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职业院校里的“国学盛宴”——江西冶金职院打造“国学讲堂”文化品牌纪实

B站影视 2024-12-17 18:06 2

摘要:从2018年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2024年的“独步世界的灿烂青铜文明”,6年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国学讲堂”持续开讲,至今已开办30余期,累计覆盖师生超10000人次,与“国学讲堂”有关的报道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刊发(播)稿件突破100篇次。“国学讲堂

从2018年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2024年的“独步世界的灿烂青铜文明”,6年来,江西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国学讲堂”持续开讲,至今已开办30余期,累计覆盖师生超10000人次,与“国学讲堂”有关的报道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刊发(播)稿件突破100篇次。“国学讲堂”逐渐成为学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国学+时政”“国学+德育”“国学+非遗”“国学+冶金特色”的不断尝试中,打造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国学+时政”,强化思想引领

“国学讲堂”紧跟时政热点、重要节点,借势而为强化思想引领。

“国学讲堂”自开设以来,紧紧围绕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将时政热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精心策划专题,深入浅出地引导青年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推动新时代主流思想在学校落地生根。

“进京赶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燕云十六州——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这些选题源于学校党委宣传部韩国华老师学习新时代主流思想的体会。他围绕厚植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相关历史故事讲述。

“国学+德育”,践行铸魂育人

“国学讲堂”的举办,始终贯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已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落实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色抓手。

“国学讲堂”致力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走近《诗经》 走进《诗经》”的选题,为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成为《诗经》的爱好者、传承者和传播者。“春秋三传——形塑中国人精神底色的经典”的选题,通过对如何善用中国的话语体系表达中国思维,从而掌握文化话语权,拓展中国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论述,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白鹿洞书院揭示”选题,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通过揭示与现代校训的对比,讲解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国学讲堂”推出“经典拾贝”系列讲述经典故事和古人智慧中蕴含的哲理。系列包括“王安石变法——大变革中的人性”“孔子可敬也可爱”“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等选题,为师生展示了一个严谨好学、重名轻利的王安石,一个温润如玉、心怀大爱的孔子,一个以情待世、豁达乐观的苏东坡。选题旨在教育学生学习古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力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念状态”走向“生活形态”的路径,以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锻造有品格、有修养、有责任的大学生。

“国学+非遗”,传承文化瑰宝

“国学讲堂”致力于加深学校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讲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作为重要选题,引入到师生群体中,让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让师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校园里形成了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学校李艳云老师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彩的戏曲”从京剧、越剧到黄梅戏等多种剧种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再到经典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全方位向师生介绍中国传统戏曲。讲座中,李艳云老师亲身示范坐念唱打,让大家充分领略到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体会到戏曲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学讲堂”除了充分挖掘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文化资源外,还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聘请校外专家坐堂讲座。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歌吟传人黄谦讲授的“古诗词朗诵——无调的歌唱”,为大家解读了“有调的歌唱”与“无调的歌唱”的概念。他还通过现场表演,用楚调唐音歌吟古诗词,指导师生如何通过“划平仄”来感受、学习古诗词的音韵规则,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调唐音的魅力。江西省书法协会会员尹承良老师讲座的选题是“书法认识之我见”。尹承良老师从国学的角度阐释了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从书法的运用、把握和学习三方面讲述了书法的内涵,让师生对书法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更深认识。

“国学+冶金特色”,发扬工匠精神

“国学讲堂”是学校精心打造的,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品牌。冶金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扬工匠精神,是讲堂的重要选题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其中蕴含的哲思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来源。宋应星在新余市分宜县任教谕时,通过大量考察当地的百业生产,写下了伟大的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国学讲堂”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以“《天工开物》——宋应星的故事”为题,为师生送上宋应星的生平事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针对职业院校学生“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探索丰富职业教育内容的方法,达到了提升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好效果。

冶金技术的掌握是文明产生的三大标志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冶金技术发展史,有着灿烂的古代青铜文明。讲好这些故事,既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又紧贴冶金学院校园文化特色,具有学校自身的独特性。为此,“国学讲堂”推出“独步世界的灿烂青铜文明”一讲,分享青铜文明和金属冶炼史有关知识。讲座上,老师结合学校冶金文化,融入工匠精神解读,对青铜器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奇特的用法进行讲解,充分展示青铜器蕴含的丰富历史、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创新精神。讲座在师生中引起反响,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让我们感受到冶金文化特色的同时,还更深层次地领悟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还有老师点评道,这样的讲座为我们专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双提升,是一个很好的教学交流平台。

学校宣传部表示,设立“国学讲堂”,立足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不仅是对学校办学历史、学校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后期,“国学讲堂”将不断探索与专业建设、专业特色相融合,结合课程思政教学,将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相融合,推出更具“冶金特色”的文化精品。(胡小芳 韩国华)

来源:中新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