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抵达学生心灵深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08:40 1

摘要:初夏的小学校园,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熟练背诵校园诚信守则的学生,却在操场争抢体育器材;熟记交通法规的少先队员,放学路上依然追逐打闹。这些真实的图景,映射出传统说教式课堂的困境——学生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的断裂。事实上,课堂只有扎根于生活土壤,道德与法治教育

初夏的小学校园,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课堂上熟练背诵校园诚信守则的学生,却在操场争抢体育器材;熟记交通法规的少先队员,放学路上依然追逐打闹。这些真实的图景,映射出传统说教式课堂的困境——学生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的断裂。事实上,课堂只有扎根于生活土壤,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在生活土壤播撒德育种子

晨读时学生自发整理图书角,课间主动修补破损的墙报,放学后默默地扶正倒伏的盆栽……只要留心捕捉日常的教育瞬间,就会发现校园内从不缺少德育的鲜活素材。在《共建绿色校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课本插图,而是带领学生开展“校园微观察”活动,记录保洁阿姨分类垃圾的细节、追踪可回收物的流转路线等。学生在观察笔记中这样记录:“原来环保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科研项目,而是由无数双平凡的手共同编织的美好。”

一是重构教材的生活图景。教师可以将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案例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场景。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单元时,教师将商场维权案例转化为“文具店购物体验”——学生分组扮演店主、消费者和调解员等角色,并用真实的购物小票设计纠纷情境。在讲解《公共设施》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市政设施替换为校园饮水机、共享雨伞架等身边事物,从而让法治教育具有学生可以触摸的温度。

二是编织家校社育人网络。教师可以设计“家庭美德时光胶囊”,邀请家长记录孩子主动照顾老人的温暖片段;组织“社区法治发现之旅”,让学生用镜头捕捉停车规范、垃圾分类等文明细节。一位单亲妈妈在课程反馈中写道:“和孩子一起寻找街巷里的‘友善密码’,让我们重新发现被生活琐碎掩盖的道德光芒。”此外,教师还邀请社区工作者走进课堂,通过讲解许多真实案例让学生体验基层治理的智慧。

用情境唤醒心灵成长

一是让教室成为社会的缩影。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打造“微型社会实验室”。例如,学生自主设计“游戏器材轮换表”,在实践中完善公平规则;“走廊安全督导员”通过角色体验理解责任边界。当将抽象的品德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学生心灵的成长便会发生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

二是在角色体验中淬炼品格。教师可以设计沉浸式法治情境。例如,在“校园听证会”上,学生分别扮演校长、家长、城管人员等角色,围绕“流动摊贩管理”展开多角度论证;“班级调解室”里,学生轮流担任“小法官”,用法治思维化解日常矛盾。在《知识产权》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举办“创意工坊版权日”,让学生展示原创手工作品,并模拟专利申请、侵权仲裁等流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剪纸图案被同学模仿,脱口而出“我的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时,法治意识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三是用文化故事滋养道德情怀。教师可以打造“德育叙事课程”,收集整理《老校工的四十年》《校史里的红领巾》等校本资源。教师向学生讲述门卫张爷爷守护校园的故事,引导学生自主创作情景剧,用生动的演绎将爱岗敬业的精神具象化。在传统节气课程中,学生通过“清明家史访谈”“冬至助老行动”等活动,在文化传承中体悟孝亲美德。

教师的三重育人境界

教师有三重育人境界。

一是做教育现场的采撷者。优秀的德育教师需要培养“情境敏感力”。春雨突降时走廊里学生共享雨伞的温馨场景,可以延展为《分享的尺度》临时微课;秋游时学生自发组织的“垃圾追踪行动”,能够衍生出“最美的风景是文明”主题讨论。这些即时产生的教学瞬间,往往比精心设计的教案更具教育张力。

二是做成长剧本的共编者。教师可以改变单向设计模式,邀请学生参与课程创编。在《我们的班规》设计中,学生通过“假如我是班主任”情境讨论,提出“彩虹值日制度”,即将每日保洁任务按颜色分级,学生自主认领任务并签署责任书。这种充满童趣的自治实践,使得生硬的纪律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契约精神。

三是做生命对话的倾听者。教师创设“心灵解忧角”,通过匿名书信的方式收集学生的真实困惑。有学生在信中写道:“我知道作弊不对,但更怕失去唯一的朋友。”这样的心声催生了《规则与友情》辩论课。当教师不再扮演“道德裁判”的角色,转而为学生搭建安全的情感倾诉空间,教育才能真正抵达学生心灵深处。

同时,教师可以探索实践浸润式评价。例如,建立“成长微光档案”,记录“帮助新生系红领巾的温暖瞬间”“坚持三周的‘零抱怨日’挑战”等学生自发的道德实践行为。学期末,学生可以将这些真实片段改编成道德情景剧,并让家长通过“教育盲盒”随机抽取片段进行点评。针对法治教育,教师可以采用“情境闯关”模式,即在模拟超市测试学生的诚信消费行为,在虚拟网络空间使用文明用语。这种“无痕测评”让知识考核转化为对学生行为的养成。

与雕刻璞玉的锋利刻刀相比,教育更像是滋养种子的阳光雨露。教师采用生活化、情境化教学方式,就是要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本真。“阳春不德泽,万物生光辉”,让道德与法治教育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真实的生活场域里书写有温度的生命成长诗篇。这就需要教育者永远秉持对童年世界的敬畏,在琐碎日常中捕捉教育契机,于平凡处见证品格绽放的力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4版

作者:赵瑞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