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在一个旧书网站上发现了几本国营长春食堂的老菜谱正在出售,价格都不便宜,一些甚至达到了几百元。例如,1956年出版的《二百样菜的做法》,竟然被标价365元。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这本菜谱已经非常陈旧,纸页泛黄,仿佛记录着时光的痕迹。而1959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在一个旧书网站上发现了几本国营长春食堂的老菜谱正在出售,价格都不便宜,一些甚至达到了几百元。例如,1956年出版的《二百样菜的做法》,竟然被标价365元。通过照片可以看出,这本菜谱已经非常陈旧,纸页泛黄,仿佛记录着时光的痕迹。而1959年出版的《粗粮细做》,当年只需1毛1分,现在竟然卖到了300元,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100多种利用粗粮做出的美味菜肴。
除了这两本,还有几本国营长春食堂的旧版菜谱,它们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从这些菜谱来看,\"国营长春食堂\"似乎是一个不简单的存在。确实,这个食堂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它曾是长春最大的食堂,而且还曾是伪满时期非常有声望的中央饭店。
回溯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长春的中央饭店老板刘仁斋仓皇逃跑,导致这座曾经辉煌的餐厅只剩下了一座破败不堪的空壳。中央饭店空置了几年,期间曾被长春市公安局等单位占用。直到1950年,一份《关于在东北主要矿区及较大城市成立国营食堂》的通知发布,给这个风雨飘摇的中央饭店注入了新的生命。
\"国营长春食堂\"便在全国首个成立,起初,它并没有直接进驻中央饭店大楼,而是先在马路对面的三中井百货一楼,即现今的长百旧址开张营业,之后才搬入中央饭店原来的建筑中。那时,普通百姓可没有多少钱去饭店用餐,尽管是国营食堂,依然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因此,最初食堂的餐品大多是些容易保存的干粮和酱菜,这些食品主要用来支援抗美援朝的战士以及一汽建设初期的工人。据史料记载,曾在一汽建厂竣工典礼上,国营食堂有50名职工获得了荣誉奖章。
关于国营食堂为一汽建设提供食物支援的情况,也有另一种说法,称其为东风饭店的前身,这个分店曾为重要项目提供了餐饮服务。无论哪种说法,作为一个国营食堂,它无疑是为许多重点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营长春食堂逐渐打出了名气,原来位于长百一楼的食堂由于地方有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1952年,市公安局等单位搬走后,经过一番简单的清理,1953年8月15日,长春国营食堂正式搬入了原中央饭店的大楼。经过装修,食堂的营业面积一度扩展到超过6000平方米,这也让它成为了当时长春最大的食堂,甚至是唯一的食堂。
食堂的布局分为三层:一楼和二楼主要是营业场所,一楼设有小吃部、馄饨部、包子部和饺子部,而二楼则较为高档,设有4个中餐厅和1个外宾厅。三楼则主要作为办公和住宿区域。据说,二楼被人们称为“国二”,这是一个很有档次的地方。
在1950年代,由于整个中国粮食紧缺,尤其是精细粮食非常稀缺,国营长春食堂的厨师们便用高粱米、玉米、地瓜、黄米等粗粮进行加工,做出了许多色香味俱佳的食品。从开花馒头到锅烙、花卷、发糕、面包和荷花卷等各种美食,每一道菜肴都极具创意和营养,这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经验也被总结成《粗粮细做》一书,供人民公社食堂参考。
看着这些旧时菜谱,心中不禁感叹,那时的人们可没有那么轻松便能吃上这些美味的食品。而这些菜谱不仅在当地有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了全国高校系统后勤单位职工的培训教材,机关、部队和其他单位食堂的工作人员也会参考这些菜谱。这不禁让人感叹,那个时代的食堂如此高端,厨师们所写的菜谱竟能成为专业教材!
长春国营食堂不仅仅是一个餐饮服务单位,它还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基地。除了出版大量菜谱外,这里还常常举办各类活动。1958年1月5日,《人民日报》曾刊载过一则关于国营长春食堂的消息,报道了他们举办的一场猪肉品鉴会。
从1950年到1959年,国营长春食堂走过了9年岁月。这段时间也许是“中央饭店”辉煌历史的延续,甚至有可能超越了之前的荣耀。因为它不仅在长春享有盛誉,甚至其出版的菜谱在全国范围内也声名远扬。到了1959年,随着历史变革的到来,国营长春食堂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并正式更名为长春饭店。从此,重庆路上又多了一颗崭新的餐饮星星。
以上是关于国营长春食堂的故事,若各位网友有不同的看法或想法,欢迎指出。至于长春饭店的后续故事,我们下次再聊。
来源:慧哥可真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