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一场传承千年的新津“船”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0:28 1

摘要:5月31日-6月2日,“中国体育彩票杯”2025年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暨成都市新津区第29届龙舟赛就将在新津南河及两岸绿道盛大开启。

桨声破浪处

千帆竞南河

在成都平原的腹地

新津南河的水波似乎已按捺不住涌动

一场延续千年的文化盛宴

正蓄势待发

端午龙舟会

这项早已融入

新津人和成都人的基因

承载着家国情怀与非遗记忆的赛事

即将登场

👇

五津廊桥下的“百舟竞渡”震撼场面

5月31日-6月2日,“中国体育彩票杯”2025年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暨成都市新津区第29届龙舟赛就将在新津南河及两岸绿道盛大开启。

在中国,龙舟竞渡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屈原投江的悲壮故事,赋予了这项活动更深沉的精神内核,使之成为中华儿女铭记于心、饱含家国情怀的共同记忆。

龙舟会期间的舞龙表演

成都平原丰沛的水系与农耕文明的繁荣,为龙舟文化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

不仅是成都,在四川、在湖南、在福建、在广东,在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有华人足迹的地方,就一定有龙舟的影子。龙舟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基因里。

2023年亚运会女子龙舟赛现场

而在成都新津,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始于初唐,相传杜甫留居成都时,也曾到新津观摩龙舟竞渡。

千年之后,新津端午龙舟会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脱颖而出,于2009年率先入选四川省级非遗项目,成为新津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正在演绎杜甫的演员

龙舟不仅是端午的“标配”,更是一部镌刻在南河上的文化印记。清道光《新津县志》记载:“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

南河上空,响彻天地的龙舟号子和两岸绿道震耳欲聋的呐喊欢呼,仍久久在耳畔回响。这份穿越历史的余音,是新津人对赛龙舟这项非遗文化执着坚守的见证——截至目前,新津已举办28届龙舟赛事,留下了无数劈波斩浪、百舸争流的美好回忆。

从“风调雨顺”

到“家国情怀”

千年龙舟“划出”华夏精神脉络

龙舟的灵魂是“龙”

而龙的信仰

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扎根于中华大地

“蓄势待发”的龙舟

在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的眼中,中国人与龙的情结,早已根植在数千年的民族血脉里——6000年前的内蒙辽西红山文化遗址中,先民以卵石摆龙,勾勒出对神灵的最初想象;5000年前的玉器文明里,玉猪龙的诞生,标志着龙从自然崇拜向精神象征的升华。

西周时期,龙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符号,春耕时节的籍田典礼上,帝王乘坐龙形舟楫巡视水田,祈求五谷丰登,第一次将龙与农耕文明紧密结合。

在先民看来,龙能兴云布雨、沟通天地,与农业社会依赖自然节律的生存需求刚好契合。这种古老的信仰体系,如同隐形的文化基因,让龙舟成为连接人与天地的精神媒介。

其承载的祭江、点睛、收龙等仪式,至今仍在各地端午民俗中以非遗形态活态传承。

丰富的非遗民俗文旅活动

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身汨罗江,为龙舟注入了新的精神内核。《荆楚岁时记》记载,老百姓为纪念屈原,乘上龙舟,划至江心投入粽子,希望“以食祭之”。

也正是此刻——

“路漫漫其修远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中的求索精神与爱国情怀,也与龙舟“逆流而上”“百舸争流”的竞技特质相契合,至此,龙舟也超越自然崇拜的范畴,成为家国情怀的载体。

谭继和看来,正是这种精神层面的共振,让划龙舟既保留了最初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望,又融入了纪念屈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端午习俗,“这种精神已经升华为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关乎民族品格的象征。”

赛龙舟老照片

从红山玉龙到帝王祭典

从祈求风调雨顺到龙舟竞渡

龙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

具象化表达

船头高昂的龙首

象征不屈的民族气节

整齐划一的划桨动作隐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逆流奋进的竞赛精神

暗合开拓创新的时代品格

团结协作的龙舟精神

时至2009年,“中国端午节”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也唤起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端午龙舟会期间的书画展示

