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在环礁的“冰雹”——二战盟军空袭日占特鲁克环礁始末(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1 07:30 7

摘要: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23年07月刊,转载时重新进行了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杂志数字化保存同时进行转载的文章,虽多年份较久,但一是已经足够为普通网友提供专业的军事基础知识,二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美国陆航的一架B-24轰炸机正飞过日占特鲁克环礁

美国陆航的持续轰炸

除了美海军航空兵之外,美陆军航空兵也出动重型轰炸机轰炸了特鲁克。其实从1943年开始,美陆航就开始对特鲁克进行夜间轰炸。他们主要针对杜伯伦岛和埃滕岛,轰炸行动一直持续到1945年7月。这段时间内,陆航第七、十一、十三和二十航空队派遣轰炸机轰炸特鲁克,侦察机每周都会对特鲁克进行侦察,防止驻岛日军“东山再起”。

图示:比起轰炸日本本土的B-29,B-24轰炸机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有点鲜为人知。其实美国陆航的B-24也参与了对特鲁克以及马里亚纳的轰炸,并取得了战果。

此轮美国陆航第一次轰炸特鲁克发生在1944年3月。当时第七航空队第30轰炸机大队的两个中队离开位于吉尔伯特群岛的基地,在夸贾林群岛降落后加油装弹。3月14日22点,22架B-24轰炸机每架挂载6枚227千克通用炸弹飞离夸贾林群岛直奔特鲁克。由于天气和机械原因,9架B-24中途返航,其余B-24利用特鲁克环礁上的电台发射的电波于3点钟准确飞到其上空。

夸贾林环礁是西太平洋马绍尔群岛最大岛屿,美国在1944年以军事力量从日本手中取得。

马绍尔夸贾林岛位置图

日军没想到美军轰炸机会在黑夜中飞临特鲁克。首先遭到轰炸的是埃滕岛和杜伯伦岛上的目标。水上飞机基地、工厂、油库均遭到轰炸。所有B-24均安全返航,其中一架B-24由于发动机故障迫降在埃尼威托克环礁。此次任务往返超过6000千米,距离实在太长,陆航决定先暂缓轰炸特鲁克,直到位于埃尼威托克环礁上的机场条件有所改善后再恢复行动。

3月26日,美国陆军第十三航空队从所罗门群岛派出B-24机群轰炸特鲁克,但B-24机群在特鲁克上空偏航112千米,只好无功而返。3月28日,第七航空队从夸贾林群岛派出32架轰炸机直扑特鲁克,其中28架B-24在当天21点飞抵特鲁克上空,尝试轰炸了摩恩岛和埃滕岛上的机场。

正向特鲁克日军投弹的美军陆航B-24轰炸机,可见岛上已经遍布弹坑。

美国陆航拍摄的摩恩机场,可见画面下方有两架一式陆攻。他们即将被炸弹命中。

由于特鲁克上空云层较厚,轰炸精度十分糟糕。日军防空炮火打得挺热闹,但所有B-24均安全返回夸贾林群岛。

美陆航首次昼夜对特鲁克空袭发生在3月29日,当时第十三航空队第307轰炸机大队的24架B-24轰炸机从蒙达起飞,在托罗基纳完成挂弹加油,随后飞向特鲁克。除去因机械故障返航的,共有20架B-24飞临特鲁克上空,遭到日军80架“彗星”舰爆和零战截击,另外地面和三艘驱逐舰的防空炮火也对编队进行阻拦射击。

彗星式舰爆为舰载俯冲式轰炸机,它的许多设计概念来自德国的He118型机。

20架B-24在5100米至5800米高空投完炸弹后立即与至少75架日机进行混战。20架B-24依托强大的自卫火力击落不少日机。美军宣称此次空战击落31架日机,12架可能击落,击伤10架。实际情况可能是击落了10架日机。此次任务结束后,根据航空照片显示,此次轰炸摧毁埃滕岛机场上49架日机,美军仅损失2架B-24。其中1架B-24在返航时坠毁,另1架在着陆时侧翻。

