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寡妇和道士的私生子,抽大烟逛窑子,才华让日本人不得不下跪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05 02:54 2

摘要:民国初年,在江苏无锡道教界,有一个精通二胡、琵琶、鼓各式乐器,把道乐演绎的出神入化的道士,叫阿炳。

1918年,无锡雷尊殿内,枯枝摇曳,一片肃杀之象。当家道士华清和,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

他用最后的力气,宣布未来道观的主持之位,将交由一位年仅21岁的徒弟。

等众人散去后,那徒弟不解地问华清和:“我还年轻,为何要让我来当主持?”

谁料,华清和的回复让那徒弟,不敢置信,失魂落魄般往后退了几步。

民国初年,在江苏无锡道教界,有一个精通二胡、琵琶、鼓各式乐器,把道乐演绎的出神入化的道士,叫阿炳。

他来自雷尊殿,年纪轻轻就赢得众人的认可,大伙都称他“小天师”。

说起小天师的身世,人们只知道他的母亲是秦氏,是当地农家的女儿,长得清秀貌美。但因为家贫,她被迫嫁给患有肺痨的富家公子,婚后不到两年就当了寡妇。

丈夫死后,秦氏在婆家要求下,每月到道观给亡夫烧香,为家族祈福。起初还循规蹈矩,后来不知怎么闹大了肚子,被秦家赶出了家门。

绝望秦氏躲在婶母家,把孩子了生下来,但在孩子4岁时,还是顶不住流言,跳井自尽了。而那个可怜的孩子,也就是阿炳,最后被送到道观收养。

道观主持华清和,知道阿炳的身世后,给他取了正名华彦钧,并一直带在身边管教,教会他很多道教的知识和音乐。这些不仅是一个道士的修为,也是谋生本领。

阿炳天资聪颖,有很强的音乐天赋,很快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才16岁就在道乐界声名鹊起。

然而,仅仅过了5年,这个人人夸赞的天才少年,却突然变了样。

这一年,华清和得病去世,临终前,他坚持把主持之位,交给年轻的阿炳。当阿炳不解地问他为何,这时,他才告诉阿炳:“你是我的亲儿子…”

阿炳从没想过,毁了母亲名节的人,竟是尊敬多年的师傅。这件事狠狠地打击了阿炳,这个身世污点,让他全盘否定了自己过往的努力和才华。

渐渐地,他变得自暴自弃,迷失自我,开始出入烟花之地和鸦片馆,用声色物欲来放纵、麻痹自己。

因他是一观之主,这样对道观的影响非常不好。对他不满的道士,想以此拉他下台,但苦于他的正统地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理由。

直到一次,阿炳为了凑出嫖赌和吸食鸦片的钱,变卖道观的法器,被抓了个正着。道士们以此为由,把他逐出了道观。

流落街头的阿炳,靠着道术和道乐表演,一边挣点零钱,一边继续沉沦,结果不幸染上了梅毒。

梅毒没有要了他的命,却让他失去了光明。眼睛瞎了之后,他唯一的谋生方式,只有背着二胡,游走在街头卖艺。

慢慢地,人们不再记得他曾是风华正茂的小天师,只知道他是拉二胡的“盲人阿炳”。

当游走到江阴一带时,阿炳认识了寡妇董彩娣。同样贫困和落魄的两人,在几番来往后,决定一起搭伙过日子。

阿炳卖艺的时候,董彩娣负责牵引、收钱。阿炳无法出外表演的时候,董彩娣就做点缝缝补补补贴生计。

失明、贫病交加的生活,让阿炳充满困难和痛苦,但也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

比如,眼睛看不见,他就用听觉和感观来补偿。这也令他能更敏锐地察觉琴弦震动和风速变化,甚至不同材质碰和硬币碰撞的声音。

他把这些感觉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像《二泉映月》中泉水流动的模拟、《寒春风曲》中寒风呼啸的刻画,都比传统的创作更有穿透力。

比如,流落街头的日子,阿炳常常接触到乞丐、船工、市井百姓。他认真地聆听他们的生存状态,从中寻找创作素材。

曾经有无锡船工回忆,阿炳经常在运河边即兴创作,船夫的号子和他的琴声,总能产生奇妙的共鸣,驱散着大家的劳累。

还有董彩娣牵着他到街头卖艺时,无意哼起的江南小调,也会成为阿炳的创作灵感。

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无锡,阿炳的街头卖艺收入锐减。

愤懑的他只能在夜间拉曲,他用琴声模拟寒风呼啸,拉出百姓们的绝望,抗战士兵的呐喊,激起大家强烈的共鸣,纷纷称他是“爱国艺人”。

日伪当局知道后,把阿炳视为“危险分子”,还派特务跟踪他。

有一次,他在无锡崇安寺茶馆门前听新闻,一时兴起把抗战时事改编成说唱曲目,内容直指敌伪官员掠夺民财、勾结日军的行为,引得听众群情激愤。

特务们见状,连忙以“思想反动”为由逮捕阿炳,幸好后来有无锡商会的爱国者,出面保释了他,让阿炳带着董彩娣逃到江阴乡下,暂避风头。

不过阿炳并没有因此,放弃反抗,他继续创作抗战歌曲,以南宋岳飞抗金故事为题材,用琴弦模拟金戈铁马之声,创作了《听松》,传达民族存亡的紧迫感。

这首曲子一度被评为抗战时期最富战斗性的民间隐约作品。

阿炳的作品在船工、车夫等平民百姓中流传最广,逐渐成为无锡民间重要的抗日宣传形式,地下党人都笑称阿炳的曲子是“没有子弹的武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当局怕阿炳继续用音乐挑动广大群众,禁止他在街头表演,阿炳只能在家中靠修理乐器维持生计。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等教授,开展“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行动,来到无锡寻访阿炳。

此时,57岁的阿炳已经多年没有公开演奏,生活极度贫困,而且患有严重肺病。

但听到教授们的来意后,他依然强打起精神配合。

没有乐器,他就去找其他老艺人借。没有留底存稿,他就全凭记忆力和即兴改编的能力现场演奏录音,没有经过任何排练。

录制6首作品后,阿炳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本想等他身体恢复了继续录制,可没想到阿炳肺病急剧恶化,一直卧床吐血,在12月4日那天,永远离开了人间。

那6首作品成为阿炳唯一存世的音响资料,也是他这一生苦难和才华的永恒定格。

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中国,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的录音,当场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地说:“此曲的苦难和希望直击灵魂,值得跪着听!”

后来,小泽征尔多次推动《二泉映月》在西方音乐界的传播,把它媲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1985年,美国评选“十大最受西方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位列榜首,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象征。

阿炳一生的作品既有如泣如诉的个人悲鸣,又有对民族命运的宏大隐喻。每一天跳动的音符,都折射着个人苦难,和时代的跌宕风云。

也正因如此,他的音乐,才能超越时空和文化的界线,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密码。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