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望着微信界面上这条充满烟火气的问候,我的心顿时砰砰直跳。这声音,仿佛穿越了二十年的时光,把我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军营。杨强,我的老战友,阔别二十年后,他终于回来了。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刘啊,这些年你小子过得咋样了?老子可是一直想着你呐!"
望着微信界面上这条充满烟火气的问候,我的心顿时砰砰直跳。这声音,仿佛穿越了二十年的时光,把我拉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军营。杨强,我的老战友,阔别二十年后,他终于回来了。
我叫刘建国,今年四十八岁,在县城一家修理厂当工人。说起来,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曾经有过那段军旅岁月。那时候年轻气盛,和杨强被分到同一个班,一个来自北方的糙小子,一个来自南方的瘦弱青年,就这样,我们成了最铁的兄弟。
"老刘,来喝口水。"那是我们刚认识的第一天,训练场上太阳毒辣,我嗓子冒烟一般难受,杨强递过来的那半壶温水,成了我们友情的起点。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负重越野、野外拉练,还是站岗放哨,我们都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复员那天,杨强拍着我的肩膀说:"刘建国,咱们这辈子就是亲兄弟了,等我安顿好了,一定来看你。"我点点头,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是二十年。
二十年间,我们都各自忙着生活。我回到县城,进了修理厂,娶了媳妇,生了孩子,日子平平淡淡地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骑着老旧的电动车穿过菜市场,闻着早点铺飘来的豆浆和油条香味,赶到厂里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家,和小区门口的老头儿们下盘象棋,听他们谈论天南地北的事情。
偶尔收到杨强的电话和信件,得知他去了边远地区创业,跑运输、开小厂,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约了无数次见面,却总因为各种原因搁浅。毕竟,日子不是流水账,柴米油盐才是真实的生活。我要修理机器赚钱养家,接送孩子上下学,陪老婆去医院看腰椎间盘突出,照顾偶尔感冒发烧的老母亲。
直到上个月,杨强突然打来电话:"老刘,我准备过两周来看你。"电话那头,他的声音已经变得沙哑,却依然透着当年那股子倔劲。
我家住在县城边缘的老旧小区,两室一厅,狭小却温馨。窗台上摆着媳妇李芳精心养的几盆太阳花,客厅墙上挂着儿子小明的奖状和全家福。得知杨强要来,李芳忙前忙后地打扫卫生,擦拭着布满灰尘的老家具,换上新买的窗帘,埋怨我:"你这老战友来了,咱家这条件,多寒碜啊。"
"杨强不是那种人。"我笑着说,帮着媳妇擦玻璃,心里却也有些忐忑。毕竟,这些年他在外头闯出了名堂,而我,依然是个月入三四千的普通工人,一辈子和机器打交道。
"那也得把家里收拾干净啊,"李芳一边擦着桌子一边说,"我再去菜市场买点好菜,炖个红烧肉,再做个你们老家的酸菜鱼。"她絮絮叨叨地规划着菜单,脸上满是操持家务的认真。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等到杨强到来的那天。县城火车站,我远远就认出了那个高大的身影。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沧桑,脸颊有些凹陷,额头的皱纹也深了,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老刘!"他一把抱住我,力气大得我差点喘不过气来。
"老杨!"我拍着他的背,心里酸酸的。
我们坐上回家的公交车,车上挤满了早市归来的大爷大妈,菜篮子里装满了新鲜蔬菜和肉类。杨强东张西望,对县城的变化啧啧称奇。"你看那高楼,二十年前哪有啊,都是泥瓦房。"他感叹着,目光中满是怀念。
"可不是嘛,这几年县里发展挺快,修了好几条大马路,还建了个大型商场。"我骄傲地介绍着家乡的变化,像个地地道道的导游。
经过菜市场时,杨强非要下车去看看。我们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行,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种家禽。"老刘,这菜价可比我那边便宜多了。"杨强指着一斤两块五的青菜说。