3月30日,第十三航空队又派出B-24机群轰炸特鲁克,当天所罗门群岛起飞19架B-24中有11架B-24轰炸了摩恩机场,期间再次遭到50架日机的截击。美军宣称击落18架日机,但自身损失3架B-24。4月2日,第十三航空队再次派出24架B-24轰炸了杜伯伦岛。超过50架日军战机起飞拦截,试图冲散B-24阵型。美军宣称击落39架日机,自身损失4架B-24。

1943年10月,驻扎在澳大利亚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第4维修厂正在忙于抢修前线送来的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

这段时间美国陆航轰炸特鲁克损失较大,驻岛日军颇有抬头的趋势,每次拦截美军的战机数量均有所增加。

倒霉的潜艇

在4月2日的空袭中,停泊在特鲁克的日军伊-169号潜艇为躲避美军轰炸紧急下潜,但B-24机群飞离特鲁克后,伊-169号潜艇迟迟没有浮出水面换气。一个小时之后,基地日军意识到问题严重,开始在其下潜的地方搜救。日军潜水员很快在水底发现了伊-169号潜艇。让人瞠目的是,艇上人员出入舱口虽然都关闭了,但是换气口却敞开着。海水从这里直接涌入到下边的指挥舱,导致潜艇发生了沉没事故。

伊-169属于海大6A型潜艇,该型艇强调航程性能,同型艇曾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击沉过美军的“黄蜂”号航母。

日军潜水员立即用锤子敲击艇体,使用莫斯码进行联系,发现除指挥舱以外,其他舱室都有人敲击艇壳回应。不过唯一能控制潜艇上浮的阀门却在被淹没的指挥舱里。第二天下午,日军调来了装有30吨起重机的船只,试图将潜艇直接拉回水面,然而起重时绳索突然断裂。于是日军又试图在艇壳上打孔,用管子将高压空气直接注入潜艇的浮力箱。

不过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潜水员再次联系艇内的幸存者配合打开通气阀,却只得到混乱的回应。23点30分,潜艇内回音完全消失,日军推测艇内空气已经用尽,艇内人员全部憋死。艇长篠原茂夫大尉以下21人由于美军空袭时人在岸上,得以幸免。而他的103名部下全部丧生。

伊-169的救援灾难是潜艇事故救援的典型失败案例。此事件也促使后来的海上自卫队下大力气建设了潜艇救援部队

事故发生后,伊-169号潜艇被临时改称为“篠原”艇。此时日军依然千方百计试图将其打捞。由于当地设施非常简陋的设施和美军持续空袭,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努力,除了打捞上来32具遗体之外没有任何进展。随着美军直接占领特鲁克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为防止被美军缴获,日军终于决定放弃打捞,直接向伊-169号潜艇投放数枚深水炸弹。由于炸弹爆炸位置距离潜艇位置极近,整个指挥塔几乎被撕碎,艇首和中段的主要结构也被严重破坏。

日军投降后,伊-169号潜艇也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71年探险家雅克·伊夫·库斯托在其纪录片中展示了一段伊-169号发动机舱里的片段。当时在发动机舱主机顶部,清晰可见一具日军遗骨,似乎是在高处挣扎以躲避上升的水位。

这个片段给当时刚刚恢复战后创伤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民间团体迅速募集了一笔资金用于打捞伊-169号潜艇中的日军遗骨。1973年8月,经过日本打捞公司一系列破坏性发掘,最后打捞出35具完整的遗骨和约40颗头骨。工作结束后,他们密封了潜艇的舱口。

散落在特鲁克环礁周边的日军尸骸。

收官之战

除了第十三航空队昼间轰炸外,美国陆军第七和第十三航空队还在整个4月份均对特鲁克进行夜间轰炸。不少任务是袭扰任务,就是在出动单机夜间向特鲁克共同照明弹和集束炸弹,吵得日军不能睡觉。

其中最大的一次任务是4月6日至7日夜间,美军出动27架B-24轰炸了杜伯伦岛。陆航轰炸特鲁克首要目标就是摩恩岛和埃滕岛上的机场以及杜伯伦岛上的基础设施。另外驻扎在埃尼威托克环礁的海军陆战队PB4Y轰炸机还会对定期对特鲁克进出水道进行布雷,进一步围困特鲁克的日军。

