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玄戒O1:在夹缝中突围的“中国芯”现实主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1 00:25 2

摘要:近来关于小米玄戒O1芯片的话题,在网络上再度引发争议。从“制程背刺”到“研发投入造假”,部分极端言论将小米推向风口浪尖。但如果回归理性、从半导体产业的基本逻辑来看,小米以及一众未被制裁、仍在台积电流片的中国企业,其实是在夹缝中尽力前行的代表。

近来关于小米玄戒O1芯片的话题,在网络上再度引发争议。从“制程背刺”到“研发投入造假”,部分极端言论将小米推向风口浪尖。但如果回归理性、从半导体产业的基本逻辑来看,小米以及一众未被制裁、仍在台积电流片的中国企业,其实是在夹缝中尽力前行的代表。

还好又在业界深耕的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武断的言论背后的真实情况,让大家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小米造芯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为什么小米能用台积电3nm?”这是误区

许多人将小米能够在台积电流片3nm、4nm归因于“老美纵容”,甚至指责小米是所谓的“受益者”。但这种说法忽视了老美出口管制的核心逻辑。

事实上,美商务部BIS(工业与安全局)的对我们芯片限制,并非以制程节点为界限,而是以芯片的晶体管数量为标准。根据2023年出台的1202规则,大陆的fabless企业仍可委托海外代工厂生产芯片,只要单颗芯片的晶体管数量不超过500亿。而从2024年底,这一上限将进一步收紧至300亿。

因此,一款3nm手机SoC是否能合法流片,不取决于“是否3nm”,而是是否在晶体管总量范围之内。以目前主流3nm工艺晶体管密度约2.2亿/mm²来推算,小米玄戒O1这类手机芯片面积普遍不超过130mm²,晶体管总量基本落在280亿左右,恰好在BIS规定的阈值以内。台积电接受流片,并不意味着“开后门”或“受益于制裁”,而是在现有法规框架下的合规操作。

不只是小米,众多中国企业仍在海外流片

将小米的行为视为“特殊待遇”,显然是对我们半导体整体格局的误解。在当前“AI芯片高度敏感,消费电子相对豁免”的现实下,许多本土企业仍能合法进行先进制程投片:

展锐在台积电投片6nm手机SoC;地平线、蔚来、小鹏等自动驾驶厂商采用台积电5nm制程生产ADAS芯片;恒玄科技、晶晨股份等A股上市公司也在使用台积电6nm工艺;瑞芯微规划5nm流片,全志也有7nm设计计划;更广泛地说,超过百家中国企业正在使用16/12nm甚至更先进节点在台积电、三星等海外晶圆厂投片。

这背后的现实是,我们尚处在先进制程设备受限、自主EDA工具尚不完善的阶段,全球化流片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依然是维持产业链竞争力的重要依赖。

玄戒的成本真相:不是“几千万玩票”

部分声音质疑小米年研发预算仅200亿元,如何承担一颗高端芯片的成本。确实,一颗3nm SoC的开发,远非“玩票”可以形容——

掩膜版费用数千万美元起步;各类IP授权(如ARM、DSP、ISP、通信)需过亿美元;物理设计、EDA工具费用、测试验证一整套流程成本至少在5亿美元以上;此外还需组建一支超过2000人的芯片研发团队,人力成本一年就超过10亿元。

小米玄戒O1的开发,业内估算总投入至少在100~150亿元,且这并非“一年砸完”。小米通过设立独立控股公司X-Ring Limited来分摊成本、隔离集团财报压力,也是行业内惯常做法,谈不上“财务遮掩”。

小米不是孤例,极端粉丝才是最大敌人

小米玄戒O1固然存在短板,比如目前尚未集成基带(需外挂modem),技术能力仍待积累。但从企业行为来看,小米并非某些极端声音所污蔑。反而,它和众多中国fabless一样,正在试图在“技术被封锁”与“全球市场参与”之间找到现实主义的生存路径。

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极端立场对舆论的劫持。无论是打着“自主崛起”名义诋毁一切使用海外技术的企业,还是动辄污蔑他人“躺赢制裁”,本质上都在制造对立。要知道,我们半导体产业要想真正突破封锁,需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积极发展本土IP与制造能力,逐步解决关键环节;另一方面,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继续利用全球先进技术维持产业发展与产品竞争力。

这不是“依赖外援”,而是现实中的战略选择。

结理性看待小米玄戒,也请正视整个产业现状

针对玄戒O1这款芯片,无视其技术含量、无端扣帽子的做法,不仅对小米不公,对我们整个芯片行业更是一种伤害。这个阶段的“小米们”,正是在夹缝中求生的群体——他们不完美,但他们在努力,也值得我们以更专业、更公正的视角去评价。

来源:智慧科技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