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时间打架、想妈妈,孩子们忙着做马扎、包饺子、刺绣、炒菜,甚至会用稻草编草席。”这是山东潍坊某幼儿园官方发布的花式整活视频。而在江苏徐州某幼儿园,孩子需要亲自采摘食材、徒手磨豆;湖北武汉的一家幼儿园,70%的课程安排为户外巡山,通过挖笋、观察动植物成长培养生
“吃苦幼儿园”怎么火了?,山东宣传,7分钟
劈柴、生火、烙饼、种地、养鸭……许多成年人不会的,幼儿园都在教。
“没时间打架、想妈妈,孩子们忙着做马扎、包饺子、刺绣、炒菜,甚至会用稻草编草席。”这是山东潍坊某幼儿园官方发布的花式整活视频。而在江苏徐州某幼儿园,孩子需要亲自采摘食材、徒手磨豆;湖北武汉的一家幼儿园,70%的课程安排为户外巡山,通过挖笋、观察动植物成长培养生态保护意识……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的“吃苦幼儿园”成为热议的话题,也引发了年轻父母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新一轮思考。
大家为何越来越看重“吃苦教育”了?
幼儿园内孩子体验磨豆浆摄影|李欣欣
一
“3岁穿针引线织毛衣,5岁蒸馒头卤猪头,毕业即开业。孩子在园炒菜,家长在家‘嗷嗷待哺’。”江苏一家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技能已经碾压“上一代人”——30多岁的“90后”老宝宝还没烧过鱼,“20后”小厨师已经能熟练处理鱼鸭鸡鹅。
各地“吃苦幼儿园”出现的一幕幕场景,相比市面上大多数幼儿园上课的内容风格迥异,孩子们从“温室里的花朵”化身“最年轻的劳动力”。劳动过程虽辛苦,孩子们的一张张小脸却洋溢着快乐,这也让“吃苦幼儿园”在家长群体成功种草。“这一定是全网最硬核的幼儿园”“建议分园开遍全国”……各大平台的评论区满是点赞羡慕。
“吃苦幼儿园”火了,因为其所代表的“劳动教育”符合成长规律,劳动成为了点亮孩子童年的第一道光。在泥土里播种、灶台前做饭、与同伴协作解决矛盾等诸多场景下,孩子们不仅在真实世界中逐步建立认知,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心性,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愈发突出。
学会热爱生活。幼儿园里,孩子们亲手操作种菜、拔菜、洗菜、切菜、炒菜,互相品尝菜肴,探讨烹饪技巧。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孩子们用双手触摸世界、感知世界。劳动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不仅满足孩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更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生活的种子。
图源|新华社
塑造坚毅品格。巡山、上山拉练、下田插秧、爬树摘果,孩子们在劳动中尽情“放电”,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互帮互助,增强了合作意识。在击破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了有解思维,塑造出坚韧品格。从“眼里没活儿”到“让我来做”,从寻找依靠到独立自主,劳动教育为孩子的未来强基固本,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步伐更加稳健。
培育良好情商。“花生自己种、自己拔,花生晒干自己卖,钱当然也要自己拿。”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学会了珍惜、尊重劳动成果,理解了父母的辛劳付出。“帮我织条围巾好吗?我今天煮红烧肉给你吃。”与成人或其他孩子交流的过程,提高了孩子的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培养起同理心和包容心。
二
综观各大平台留言板,本以为大家会质疑“没苦硬吃”,没想到,现实中这样的幼儿园好评如潮,入学名额“一票难求”。劳动教育原本就是基础教育中的一环,而“吃苦幼儿园”却因为鼓励劳动而爆火,当下的劳动教育有没有到位,值得思考。
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就爱模仿和探索,开展适度的劳动教育,绝非刻意让孩子吃苦。但要警惕“吃苦”概念被当作营销噱头,劳动沦为单纯的表演秀。像某地幼儿园强行推行挑粪课程,就是商业化运作扭曲的典型案例。
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劳动教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那一个”。劳动教育的淡化、缺失,难免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群体中不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不愿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有的初中生甚至不会剥鸡蛋、系鞋带、洗衣服。还有一些已经走入社会的年轻人,虽然拥有高学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一些生活问题时经常手足无措。
这些现象,与部分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有关,他们轻视劳动教育,少数家长甚至认为考高分是摆脱体力劳动的法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二元对立的劳动观念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受这种观念影响,不少人认为体力劳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劳动是启智润心的沃土。为了让劳动教育切实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撑,需各方协同发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在劳动中的沟通与合作,更容易传递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家长们应重视劳动技能养成,引导孩子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图源|上观新闻
在幼儿园里,课程设计应严格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比如,小班孩子可以先学习整理玩具,中班尝试植物栽培,大班开展简单烹饪。风险管控方面,应引入专业力量,在可控范围内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
此外,还要防范资本包装下引发的教育焦虑,通过加大政府补贴、公益支持等手段降低参与门槛,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种有趣的生活教育。
今天的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刻意吃苦,而是借由亲身体验的实践,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敬畏生命的态度。让孩子们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生活之道、感受生活之美。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