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从古长安到古罗马这条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上,几千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这记忆有经济贸易往来,有战争,有文化交流,也有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人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去取经,包括近代华人西迁做生意等等。在这条中西
文|韩鲁华
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从古长安到古罗马这条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通道上,几千年间,发生了无数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历史文化的记忆。这记忆有经济贸易往来,有战争,有文化交流,也有美好的爱情故事。如人们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去取经,包括近代华人西迁做生意等等。在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也产生了许多文学作品,比如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现代的像茅盾的《白杨礼赞》等。清末那段有关华人西迁到中亚拓荒的历史,是一段艰辛的历史。而巴陇锋的《丝路寻祖》,包括作者此前的《丝路情缘》,可以说是站在新世纪,对这段历史回望后的一种现代叙写。
坦率地讲,《丝路寻祖》是一部丝路主题创作。很显然,作者将这部作品的主题开掘,置放于国家新时代重新开启“一带一路”大战略思路背景之下展开。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的书写,表现出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叙事的时代特征。换句话说,就是在书写新时代所发生或者所期待的丝绸之路新歌。在这里,作者不是将目光投向历史,而是立足新世纪并以展望的视野,将关注的聚焦点放在了当下。故而,他书写的是当下丝绸之路的景象。
也许正因为如此,《丝路寻祖》所书写的故事,虽也隐含着历史的某种悲剧的生命因质,但更重要则是展现丝绸之路当代人的新风采。作品选择吉尔吉斯斯坦女青年索娃娜为主角,她为完成祖母夙愿,到西安寻根问祖,最终落足西安。这里面没有风雨阻隔和艰难险阻,也没有像唐僧那些磨难惊险,有的是一种充满美好夙愿得以实现的诗情画意。如果做一幅画,那就是中亚华裔姑娘东行寻祖图。她的祖先是西行做生意,而她是东行寻祖新生。在这条东行寻祖的主线之中,又孕育着男女的爱情故事。从吉尔吉斯斯坦姑娘索娃娜与意大利富豪利亨爱情开始,随着利亨返回与伊莲利益联姻,索娃娜在西安寻祖的过程中,与“老舅家”男青年辛实载的爱情开出新花结出新果而结束。在16号院的旁边,祖传秘制腊肉馆的开张,索娃娜开启了新的人生,也预示着她落足于“老舅家”。
从叙述的牵引线来看,是一种旅途记写的叙事方式。从叙事的视角点来看,以索娃娜从吉尔吉斯斯坦出发,一路向东旅行的参与见证的眼光,叙写她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可以说,索娃娜走到哪里,故事叙述就到哪里。在这旅行展现中,将沿途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与人物的生活故事融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东行寻祖旅行交响曲。其中,敦煌等历史文化景观是旅途中所特意点出的一笔,当然老舅家西安是着墨的重点,西安重要的景观基本都纳入笔下。这些景观不仅呈现了它们的历史文化蕴含,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它们的现代风采。古老而现代,或者说西安这座历史古城的现代风貌,是作者所倾心书写的。并从西安向东西南北延伸,就犹如一滴墨落在纸上,向四周浸染。
这也可视为是一种游历随记,它那见证者的叙写,给人以真切实感。社会宏大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或者消解着原生态生活叙事的本真韵味,而这种见证式叙写,又使得宏大叙事话语巧妙地落在了生活日常枝节的实处。
我们再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自从网络的出现,文学创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表现在书写工具与传播媒介上,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学艺术观念等,带来了巨大变化。就写作者而言,可以说现在真正进入到一种大众化的写作时代,几乎人人都可以写作,都是写作者。另一方面,微信平台等自媒体的出现,为大众作品的发表提供便利。这种网络书写和发表,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大众化、通俗化。无疑,这种写作还无法达到纸质传媒写作的深厚度,但它快捷通俗,读起来轻松愉快。从这种文学创作时代背景下来看,《丝路寻祖》似乎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尝试,其思想内涵的严肃性,与叙述言说上的通俗性,二者实现着契合。所以,这也是一部好读的雅俗共赏的作品。
就作品所叙写的基本价值取向来看,毫无疑问,是在追求丝绸之路的现代表述。《丝路寻祖》所要表达的,是丝路文化与存活于丝路中人们的历史命运与文化血脉的流淌。这也是对丝绸之路原发点的一种再探寻与再阐释。我用“叶振连脉”来表达我的看法。一是说,叶与根再怎么保持距离,它们之间都是血脉相连的。无根则无叶,叶茂自连根。这血脉就是文化。二是说,叶茂也好,叶遇风雨摇曳也罢,它的一切举动,根都是能够感知到的。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血脉的连接。远离故土走他乡的人们,一方面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另一方面母族也没有忘记这些远走他乡的子孙。这就产生了一种互动。
正是这互动,方有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这也引出第三,互动是双双甚至多方的事情。主人公有了寻祖的意愿,母族老舅家也有了期盼接纳游子归来的胸襟,这才使得寻祖成为可能。正是在这种相互呼唤中,寻祖变为现实,演奏出一曲根脉相连、叶振根脉涌动的乐章。
最后再多说一句,也许是巴陇锋身兼多种写作身份的缘故,其叙写带有明显的影视叙事因质。比如叙述故事性强,线条清晰,人物塑造多写其动作行为,情节发展连接空间性强,这为作品的影视化打下了基础。(完)
作者简介:
韩鲁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文艺学、美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委宣传部文学阅评专家组成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陕西省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陕西现代文学常务理事,陕西省第八、九、十、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初评评委、陕西大学语文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联重大项目评审专家、省柳青文学奖评审专家等。
来源:顺耳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