龙舟竞渡作为其核心习俗,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传承谱系和地域特色,如江浙的“青龙”、湖南的“凤舟”、广东的“盐船龙”——多元文化在龙的旗帜下达成统一,铸就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对龙舟情有独钟的答案——龙舟划过的每一道弧线,都倒映着我们与自然对话的历史、与先贤共鸣的心声,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从“劈浪前行”

到“民俗焕新”

非遗画卷拉动群众参与热情

新津龙舟竞渡,相传始于唐代初年。作为率先入选四川省非遗名录的龙舟赛事项目,新津端午龙舟会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风情。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幸蜀、诗圣杜甫留居成都时,都曾到新津观摩龙舟竞渡,清代《新津县志》也以“城南竞渡”四字记录当时盛况。

清代龙舟图

从千年时光长河中划来的龙舟,成就了新津“四川龙舟之乡”的美誉。

为何新津能以龙舟载体跻身非遗文化?答案就藏在这与水共生的基因里。

龙舟会期间的非遗文化表演热情参与相关非遗活动的群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

王勃和陆游笔下对新津的咏叹,印证了这里与水的千年情缘。在明清时期,这里便有“端午赛舟,万人空巷”的盛景,除本地选手,周边州县也“踏浪而来”。

至清末,龙舟活动开始由县府牵头,花船增至50艘,龙船多到100余只。

1970年后,成都市重大龙舟赛事纷纷转至新津南河举行。

1970年在新津举办的龙舟赛

1987年“屈原杯”龙舟赛,来自全国26支和新津本土28支龙舟队参赛,吸引了数10万海内外游客观赛。

“屈原杯”龙舟赛

1996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新津“全国龙舟活动先进县”。

1997年“宝山杯”龙舟赛,历时五天四夜,规模创当时之最。

“宝山杯”全国龙舟会期间的观赛群众

2024年天府端午龙舟会,54支海内外队伍齐聚南河,首次推出全景实时直播、“新津文旅”小程序、创新设置民俗巡游、非遗集市等沉浸式文旅活动,创线上线下超100万人的观赛纪录,不仅唤醒了民众对端午民俗的集体记忆,也带动综合旅游消费1.25亿元,形成了独特的“非遗+”赛事文旅生态。

火“出圈”的熊猫玩偶

翻看去年龙舟赛的一组影像,画面中的盛况几乎要溢出屏幕——一支支华丽龙舟似蛟龙出水,在水面疾驰。

扣人心弦的比赛场面

岸边观众挥手呐喊、孩童骑在父亲肩头挥舞彩旗、白发老者眯眼细数船头旌旗。

热情的当地群众和游客

赛事之外,南河两岸人潮如织,古礼、非遗、民俗手工等6大场景集中呈现,人群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两岸的南河绿道观赛的群众

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

非遗项目

不仅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

更通过龙舟赛事的举办

持续扩大影响力

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的生机

汉服巡游活动

新津龙舟号子去年末成功升级为成都市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杨文艺将龙舟竞渡场景创新融入绳结艺术,制作动态龙舟模型;明清流传至今的“悬谜于灯笼”非遗猜谜活动成为每次龙舟赛事的热门活动......

被非遗民俗吸引的小朋友们

“如今的龙舟竞渡便是一种创新传承。”谭继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在当代,龙舟精神的传承,深深蕴含了‘爱国’‘团结’与‘奋斗’的‘弄潮儿’式时代精神,不断激发出非遗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拍照记录的游客

从祭祀仪式到祈求风雨,从体育竞技到非遗传承。新津龙舟赛的发展,折射出四川人骨子里对龙舟的热爱与深刻的理解。

当南河的浪花

再一次被龙舟“劈开”

我们即将看到的

不仅是力量的比拼

更是对龙舟非遗的致敬与传承

来源:一点资讯成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