在美海军再次重返特鲁克之前,美陆航在付出较大代价后摧毁了杜伯伦岛50%的地区,重创岛上机场,炸毁了137架日军飞机。不过美军战后对驻岛日军的审讯表明,特鲁克上真正被美陆航轰炸机击落的日机不到25架。美陆航取得的战绩被夸大了。

编队飞行进行轰炸的B-24解放者轰炸机。

4月22日至25日,美国海军第58特遣舰队在完成新几内亚作战返回第五舰队位于沃特杰环礁锚地途中,尼米兹决定重返特鲁克,轰炸日军控制的萨塔万环礁和波纳佩岛。尼米兹认为虽然“冰雹”行动已经彻底击垮特鲁克环礁,摧毁了锚地,但岛上的机场已经被逐渐修复,大量日军战机可能进驻特鲁克。3月底至4月初,美陆航面对的日军战机越来越多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4月28日,第58特遣舰队在席亚德勒港附近进行加油,此时的特鲁克已经从之前美军的“大餐”变成了“开胃小菜”。4月30日黎明到来前,第58特遣舰队抵达特鲁克环礁附近,此时的特遣舰队的实力已经急剧膨胀,新加入了主力航母“大黄蜂”号、“列克星敦”,轻型航母“巴丹”号、“兰利”号和“普林斯顿”号,共有650多架舰载机。另有6艘战列舰、9艘重巡、9艘轻巡和将近40艘驱逐舰为其护航。

图示:美军在圣克鲁斯群岛战役损失了约克城级CV-8“大黄蜂”号,美军在稍后将建造中的埃塞克斯级CV-12更名为大黄蜂号,以作纪念。

而日军此时仅能从“冰雹”行动中被炸毁的战机零件拼凑出30架可供使用的零战。到了4月份,特鲁克上的日机数量增长到104架。包括6架一式陆攻、12架“彗星”舰爆、13架“天山”舰攻、55架零战、10架“月光”夜间战斗机以及8架水上飞机。

摩恩1号机场停放了一式陆攻和20架零战,埃滕岛上的机场容纳剩余零战和所有“月光”夜间战斗机,帕拉姆岛上的机场容纳“彗星”舰爆、“天山”舰攻。剩余水上飞机停放在杜伯伦岛上的水上飞机基地。另有63架无法使用的飞机分散在特鲁克各个机场。

“月光”是日本海军在战争后期投入使用的一种功能独特的夜间战斗机。它的背部带有斜射机炮。

“天山”原本是作为97式舰攻的后续机型研制的。但当它入役时,日本海军的航母与油料都已所剩无几。

美军采用和“冰雹”行动一样的战术,首先在黎明前派出84架“地狱猫”横扫特鲁克各个机场。美军战机起飞约30分钟后就被日军警戒雷达探测到,后者立即发出了警报。另外日军派出的5架“天山”舰攻在例行巡逻时,其中一架发现了美军飞机,但未等该机发出警报就被美军战机追上并击落。

84架“地狱猫”在4点50分左右飞临特鲁克上空。日军收到雷达预警后,摩恩1号机场紧急起飞20架零战,埃滕岛又紧急起飞29架零战,帕拉姆岛紧急起飞剩余8架“天山”舰攻,共有57架日机紧急起飞。厚重的云层为日机提供了庇护,使他们有机会偷袭来袭美机。8架“天山”舰攻挂载了防空炸弹,这种炸弹装药为白磷,可在空中爆炸,利用弹片杀伤附近敌机,之前曾对付过前来轰炸的B-24。但其对付机动性较强、目标较小的战斗机效果较差。

占据绝对优势的“地狱猫”机群根本无视日机的拦截,当天清晨就有一半日机被击落,美军仅仅损失两架“地狱猫”。美军机群突破日军拦截后扫射了特鲁克各机场。随后轮到美军轰炸机开始轰炸特鲁克。美军航母战斗群发动全甲板攻击,每隔30分钟就出动18架或36架战机。

