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件古玩仿佛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究竟谁能揭开这重重迷雾,给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这无疑是一个让不计其数的古玩爱好者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难题。
在古玩世界里,真与假的谜题恰似一部永不停歇、情节跌宕起伏的悬疑剧。
每一件古玩仿佛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究竟谁能揭开这重重迷雾,给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这无疑是一个让不计其数的古玩爱好者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难题。
经过媒体的放大和包装,有人对专家的鉴定不容置疑的相信。
确实,专家们通常见多识广,历经无数次的鉴别与研究,积累了丰富得令人惊叹的经验。
然而,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专家难道就真的能做到百无一失、从不出错吗?事实并非如此。
据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每年仅仅因为专家鉴定失误而引发的经济损失,竟然高达令人咋舌的数亿元。
我个人两次藏品鉴定的经历,都被这些电视媒体包装出来的“专家”所累,一次将价值百万的藏品鉴定为现代仿品,待我出手后在大拍上再见时,已经成为别人百万成交的“珍宝”。
还有一次明明是价值百万的珍稀物品,却被央视的一位鉴宝“专家”确凿言言的断定为普品,不值得收藏,后来送至保利,却拍出百万的价位,这两件都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
也是我后来为何下决心学习鉴定,并考取所有的专家资格证书的主要原因。也是用事实证明,只要想学习,谁都可以成为“专家”。但是我的准则就是,不要盲目给人做鉴定,毕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古玩行永远都要学习,不能用自己的认知去打碎别人的“梦想”。
我信奉一句箴言:相信专家,但是不要迷信专家,相信专家,不如相信自己!
要知道,电视上很多所谓的“砖家”,在没有上电视曝光和包装之前,就是一个古玩店的老板,或者是靠倒卖古玩挣点小钱拉拉皮条的“掮客”。
这么说绝不是瞧不起他们,因为他们的身份在古玩行是属于被很多老古玩商所鄙视的,随着时代的演变,强大的古玩热潮催生出这样一个独特的“鉴定”行业,古代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职业的。
问题是这样的人群出现是媒体宣传所导致的,有的时候为了节目的效果,专家表演的成分要大于真才实学,这是媒体的需求所决定的。
而且随着媒体的传播和公开,个别“专家”的优势与劣势一样明显,暴露无遗,在个人修养,艺术沉淀和历史文化知识方面,有时真的不如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
不妨回想一下,曾经在央视有那么一位声名远扬的知名L姓专家,在众目睽睽之下,信誓旦旦地将一件“稀世珍宝”鉴定为普品,后来自己找人买下,转手拍出8700多万的高价。
而另一位央视Q姓的专家,帮助一位企业家建立的“私人博物馆”,号称花费了四个亿,其中大量瓷器藏品的新旧,连我这样一个外行都觉得“辣眼睛”。
诸如此类的案例不是一点点,还有一些故宫国博的“专家”,热衷于给别人写“鉴定书”,以此敛财,最后毫无底线。
网络是有记忆的,那些“专家”售卖的赝品,专家和藏友互撕的场面,真假互换的闹剧,一幕幕,一例例都是把这些热衷通过“鉴宝”炒作的“网红砖家”钉在耻辱柱上。
这样真实的内幕,不知让多少对其充满崇拜的藏友惊得目瞪口呆,下巴都差点掉到地上!
除却了“专家”的原因,造成市场“鉴定”混乱的原因,跟藏友的收藏意识有关。
有一部分人固执地认为,市场的价格足以说明一切。他们坚信,价格高昂的必定是货真价实的真品,而价格低廉的毋庸置疑是假冒伪劣的假货。
但这种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且看如今的市场,君不见,有那么一些利欲熏心的不良商家,为了谋取巨额的非法利润,不择手段地故意哄抬价格,将那些毫无价值的假货吹嘘成价值连城的宝贝,炒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天价。
就这样,他们肆无忌惮地坑骗了无数单纯无辜的收藏者,让这些满怀热情与期待的人们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灵创伤。
其实啊,仔细想来,古玩的真与假,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依靠我们自身的敏锐慧眼和深厚的知识储备。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深入地研究,广泛地比较,我们才有可能在这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古玩江湖中,找准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
正如一位在古玩领域浸淫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古玩收藏家感慨地说:“在古玩的世界里,从来就不存在绝对的真假之分,有的只是我们永不停歇、不断探索的脚步。”
所以,亲爱的藏友们,千万不要轻易地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和迷惑。
我们要用心去倾听、去感受每一件古玩背后所蕴含的动人故事,运用我们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小心翼翼地揭开那掩盖着真相的神秘面纱。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这充满神秘色彩和未知挑战的古玩世界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总结:古玩的真与假,从来就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裁判。
我们绝不能盲目地依赖专家的鉴定或者市场价格的高低来做出判断。
相反,我们应当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充分运用我们的智慧和所学的知识,去仔细分辨每一件古玩的真伪。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在这浩如烟海、神秘莫测的古玩世界中,发现并拥有属于自己的珍贵宝藏。
来源:玉见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