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8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第09/2025-Customs(ADD)号通报称,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5年2月10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草铵膦及其盐类(Glufosinate and its salt)作出的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决定对中国的涉案
2025年5月8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第09/2025-Customs(ADD)号通报称,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5年2月10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草铵膦及其盐类(Glufosinate and its salt)作出的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决定对中国的涉案产品征收2998美元/吨(折合人民币21598.7元/吨)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为5年。
印度的这个公告也直接宣告中国草铵膦出口印度的利润空间被压缩殆尽,也暗含着全球农药产业链重构的深层逻辑。
中国是全球草铵膦最大生产国,产能占世界70%以上,2024年对印度出口量达1.2万吨,占印度总进口量的65%,而印度本土草铵膦产能仅3000吨,供需缺口长期存在。
2998美元/吨的反倾销税,相当于中国产品价格提升140%,直接击穿了企业盈亏平衡线。据了解草铵膦行业平均成本约在1.8万元/吨左右。
就像业内人士所说,印度是全球重要的农药市场之一,中国草铵膦在印度市场原本占据着相当大的的市场份额,征收反倾销税后,将直接导致中国草铵膦出口量的下降,市场的萎缩,企业利润下滑。因为高额的反倾销税会增加中国草铵膦及其盐类在印度市场的成本,在印度市场的份额将被挤压,致其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同时,由于生产成本无法通过出口价格的提升来弥补,企业的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动力。
那么这场高额关税冲击波具体将给中国的草铵膦企业带来哪些影响呢?
印度出口通道受阻,那么企业就得转向新的市场。
印度市场占中国草铵膦出口额的近30%,失去这一渠道后,可能会促使中国农药企业将更多的产品转向其他市场,如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区。这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改变全球农药贸易的流向,增加这些地区的进口量。当然同时也可能引发这些地区对进口农药的监管和审查力度的加强。
众所周知,国内草铵膦产能已过剩30%,若印度市场关闭,企业或将被迫降价内销,价格战恐将引发行业新一轮的洗牌。一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的草铵膦企业可能会面临生存困境,从而加速行业的整合。而像利尔化学、利民股份、新安股份、红太阳、江山股份等具有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将更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行业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其实此次反倾销税事件,也是中国草铵膦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迁”的催化剂。所以,长期来看,这场贸易战势必将倒逼行业完成从“成本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蜕变。这也注定了企业的破局路径除了要积极多元拓新市场之外,就在于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也就是要减少或者抽离低价竞争的漩涡,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草铵膦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环保性能。
当前全球草铵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此次高额关税将进一步促使国内的草铵膦企业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开发新的生产工艺、产品配方或应用领域,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减少对传统出口市场的依赖,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例如,以永农生物、山东绿霸为代表的中国草铵膦企业正通过绿色工艺革新、分子结构升级、打破传统竞争格局。以新安股份、利尔化学、利民股份、南通泰禾、吉林金秋等企业正通过应用场景拓展,布局生物育种赛道引领行业新发展。
作者:于平平
来源:农资与市场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