再次“光顾”特鲁克前夕的美军快速航母打击舰队全景,此时的这支舰队实力堪称空前。

特鲁克港内已经没有多少日军舰船了,美军战机只将岸边设施作为目标。尽管“冰雹”行动后日军计划将部分设施转移到地下,但实际中大部分补给、机库和车间并未及时撤走。杜伯伦岛上的海军大楼、行政中心、储油罐、弹药库、维修作坊都遭到重创。费恩岛上的码头、仓库和弹药库以及群岛上的雷达站、通信中心和测向站被夷为平地。特鲁克环礁的5座机场、机库、维修大楼、车间和各种建筑物再次被夷为平地,掩体和机库中的日机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泻湖内的大小船只再次遭到美军轰炸,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的“第二日野丸”号货船被一架来自于轻型航母“卡博特”的“复仇者”投下的炸弹击中,该船最终在5月4日沉没。排水量为600吨的“札幌丸”号辅助船被炸弹击中后在费恩岛以北沉没。排水量为300吨的辅助布雷舰“民星丸”号和其他20艘小型船只也被美军击沉。5月1日,日军伊-174号潜艇在特鲁克以南37千米位置被美军发现,轻型航母“蒙特雷”号派出舰载机配合驱逐舰“斯蒂芬·波特”号和“麦克多诺”号击沉了这艘潜艇。

正在乌利西环礁待命的“蒙特雷”号轻型航母,甲板上堆满了性能先进的F6F战斗机。

日军在空袭第二天再次尝试进行反击。8点15分,驻岛日军派出8架轰炸机试图突破美军舰队防空网,但悉数被美军密不透风的防空火力击落。其投下的炸弹中仅有一枚对“列克星敦”号造成近失,后者完好无损。5月1日至2日夜间,不甘心失败的日军派出战机试图追赶第58特遣舰队,但后者已经离开特鲁克附近海域。日军只能远远跟在后面,不敢轻举妄动。

此次空袭后,美军根据事后的航空照片判读,在4月30日至5月1日的空袭中,杜伯伦岛上40%的建筑物,埃滕岛上80%的建筑物,摩恩岛上75%的建筑物,费恩岛上20%的建筑物被摧毁,共计423幢建筑和6个机库被摧毁,另有44幢建筑遭到破坏。日军167架飞机中在空袭过后仅有12架具备飞行能力。其中美军舰载机击落59架,防空炮火击落6架,摧毁地面日机40架,击伤40多架。

一架冲向“卡博特”号的日本海军自杀飞机被高炮击中,卧倒的舰员发出了欢呼。

第58特遣舰队此次行动累计出动战机2200架次,投弹约748吨,为未来攻打马里亚纳群岛再次铺平道路。

美军自身损失35架战机,其中2架被日机击落,24架被地面防空火力击落,9架因事故损失。另有33架战机受损,绝大部分是被日军防空炮火击伤的,但全部安全返航。美军损失18名飞行员,另有28名飞行员在飞机被击落后营救成功。

“活的”练兵场

至此特鲁克已经遭到美军两次轰炸,但死心眼的日军在1944年5月初开始重建特鲁克。到了5月底,从特鲁克中转运往其他基地的战机达到71架,其中包括运往关岛和雅浦的59架零战。另外日军继续将拼凑零部件,居然又拼凑出12架战机。驻岛日军想让美军在登陆特鲁克时再死拼一回。但美军根本无意登陆,他们只需孤立特鲁克,使其失去战略价值即可。

一架F6F战斗机正在“卡博特”号轻型航母上降落。

第58特遣舰队第二次空袭特鲁克之后,美陆航在5月2日至13日再次集中两个轰炸机大队密集轰炸特鲁克。第七航空队轰炸特鲁克6次,均为夜间任务且均从夸贾林群岛和埃尼威托克环礁起飞,大大缩短了飞行时间。

5月剩余时间里特鲁克上空比较安静,为了迎接接下来的作战,美国陆军第七航空队将目光转向了马里亚纳群岛。第十三航空队将目标转向加罗林群岛。到了5月底,特鲁克仅有日机约60架,大部分日机为了迎击美军已被派往马里亚纳群岛。到了6月底,特鲁克仅有日机35架,其中8架是全新的,剩余都是零部件拼凑的,飞机零备件供应不足,单次仅能出动6架左右。

