第一作者:沈可心

展示时间:2024年12月8日下午6:00至8:00(当地时间)

展示地点:Halls G-H (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介绍

血小板减少症被定义为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影响5%到12%的妊娠期女性。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约占这些病例的70%,通常表现为轻度至中度血小板计数下降,常出现在妊娠中晚期,且在产后通常会自行恢复。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占比约为3%,也表现为轻度至中度血小板减少。由于两者临床表现重叠且缺乏特异性标志,单靠血小板计数难以区分GT与ITP。在GT中,血小板计数通常维持在70×109/L以上,出血风险较小,而ITP则可能涉及严重的出血,尤其是在严重病例中血小板计数更低。这种临床重叠现象需要更先进的诊断方法。

方法

本研究包括了2000年至2024年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血小板减少症的2135位妊娠期女性患者,其中1556例为GT,50例为ITP。通过高通量测序从外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基因分型。质量控制排除了呼叫率低于95%、次要等位基因频率低于1%以及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的SNP。统计分析比较了GT、ITP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轨迹及遗传关联。血小板计数轨迹通过线性混合模型评估,模型包括医院地点、母亲年龄和妊娠周数的固定效应,以及重复测量的随机效应。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确定了与血小板计数以及GT和ITP发生相关的基因位点。主成分分析(PCA)校正了人群分层的影响。荟萃分析结合了不同妊娠期的结果。内部重复实验将队列按确诊年份(2000-2012和2013-2024)分组,重复GWAS分析。在两组中方向一致且达到Bonferroni校正显著水平的变异被认为具有重复性。外部验证则将显著位点与日本生物银行项目(BioBank Japan Project)的GWAS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G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妊娠期间逐渐下降,至分娩时达到最低点,并在产后4到8周内自行恢复,无需干预。具体而言,GT患者的平均血小板计数从第一孕期的150×10^9/L降至分娩时的90×10^9/L。相较之下,ITP患者通常需要在第三孕期开始治疗,并在治疗后较早出现血小板恢复,且在治疗开始一周内血小板计数显著上升。联合治疗的平均反应时间为4.39±2.54天,强的松单药治疗为7.29±5.01天(PPP=7.37×10-10)。该变异影响血小板生成和形态,提示其可能作为ITP的遗传标记。

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妊娠期GT和ITP在血小板计数轨迹及遗传关联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GT患者在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至分娩时达到最低,而ITP患者在治疗后较早出现血小板恢复。PEAR1变异与GT显著相关,导致妊娠期血小板计数迅速下降。相反,TUBB1变异与ITP的高风险显著相关,影响血小板生成及形态。这些基因变异可用于区分GT与ITP。

04

摘要号:2685

英文标题:Decitabine Regulates the Func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y Restoring MAGEA4-Mediated Apoptosis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中文标题:地西他滨通过恢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MAGEA4介导的凋亡来调节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

第一作者:蔡璇

展示时间:2024年12月8日下午6:00至8:00(当地时间)

展示地点:Halls G-H (San Diego Convention Center)

介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调节功能受损已被证明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骨髓微环境中补体激活的增强导致ITP-MSCs功能障碍,表现为增殖能力降低和凋亡增加。然而,补体系统在功能失调的ITP-MSCs中的潜在机制仍待阐明。本研究旨在阐明补体对ITP-MSCs的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

方法

ELISA试剂盒用于定量IT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骨髓MSCs的补体C3a和C5a的沉积。Illumina HiSeq系统用于转录组分析,以检测mRNAs和lncRNAs的表达谱。基于TMT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用于描述MSCs中的蛋白质谱。构建活动性ITP小鼠模型来探索地西他滨的作用。

结果

C3a和C5a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ITP-MSCs被分配到无补体激活组(MSCs-C-)。其余ITP-MSC被分配到补体激活组(MSCs-C+)。RNA测序显示,与MSCs-C-相比,MSCs-C+中总共有912个和1391个lncRNAs分别显著上调和下调。KEGG分析表明,差异化的lncRNAs主要集中于细胞衰老。lncRNA-TF mRNA网络包括了两个与mRNAs共表达并与特定TF的靶基因重叠的lncRNAs。研究发现LILRB4,MAGEA4,RGS1,MYL2, MYH6和SLITRK5在MSCs-C+和MSCs-C-中表达不同。PCR和western blot证实了MAGEA4在MSCs-C+中的表达降低。研究假设MAGEA4表达的减少可能参与诱导MSCs-C+的凋亡。与研究者的假设一致,MAGEA4过表达减少了细胞凋亡,这是通过MSCs-C+中Bcl-2/Bax比值和裂解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水平来测量的。为了确定MAGEA4在MSCs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比较了MSCs和MAGEA4过表达的MSCs的蛋白质谱。KEGG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中。Akt磷酸化抑制剂可消除MAGEA4过表达带来的细胞凋亡减少。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MSCs-C+中MAGEA4减少的可能机制。甲基化特异性PCR表明,MSCs-C+中MAGEA4启动子的甲基化增加。地西他滨,作为DNA甲基化抑制剂,可以减少启动子的甲基化,进而增加MSCs-C+中MAGEA4的表达。地西他滨恢复了MSCs-C+受损的增殖能力,并防止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本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ITP-MSCs的免疫调节存在缺陷。本研究将CD4+T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的MSCs和用/不用地西他滨处理的MSCs-C+共培养。与健康对照组的MSCs相比,当与MSCs-C+共培养时,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减少,而地西他滨可纠正这一减少。在体内试验中,地西他滨促进了ITP小鼠的血小板恢复,并减少了出血事件。地西他滨治疗后,ITP小鼠骨髓MSCs的增殖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得到恢复。

结论

本研究表明,补体激活抑制了ITP-MSCs中MAGEA4的表达。MAGEA4水平的降低会损害MSCs的增殖能力,并通过PI3K-Akt途径促进凋亡。地西他滨可降低启动子的甲基化,进而增加MAGEA4的表达。地西他滨治疗可抑制骨髓MSCs的凋亡并恢复其免疫抑制能力。本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进一步了解MAGEA基因表达在ITP中的具体作用,并为地西他滨治疗ITP提供理论依据。

张晓辉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后导师

学术任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临床与科研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自然-重点项目3项、国自然-面上项目8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重点攻关项目等;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项,第一/通讯发表SCI 论文141篇Nat. Immunol, J Hematol Oncol, Lancet Heamatol, Blood, Nat. Commun, Leukemia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