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0人曾因身份被送往集中营,巴黎一块碑讲出被遮蔽的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02:56 1

摘要:2025年5月17日,适逢“国际反恐同、恐双、恐跨日”(IDAHOBIT),法国巴黎市在巴士底广场附近正式揭幕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以悼念在历史上,特别是纳粹统治时期,因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而遭受迫害的人群。

2025年5月17日,适逢“国际反恐同、恐双、恐跨日”(IDAHOBIT),法国巴黎市在巴士底广场附近正式揭幕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以悼念在历史上,特别是纳粹统治时期,因性倾向或性别认同而遭受迫害的人群。

这座纪念碑由法国著名艺术家让-吕克·韦尔纳(Jean-Luc Verna)设计,整体呈星形钢结构,重达三吨。纪念碑的结构设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其朝下的一面为黑色,象征“焚烧的尸体、哀悼与阴影”,警醒世人暴行可能重演;朝上的一面则为反光银色,折射天空与阳光,代表希望、复原和记忆的延续。

巴黎市长安妮·伊达尔戈(Anne Hidalgo)在揭幕仪式上发表讲话,称“承认意味着说出‘这曾经发生’,并宣告‘我们不希望这再次发生’。”她强调,尤其在当前多样性受到挑战、极端思想回潮的背景下,社会有义务守护历史记忆、捍卫平等与尊重。

据史料记载,在纳粹统治下,欧洲有约5,000至15,000名同性恋者因《德国刑法第175条》的惩罚性条款被捕,其中大量人被送往集中营、遭受酷刑乃至死亡。在法国,虽被害人数不如德国庞大,但研究者估计也有60至200人因同性恋身份被送入集中营。这段历史长期被忽略,甚至在战后几十年间遭刻意淡化。

直到2001年,时任法国总理利昂内尔·若斯潘(Lionel Jospin)首次承认这段历史,随后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也推动公众教育与纪念活动。然而,与犹太大屠杀或吉普赛人迫害相比,针对同性恋受害者的认知在法国社会仍然较为模糊,相关纪念场所和公共表达一直缺位。

纪念碑揭幕当日,大量市民、活动人士和受害者家属前往现场献花,并在周围举行烛光守夜活动。“这是我们社区的一座里程碑,”一位参与者表示,“它不仅纪念死者,也提醒我们仍要为生者而努力。”

来源:讲述彩虹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