一架窜犯美军编队的日军轰炸机被击落,炸弹发生了爆炸。

美军在发动塞班岛战役前后,美国陆军第七航空队和第十三航空队再次将目光转向特鲁克,确保后者不会对登陆塞班岛美军造成威胁。从6月开始,夸贾林群岛和埃尼威托克环礁几乎每天都会起飞B-24轰炸机机群飞向特鲁克。第十三航空队从6月6日至11日发起5次空袭,负责昼间轰炸。第七航空队负责夜间轰炸。这几次轰炸规模较以往更大,通常会集结39至56架B-24。

6月底,特鲁克彻底没有目标可供美军陆航轰炸了。例行轰炸只不过是将大块瓦砾炸成小块瓦砾罢了。随着美军开始逼近关岛,这里将会成为B-29轰炸机轰炸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驻扎在硫磺岛上的日军时不时地空袭塞班岛上的美军。为了关岛的绝对安全,美军决定继续轰炸特鲁克,决不能让后者威胁到关岛。

“巴尔的摩”号重巡洋舰上的OS2U水上飞机救回了落水的飞行员,他们正在连接舰尾的起重机缆绳。

从7月到9月,陆航重点轰炸特鲁克上的各处机场。美军每次都把跑道炸得坑坑洼洼,但岛上的日军第二天都会把弹坑填平,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1944年8月15日,美国陆军第十三航空队停止了轰炸,仅留下第七航空队继续执行轰炸任务。

此时的特鲁克尚有能力起飞零星几架战机拦截美军轰炸机,因此美军轰炸机机组也不敢掉以轻心。但这种条件反倒让美军新部队有机会在低风险作战中获得宝贵的实战经验,特鲁克因此成了“活的”的练兵场。此时第二十航空队装备了最新型B-29战略轰炸机。为了让部队官兵尽快适应和掌握B-29,1944年10月28日至11月9日,第二十航空队派出B-29轰炸特鲁克4次“热身”。

第一次任务是10月28日,18架B-29从塞班岛伊斯利机场起飞,但有4架因机械故障不得不返航,其中就包括第二十一轰炸机司令部指挥官纳赛尔的座机。14架B-29轰炸了杜伯伦岛上的潜艇基地,虽然投弹精度较差,但练兵目的已经达到。负责截击B-29机群的一架零战谨慎地避开了B-29机群。

图示:到1944年底,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心中美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已经由争取太平洋中部的控制权,转到保障盟军在日本本土登陆。

10月30日、11月2日和11日,美国陆军第二十航空队分别派出8架、7架和8架B-29轰炸特鲁克。在最后一次轰炸任务中B-29得到了P-38战斗机的护航。B-29轰炸特鲁克一直持续到1945年6月。第二十航空队累计执行32次飞行任务,其中负责日后空投原子弹的第509大队也曾拿特鲁克练手。

随着美军攻克马里亚纳群岛,日军基本放弃了将特鲁克作为航空兵基地和海军基地的打算。不甘失败的军国主义者又开始将特鲁克打造成一个堡垒,准备抵御美军的两栖登陆。而日本海军第四舰队的职责也从保卫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缩减至保卫特鲁克。岛上航空兵单位也在1944年秋更名为东加罗林海军航空队(海军乙航空队)。

由于同本土的联系被切断,出现了补给困难。“流落”南太平洋的日军部队大多

岛上官兵和设施已经全部撤往地下掩体。守军从1944年1月的几百人激增至4月底的1.43万人。加上2万人的海军守备部队,面积不大的特鲁克硬是塞下了3.43万人。1944年8月,驻岛日军改编为第31军。随着日军在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撤出陶乌群岛和恩德比岛,第31军人数还在扩大。

1945年4月,美军侦察机发现一架川西二式大艇出现杜伯伦岛上的水上飞机基地,美军立即对特鲁克进行了长达1个月的空袭。期间美国陆航还派出了P-47N远程战斗轰炸机加入作战。该机除了使用8挺重机枪低空扫射目标外,还可发射8枚114毫米口径空对地火箭弹打击地面目标。