"那是,咱们这儿靠近农村,很多都是地里直接运来的。"我自豪地说,顺手买了几个新鲜的大番茄,准备回家让媳妇做个番茄炒蛋。
回到家,媳妇和儿子都出来迎接。虽然已经上高中的小明有些害羞,但还是乖乖地叫了声"杨叔叔好"。杨强从包里掏出带来的礼物:一条上好的烟,一瓶陈年老酒,还有给李芳和儿子小明的衣服和电子产品。
"老杨,你这太破费了。"我有些不好意思,看着那条精致的盒装烟,知道自己平时只舍得买散装的。
"兄弟之间,说这些做什么。"他豪爽地摆摆手,"你家小明这么大了,长得真壮实,像你小时候。"
晚饭是媳妇精心准备的家常菜: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还有杨强最爱的酸菜鱼。我们推杯换盏,话题从当年的军营生活聊到各自的家庭,从社会变迁聊到人生感悟。
"记得咱们第一次站岗那晚吗?"杨强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你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我给你讲笑话,差点被班长逮个正着。"
我大笑起来:"可不是嘛,后来咱俩被罚打扫了一周的厕所。那厕所臭得要命,咱俩还边干活边唱歌来着。"
"《当兵的人》,我一唱你一和,后来班长听见了,笑得直不起腰。"杨强眯着眼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夏夜。
一旁的小明听得入神,睁大眼睛问:"爸,你以前当兵时那么调皮啊?在学校你可总让我要严肃认真呢。"
我和杨强相视一笑,满是岁月的痕迹。这一晚,我们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无忧无虑,肆意畅谈。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直到李芳提醒我们已经过了午夜,邻居家的小狗都已经不叫了。
次日一早,杨强执意要去我工作的修理厂看看。"我得看看我老兄弟的工作环境。"他说。我有些不情愿,那里环境嘈杂,到处是油污和铁屑,但拗不过他的坚持。
修理厂位于县城郊区,是一排低矮的厂房,周围是农田和一些小型作坊。我每天骑着电动车,顶着风霜雨雪来这里上班,已经十五个年头了。
厂里的工友们看到杨强,都很热情。老张递上一支烟:"这是刘师傅的战友吧?听说过,听说过。"
修理厂里,我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修理着各种农机和汽车零件。手上的老茧和指甲缝里的机油,是我这些年辛勤劳动的见证。杨强站在一旁,目光专注地看着我的一举一动。
"老刘,你手艺真不错。"他由衷地赞叹。这句简单的话,却让我心里暖烘烘的。
"干了这么多年,要是手艺还不行,那可就真说不过去了。"我笑着说,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车间里温度很高,夏天时常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午饭是在厂门口的小饭馆解决的。饭馆老板娘是我的老乡,看到杨强,热情地多添了一碗米饭。"刘师傅的朋友,多吃点。"她笑着说,还特意多炒了一盘青椒肉丝。
饭后,杨强提议去我们当年一起报名参军的老街走走。那条街已经变了模样,许多老房子被拆除,换成了现代化的商铺,但转角处的那家老茶馆依然在,还是当年那个老板娘,只是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许多。
"想当年,你们两个小伙子坐在这喝茶,一个瘦瘦的,一个壮壮的,说着要去当兵保家卫国,多有志气啊。"老板娘端上茶,笑眯眯地说,"现在孩子们都往大城市跑,很少有人留在县城了。"
杨强掏出一叠钱,硬是塞给老板娘:"这是我和老刘的一点心意,谢谢您还记得我们。"
"哎呀,这使不得,使不得。"老板娘连连推辞,但最终还是收下了,"你们有空常来坐坐,我这茶馆虽小,但清静。"
晚上回到家,杨强拿出一个旧军用水壶,铝制的,表面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样子。"送给你,我一直留着。"他说,"这是咱们当年一起喝过水的那个。"
我接过水壶,眼眶湿润。这不起眼的旧水壶,却承载着我们最珍贵的记忆。那时候部队条件艰苦,一壶水要解决两个人的口渴问题,我们经常一人一口地轮着喝。
李芳在一旁看着,悄悄抹了抹眼角:"这份友情,真难得。"
第三天,我请了假,带杨强去了县城新建的公园。初夏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老人们在湖边的空地上打太极,孩子们在草坪上追逐嬉戏。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杨强忽然变得沉默。
"老刘,"他犹豫了一下,"我有件事瞒着你。"
我心头一紧:"什么事?"
