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不会记得,但被救起的小鱼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17 01:09 2

摘要: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困着许多被海浪卷上岸的小鱼。一个小男孩正不停地捡起小鱼,奋力扔回大海。有人劝他:“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小男孩头也不抬,坚定地回应:“我知道。”那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小男孩捧起一条小鱼

暴风雨后,海边沙滩的浅水洼里,困着许多被海浪卷上岸的小鱼。

一个小男孩正不停地捡起小鱼,奋力扔回大海。

有人劝他:“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小男孩头也不抬,坚定地回应:“我知道。”

那人又问:“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小男孩捧起一条小鱼,认真地说:“这条小鱼在乎!”

接着,他又指向其他小鱼,“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想必这段小学课本中的经典故事大家都读到过,初读时被小男孩的童真善意打动,成年后再品,其中蕴含的深刻现实隐喻,更如海浪般冲击着我的心灵。

潮水退去,小鱼被困沙滩,它们面临着水分蒸发、干渴而死的命运。就像故事中那位劝诫小男孩的大人,现实里的我们,常常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面对人间百态。看到小鱼的困境,我们虽心生怜悯,却往往选择置身事外,更关注自身利益,不愿卷入他人的麻烦之中。

唐山打人事件,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山打人事件监控画面中,举着手机录像却无人挺身而出制止暴行。在他们心中,一番风险评估后,理性战胜了见义勇为的冲动,担心自己受到牵连;老人摔倒时,因"彭宇案"阴影裹足不前的群众,因害怕被讹诈,选择视而不见,善意就这样被理性压制;北大《职场性骚扰调查报告》显示95%的目击者选择沉默,不进行举报。面对可能遭遇的职场孤立、晋升受阻甚至失业风险,他们无奈地选择自保,举报的冲动被深深压抑......这些场景都在演绎现代版"浅水洼困境"。当鲁迅笔下麻木的"看客"在现实生活中映照,正如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平庸之恶源于思考的缺席”。在群体的浪潮里,人们习惯人云亦云,放弃了对善恶是非的判断,不知不觉成为恶行的帮凶,使得冷漠与残忍在麻木中肆意滋长。

成年人习惯用得失来衡量一切,面对他人的求助,总是犹豫不决。善意在利弊权衡中被搁置,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无端猜忌中变得愈发淡薄,社会的温情也逐渐冷却。我们成了看客,任由冷漠在人群中扩散。那些被埋藏在心底的善良与勇敢,只能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呼喊,却被世俗的喧嚣轻易掩盖,人类内心最美好的品质,在麻木与怯懦中渐渐消逝。倘若我们总是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犹豫中徘徊,那么我们终将错过拯救一条小鱼回归大海的机会。

小男孩不顾他人劝阻,执着地拯救小鱼,他的坚持,恰似张桂梅在教育事业上的坚守。在“女孩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山区,张桂梅凭借顽强的毅力,坚持12年,将2000多名女生送出大山。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能救一个是一个”的信念,如同小男孩拯救每一条小鱼,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张桂梅和学生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曾在诗中写道: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这种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怀,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师李云鹤的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85岁的李云鹤,用60年的时间修复了4000㎡壁画,修复塑像500余身。创新“注射器点染法”,拯救毫米级剥落。当他在脚手架跌落时本能护住壁画残片,这个动作与男孩捧起小鱼何其相似。

李云鹤修复文物,图片来源于网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全球每天仍有8亿人缺水,而每人每天0.7美元的微捐助即可保障基本用水。微信公益平台73%的小额捐赠证明:文明的高度,并非取决于能创造多少惊天动地的奇迹,而在于是否愿意为最渺小的生命弯腰。

我们每个人都如同沙滩上的小鱼,平凡而渺小。当我们被困在“浅水洼”中时,心中都渴望着被拯救。这些被困的鱼群,就像现代社会中那些丧失话语权的群体,如难民、劳工、患者等,他们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人的道德觉醒。

在农民工讨薪事件中,2020年四川某建筑工地上,法律援助律师王斌花费3年时间,为137名工人追回欠款,就像将搁浅的小鱼重新抛回大海,给予他们生存的希望。贵州山区教师杨元松,用8年时间推动全镇小学实现免费供餐,让6000名留守儿童这一条条“留守小鱼”获得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大爱清尘公益组织14年救助9万尘肺病农民工患者,每一次对患者肺部的清洗,都是对“浅水洼困境”的有力突破。“9958儿童紧急救助”项目累计帮助7万名白血病患儿,每一笔捐款,都为这些小生命续写着生的希望。

回归大海,对于小鱼来说,不仅是在物理层面上延续生命,更是在精神层面上被“看见”,被赋予价值。每个生命都渴望成为某人世界里的“特别存在”,都希望自己的存在能被重视。当我们看到“捡不完的小鱼”时,我们应当拒绝冷漠,牢记“这条鱼在乎”,因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要说“我救不了所有”,而要先问问“我能救哪个”。相信14亿人每人都做一点小事,汇聚起来就是移山填海的强大力量。

插图来源于豆包AI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所有潮汐的规律,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托起,真正的改变,往往就始于那些不计得失、毫不犹豫地为拯救生命而弯腰的瞬间。大海可能不会记得小男孩拯救了多少条小鱼,但那些被救起的小鱼,一定会带着这份生的希望,在大海中自由遨游,当浪花重新拥抱小鱼的那一刻,获救的不仅是濒死的生命,更是我们日渐荒芜的心灵。请记住:历史永远在奖励那些敢于在沙滩上弯腰的人,他们的影子连成一片,就是阻挡黑暗最坚实的堤岸。

文中引用文献:
1.唐山打人事件:公共新闻报道,无需文献标注

2.北大《职场性骚扰调查报告》:源自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2018年调查报告

3.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1963)

4.央视新闻《张桂梅与华坪女高十二年》专题报道(2021)

5.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1890)

6.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壁画修复技术档案》(1956-2016)

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UNDP《2020人类发展报告》水资源数据

8.腾讯公益《2021年互联网慈善数据报告》小额捐赠分析

9.大爱清尘基金《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白皮书》(2022)

10.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9958项目年度报告(2023)
(注:部分案例人物事迹参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及相关政府表彰文件)

来源:悦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