一架“无畏”式轰炸机飞过特鲁克环礁,日军的高炮已经彻底变成了“哑巴”。

P-47N是本系列中最后的批生产型号,是特别为太平洋战场设计的远程型号,能护送 B-29从塞班直达日本本土。

英军的“练习”

最后一次采用航母编队空袭特鲁克的并不是美国海军,而是英国海军。1945年年初,恢复元气的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回到太平洋。他们来到巴布亚新几内亚马努斯岛,准备在1945年3月至4月支援美军在冲绳的作战。当时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由四艘舰队航母和两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组成。

1945年5月25日,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完成冲绳岛作战后返回悉尼休整。“坚决”号航母也已经于5月初从英国本土航行至悉尼。原太平洋舰队的“坚决”号姊妹舰“不倦”号和一艘战列舰需要改装,而“光辉”号又在作战中受损,三艘舰只能返回本土。所以此时的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仅有“坚决”号一艘航母堪用。

来到亚洲的“坚决”号装甲航母,该舰以及舰载机的性能指标已经全面压过了日军的同类型号。

从指标方面分析,“坚决”号航母拥有英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区最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该舰携带48架“海喷火”、15架“复仇者”和12架“萤火虫”,共计75架战机。而“不倦”号和“光辉”号的舰载机数量分别为69架和52架。“坚决”号航母于1939年在皇家造船厂开工建造,1944年完工后进入英国海军服役,满载排水量3.26万吨,最大航速32.5节,在10节航速下续航能力为2.22万千米。其装甲比同时期美军航母更厚重,水线长222.5米,全舰总长233.6米,最多可搭载81架舰载机。

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停留悉尼至1945年6月上旬,然后再次前往马努斯岛。抵达马努斯岛后,“坚决”号航母会花上三到四周时间融入舰队。英国海军部可不想把没有经过战斗训练的新舰投入到满是“神风”的冲绳参与后续作战,与其在马努斯岛停留一个月,不如直接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干一把。于是练兵的任务,再次“落到”了特鲁克岛日军身上。

为了保护“坚决”号,英国海军调集了4艘轻巡,包括“史维苏里”号、“纽芬兰”号、“乌干达”号和“阿基里斯”号,以及5艘T级驱逐舰。这个编队另还有一艘护航航母“统治者”号腾空飞行甲板充当备用机场。这些舰船组成了第111.2打击编队。

“坚决”号航母上的舰载机正在准备起飞。

第111.2打击编队空袭特鲁克行动代号为“囚徒”。这个代号倒是十分贴切,因为被困在特鲁克上的日军确实和囚徒没什么区别。此次行动是英国皇家海军在中太平洋地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独立作战行动。

第111.2打击编队于6月12日离开马努斯岛,14日航行至特鲁克环礁附近,4艘轻巡开始炮击特鲁克进行炮火准备。14日上午,“坚决”号航母起飞24架“海喷火”。一旦有日机起飞拦截,“海喷火”会立即将其击落。但此时的特鲁克的日军早已没有这个能耐,仅有7架战机具备飞行能力。驻岛日军不敢拿鸡蛋碰石头,在接下来的两天内选择避而不战。

英国海军正在轰炸特鲁克,可见泄湖内已经没有舰艇。

英军发现日军没有像样的抵抗后立即派出由15架“复仇者”和“萤火虫”组成的第一攻击波。其飞行高度为2700米,飞过环礁后立即下降至900米盘旋,上方有9架“海喷火”负责掩护。一旦发现可值得攻击的目标会立即俯冲发射火箭弹和投掷炸弹,随后再爬升至900米,直到弹药耗尽返回母舰。第一攻击波返航后,负责护航的9架“海喷火”会再次扫射岛上目标,随后返航。

14日下午,15架“复仇者”和“萤火虫”组成的第二攻击波开始轰炸特鲁克,9架“海喷火”负责掩护。攻击战术和第一攻击波完全相同。

英军战机对特鲁克各码头、机场、高炮阵地和建筑进行打击,但战果不大。在过去的15个月里,特鲁克上的干船坞已经废弃,各机场也基本被日军放弃使用了。

6月15日,英军巡洋舰和部分驱逐舰在距离海岸线2.1万米距离继续炮击特鲁克。杜伯伦岛成为炮击主要目标。其余驱逐舰负责为“坚决”号航母进行反潜警戒。此轮炮击中每艘巡洋舰发射了20至25发炮弹,水上飞机负责弹着点校正。