"我得了病,不轻。"他轻描淡写地说,望着远处的湖面,"医生说,可能就这一两年了。"
我如遭雷击,一时说不出话来。公园里老人的笑声,孩子的欢闹,鸟儿的鸣叫,一切都变得那么遥远。
"别这样,"他拍拍我的肩膀,"我早就想开了。这次来,就是想看看你,看看咱们一起奋斗过的地方,了却一桩心愿。"
我强忍着泪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这么多年的兄弟,别跟我客气。"
"不用,我都安排好了。"他笑着说,"就是想告诉你,这些年,能有你这个兄弟,是我最大的福气。咱俩当年说好的,生死之交,直到现在。"
这天晚上,我们坐在小区楼下的石凳上,喝了很多酒,说了很多话。小区里的老人们三三两两在纳凉,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夏夜的风带着淡淡的槐花香。杨强讲述了他这些年的创业历程,有辉煌,也有挫折。他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但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孤独。
而我,也向他倾诉了普通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修理厂的工资不高,但工作稳定;媳妇的腰不好,但勤俭持家;儿子学习一般,但懂事孝顺;老母亲有时糊涂,但身体硬朗。日子虽然平凡,却过得实实在在。
"其实,我挺羡慕你的。"在酒精的作用下,杨强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你有一个温馨的家,有相濡以沫的妻子,有懂事的儿子,有和睦的邻里关系。生活虽然平凡,却很踏实。而我,虽然赚了钱,却错过了太多。"
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在我眼中,杨强一直是那个成功的人,而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每天和机器打交道,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
"人生没有对错,只有选择。"我安慰他,"你选择了闯荡,我选择了安稳,各有各的精彩。咱们普通人,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很不容易了。"
杨强在我家住了一周,这七天里,我们重温了青春,分享了人生,弥补了二十年的空白。他见证了我的日常:早起上班,修理机器,和同事聊天,下班回家陪家人。周末去菜市场买菜,陪媳妇去街上买便宜的衣服,帮小明辅导功课,和楼下的邻居们聊聊家长里短。
而我,也了解了他的世界:商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孤独奋斗。他拼命赚钱,却没时间享受;他走遍大江南北,却很少有机会和家人团聚;他认识许多人,却鲜有知心朋友。
临走前一晚,我们坐在阳台上,望着星空,杨强忽然问:"老刘,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不同的路吗?"
我想了想,摇摇头:"不会。虽然生活平凡,但我很满足。每天能和家人在一起,能看着儿子长大,能和老朋友喝杯小酒,这就很好了。你呢?"
他沉默良久,手指轻轻敲打着茶几,才说:"我可能会做出一些不同的选择。比如,多陪陪父母,早点成家,少些执着于名利。说实话,有时候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着别人一家人有说有笑,我挺羡慕的。"
第二天一早,我送杨强去机场。县城的机场不大,候机楼只有两层,航班也不多。临别时,我们紧紧拥抱。
"保重,老兄弟。"杨强拍着我的肩膀,声音哽咽。
"一定要坚强,我等你好消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一个电话,我立马就到。"我强忍泪水,目送他进入安检。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安检口,我才转身离开。
回家的公交车上,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给我让了座,我婉拒了:"谢谢,我不累。"心里却空落落的,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回到家,媳妇见我情绪低落,倒了杯热茶,安慰道:"别担心,杨哥身体那么硬朗,肯定能挺过去。他那样的人,意志力强着呢。"
我没告诉她杨强的病情具体是什么,只是点点头:"但愿如此。"
"来,尝尝我做的饺子,你最爱吃的韭菜馅的。"媳妇转移话题,端上一盘刚出锅的饺子,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我勉强笑了笑,夹起一个饺子,却突然没了胃口。杨强的病,远比我想象的要严重。复员前的体检,他的身体就有些问题,但那时候年轻,谁也没当回事。这些年,他东奔西走,起早贪黑,恐怕早就透支了健康。
两天后,正在修理厂工作的我,"老刘,我到家了。这次见面,让我明白了很多。感谢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其实,真正的成功,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能够拥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你,才是真正的赢家。"
看到这条消息,我的心情复杂到无法形容。战友情谊,二十年的岁月流转,生死离别的预感,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我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厂外,点了支烟,默默地望着远处的田野和工厂烟囱。
下班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小花店,鬼使神差地买了一束不太贵的康乃馨,回家送给了媳妇。
"这是干啥?又不是什么节日。"李芳惊讶地问,脸上却泛起红晕,像个小姑娘似的。
"感谢你这些年的陪伴。"我说,"我很幸福。"
晚饭后,我拉着媳妇的手,一起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肥皂剧,心里想着杨强说的话。也许,平凡的幸福才是最难得的财富。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杨强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我们视频聊天,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我告诉他修理厂新来的学徒多么笨手笨脚,他告诉我自己正在积极配合治疗。我们谈论天气,谈论新闻,谈论儿时的梦想,仿佛又回到了军营里的那段时光。