英军舰载机拍摄的摩恩岛上的日军电台站,可见建筑旁种满了日军用于果腹的蔬菜。

此时,日军已经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全部藏在地下,包括兵营、补给、武器弹药、修理厂,甚至是机库,全部转移到地下掩体。其上覆盖了一米厚的泥土,精心藏了起来。特鲁克的热带气候和快速生长的树木让日军隐藏工作变得很容易。在两轮空袭中,日军防空炮火击落了一架“海喷火”,另有4架“复仇者”在起飞和降落时因为机械故障而损失。英军驱逐舰营救了所有落水飞行员。

虽然英军此次作战战果很小,但却使第111.2打击编队获得了极为宝贵的战斗经验。6月17日,完成训练任务的“坚决”号航母编队返回马努斯岛,6月28日返回悉尼,7月前往冲绳为登陆日本本土做准备。

迎来战败的“战俘营”

“囚徒”行动结束后,藏在地下的日军又开始备战,在储粮大部分被摧毁的情况下,特鲁克驻岛日军人数居然还在增加。由于马里亚纳群岛被美军占领,特鲁克的补给线自1944年6月便彻底断绝。此后14个月间只有3艘日军潜艇成功穿过封锁线,运来数百吨大米。

为了解决数万人的吃饭问题,驻岛日军不得不开展粮食自给运动,甚至连司令原忠一都得脱光膀子和士兵一起下地种起了红薯。此时岛上所有土地几乎全部被日军开垦种上了菜。

此时特鲁克对于盟军来说早已不构成任何威胁。岛上日军最关心的是如何种出粮食。他们保留了几架可供飞行的战机。此时的特鲁克已经成为了一个海上孤岛,一个自我管理的战俘营。

战争最后两年中,不少岛屿其实已经成为日军自我管理的战俘营。

9月2日,美国海军重巡“波特兰”号抵达特鲁克,美国海军中将乔治·默里在“波特兰”号舰桥上望着残破不堪的特鲁克,心情此起彼伏。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波特兰”号就是“列克星敦”号航母的护卫,随后参加了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瓜岛作战、莱特湾海战和第二次空袭特鲁克作战。而默里也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太平洋作战,1941年3月至1942年6月曾担任“企业”号航母舰长,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驻岛日军司令原忠一登上了“波特兰”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原忠一在偷袭珍珠港和珊瑚海海战时担任第四舰队附第5航空战队司令。他风光时下辖航母“翔鹤”号和“瑞鹤”号。在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中失去“龙骧”号航母后,此人的职业生涯也基本到了头。“冰雹”行动后被调往特鲁克担任第四舰队司令官,此时的第四舰队早已谈不上算是个舰队了。

受降仪式很快完成。此后的6个月内,特鲁克日军被陆续遣送回国。而特鲁克环礁、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成为美国托管领土,特鲁克也改名为楚克。

1945年8月2日,消瘦的日军司令登上美军“波特兰”号巡洋舰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座“战俘营”终于被盟军接管了

今日的特鲁克

1979年,曾经名为特鲁克的楚克、科斯雷、雅浦和波纳佩组成密克罗尼西亚联邦。1986年11月3日,密克罗尼西亚与美国签订的《自由联合国家条约》生效,前者获得内政、外交自主权,从联合国托管状态独立为主权国家。但其国防仍由美国控制。1990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通过了终止托管决议,正式结束了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被托管地位,并于1991年9月17日接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硝烟过后,今天的楚克已成为全球潜水爱好者圣地。这里散落着大量当年日军舰船和飞机残骸。其沉船密度之大、种类之多实属罕见。泻湖海底很浅,透过水面就可以看到海底沉船,普通游客稍加训练即可带上水肺进入海底观赏这些沉船。随着岁月的消逝,这里已然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放眼望去,各种珊瑚布满船甲板和桅杆。大自然已经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海洋的控制权。(全文完)

来源:憑蘩之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