周末,我带着家人去郊外的农家乐摘草莓,拍了照片发给杨强。他回复说:"真好,知足常乐啊。"我能感觉到,他的状态在慢慢变差,但他从不说苦,也不抱怨。
三个月后,杨强的消息越来越少。直到有一天,他发来一张照片,是他瘦得不成样子躺在病床上的样子。"老刘,这次可能真的不行了。"他写道,"别来看我,记住我健康的样子就好。"
但我怎能不去?我立刻请了假,告诉媳妇要出趟远门,订了机票,飞到他所在的城市。医院里,杨强已经虚弱到难以说话,但看到我,他的眼睛亮了起来。
"你小子,怎么来了?"他艰难地挤出一个微笑,"我不是让你别来吗。"
"来看看我的老战友。"我强装镇定,坐在他床边,握着他骨瘦如柴的手,"咱们当年在军营里,可是说好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我在医院陪了他三天,三天里,我们几乎没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陪伴。杨强已经没有力气说太多,但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很感激我的到来。我帮他擦拭身体,喂他吃饭,在他耳边讲述家乡的变化和我们的往事,希望能给他一些慰藉。
临走前,杨强拉着我的手,说:"老刘,答应我,好好活着,替我看看这个世界的变化。好好珍惜你的家人,那是最宝贵的财富。"
我点点头,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你放心,我会的。你也要坚强,等你好了,我带你回老家钓鱼,让你尝尝咱们那儿稻田里的野生鲫鱼,鲜得很。"
回到县城后,我继续着平凡的生活,但心中始终惦记着杨强。每天下班后,我都会在小区的长椅上坐一会儿,给他发信息,告诉他今天发生的事情,虽然他很少回复。
李芳看出了我的心事,常常默默地端来一杯热茶,坐在我身边,陪我一起静静地看着夕阳西下。邻居家的小孩在楼下玩耍,欢声笑语传来,让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希望。
直到一个月后的清晨,我收到了杨强的媳妇打来的电话,杨强走了,走得很平静。他最后一直念叨着我的名字,希望我能过得好好的。
我放下电话,整个人如坠冰窟。战友,兄弟,一段青春,就这样永远地定格在了记忆中。我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望着窗外刚刚升起的太阳,泪水止不住地流下。
"爸,你怎么了?"小明走进厨房,看到我的样子,担忧地问。
"没事,爸爸没事。"我擦干眼泪,勉强笑了笑,"爸爸的一个老朋友,去世了。"
"是杨叔叔吗?"小明敏感地问。
我点点头,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释生死离别的痛苦。
"杨叔叔是个好人,"小明认真地说,"他来的那几天,总是给我讲你们当兵时的故事,说爸爸是最勇敢的战士。"
我没能去参加杨强的葬礼,因为他生前嘱咐过,不要让我看到他最后的样子。他希望我记住的,是那个意气风发的战友,是那个在训练场上大汗淋漓的战士,是那个在夜色中为我讲笑话的哥们。
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一个包裹,是杨强的遗物,里面有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木盒。信是杨强在生前写的,字迹有些潦草,但依然能看出当年那个行伍出身的汉子的风骨。
"老刘,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了。谢谢你这些年的友情,谢谢你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木盒里是我的军功章,我想把它留给你,因为你比我更懂得珍惜,更配得上它。希望你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这就是对我最好的纪念。记住,人这一辈子,名利都是虚的,只有情感才是真的。"
我打开木盒,里面静静地躺着那枚军功章,那是杨强在一次演习中救了战友而获得的荣誉。我把军功章小心翼翼地收好,决定等小明长大后,把它和背后的故事一起传给他,让他明白友情的珍贵和生命的意义。
那天晚上,我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一个人坐在阳台上,静静地喝着,望着星空,仿佛杨强就坐在对面,和我一起举杯畅饮。
"老杨,你放心,我会好好活着,过好每一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我对着星空说,泪水再次涌出眼眶。
半年后的一天,我正在修理厂工作,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机器的轰鸣声充斥着耳朵。忽然,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擦了擦满是机油的手,我掏出手机,打开一看,是半年前杨强在机场发给我的:"老刘,我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了,但我希望你知道,这辈子能有你这个兄弟,是我最大的幸运。活着的时候要好好珍惜,别像我一样,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记住,平凡的幸福,才是最难得的。"
原来,这是杨强设置的定时发送。看着这条迟来的信息,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如雨下。战友情谊,生死相托,不是什么豪言壮语,而是这样平实的牵挂与思念。
回到家,我把这条信息给媳妇看。李芳看完,也红了眼眶:"杨强是个好人,他临走前还想着你。"
那天晚上,我把杨强的军功章拿出来,郑重地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又把这些年和杨强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给了媳妇和儿子听。讲到动情处,我们都红了眼眶。小明似懂非懂,但他记住了爸爸有一个好战友,叫杨强。
"爸,我以后也要交这样的好朋友。"小明认真地说。
"会的,儿子,真心的友情,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我摸着儿子的头,心中既悲伤又欣慰。
如今,杨强离开已经一年多了。我依然保持着给他发信息的习惯,虽然知道他永远不会回复。我会告诉他今天天气很好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