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茨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牟联云举起扩音器:“今天咱们要议三件事——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 这场被村民称为“关乎马家村未来”的院坝会,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24万斤牛心甘蓝“救援战”仅仅过去96小时。当牟联云提到 “今年,我们要发展烟菜轮作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
5月19日下午4点,
万州区茨竹乡
马家村村委会旁的空地上,
30多个塑料凳围成一个“同心圆”。
村民杜正怀在打包售出
当天最后一筐白菜后,
匆匆赶到了现场。
他口袋里,
揣着一张写满建议的纸。
茨竹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牟联云举起扩音器:“今天咱们要议三件事——种什么、怎么种、怎么卖!” 这场被村民称为“关乎马家村未来”的院坝会,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24万斤牛心甘蓝“救援战”仅仅过去96小时。当牟联云提到 “今年,我们要发展烟菜轮作和订单农业,实行保护价收购”时,蹲在角落记录的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笔尖一顿,笔记本上洇开一团墨迹——这位村支书清楚,这个决定,或将改写村庄的命运。
丰收的困局:
数十万斤牛心甘蓝销路遇难题
时间回到5月15日,
海拔800余米的马家村菜地里,
青翠的牛心甘蓝
层层叠叠铺满山坡。
村民马德龙蹲在田埂上,
粗糙的手指
掰开一棵饱满的甘蓝,
露出嫩白的菜心。
“往年这时候,贩子的车都排到村口,今年一角多钱一斤还没得哪个要,好多都烂在了地里。”他身后的三轮车上,刚砍下的2000斤甘蓝在烈日下卷起叶边。这样的焦虑,弥漫在整个村庄。
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的手机里存着两份对比强烈的数据:2024年马家村牛心甘蓝种植面积300亩,今年激增至500亩,产量从40万斤长到了70多万斤;收购价从每斤0.8元断崖式下跌至0.15元。
价格“跳水”:
昔日“香饽饽”如今让人愁
其实,
这场危机的伏笔
早在播种时就已埋下。
2024年,
得益于国内餐饮市场
对爽脆口感的追捧,
牛心甘蓝地头价持续稳定
在0.6元/斤—0.8元/斤,
亩均收益达4000元。
“大家都觉得赚了钱,就扩大了面积,哪晓得今年行情这么不好哟。”种植大户李天财坦言。
市场规律给了盲目扩张一记重拳。在万州百安港农产品批发市场,凌晨5点的蔬菜交易区挤满各地运菜车,市场商贩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茨竹乡拉回来的,今年白菜的价格在近几年是最低。而且价格越低越没得哪个要!”
更致命的是“信息茧房”。村民冉振刚翻出皱巴巴的记账本:“我们只晓得去年好卖,哪知道今年这么多地方都在种,结果……”
“种植户缺乏对市场需求和价格行情变化的准确把握,往往依据上一年的价格和经验盲目跟风种植,缺乏科学的市场分析和预测,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在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超过80%的种植户通过“邻里效应”决定作物品种,仅6%农户会查询农业部门发布的产销预警。此外,茨竹乡牛心甘蓝种植占比超五成,种植结构的单一性使产业抗风险能力极为薄弱,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极易遭受影响。
24小时“奇迹”:
媒体点燃爱心助农接力
5月15日晚9点,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发布的
蹲点观察短视频报道
《农民数十万斤卷心白销路成难题?》,
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报道推出不到24小时,
一场爱心助农接力行动
在万州迅速展开。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志愿者前往马家村帮助农民抢收,并通过万州区义工联及农业相关部门联系上多家爱心企业,搭建“助农信息池”。
民建万州区委会组织6家会员企业包销6万斤;999餐饮、新世纪等餐饮企业、商超开辟“爱心甘蓝特价区和免费领取区”;派米良开通助农专线,大卡车前前后后跑了12趟;代销商不赚差价,免费为村民找销路。
这几天,村支书马继福的手机响个不停。“大半夜的,还有企业联系我,说要来买白菜,张口就是2万斤。”
5月19日一早,当我们再次来到马家村,碰到了正在地里忙着砍菜的幸大姐。四天前,我们第一次在这里碰到她时,幸大姐还不停“吐苦水”,紧皱的眉头没见舒展过。如今乐呵呵地说:“就剩最后这2000斤了,今天卖了就没得了。”
星火燎原:
一场热气腾腾的院坝会
19日下午4点,
马家村组织村民召开院坝会,
万州区农业农村委、
茨竹乡党委政府、
万州区烟草公司、
农业企业等相关负责人悉数到场,
40余人将村委会路口
挤了个满满当当。
“大家都清楚,咱们马家村历来种植蔬菜,几十年了,像今年这种产能过剩、白菜不好销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碰到。现在大家的燃眉之急算是解决了,但是农业生产的风险依然存在,怎么来解决大家长期收益的问题,我们今天请来了农业专家和公司,也想要听听乡亲们的意见和建议。”马家村党支部书记马继福抛出话题。
“这么多年了都是种植的白菜,现在你喊我们更换其他品种,始终不放心。”
“现在在家的都是些年纪大的,种烟要劳力,啷个得行嘛。”
……
“咱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茨竹乡乡长牟联云解释:轮作解决种植结构问题,订单破解销售不确定性。
一些“保守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种烟要重新学习新技术,而且挣钱不挣钱,哪个来保证呢?”“订单保价当然好,但是万一像今年这样行情不好,企业不来收菜怎么办呢?”
对此,
茨竹乡政府搬出“三保政策”:
保技术培训、
保销售渠道、
保底价收购。
“另外针对村民对烟菜轮作的疑问,我们向大家保证,凡是试种烟叶的村民,首年一亩可获得500元的政策补贴……”
此话一出,院子里立马“沸腾”了。
“那这样算的话,一亩地种子肥料的成本都回来了嘛。”
“我愿意尝试!先做个5亩看看效果!”
“我还是觉得订单农业有保障!”
……
经过2个多小时的讨论,
破局路径逐渐清晰:
1.发展烟菜轮作:利用烟草茬口的钾肥残留,提高蔬菜亩产,同时分散上市风险;
2.订单农业托底:与重庆中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保底价+品质溢价”模式锁定500亩产量;
3.冷链中心蓝图: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修建冷冻库、冷藏库,将蔬菜货架期延长;
4.品牌营销赋能:发展优质的高山蔬菜品种,申请地理标志认证,设计“马家村大白”等文创包装,瞄准高端市场。
马家村产业发展的未来
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院坝会上,
时不时响起的掌声和欢笑声,
却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记者手记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助农行动中,我们践行了一个媒体人为百姓传递声音的责任,看到了社会爱心的磅礴力量,也触摸到传统农业的脆弱脉搏。当“救命”的公益流量退潮,真正需要沉淀的是可持续的产业韧性。马家村的故事提醒我们:解一时之困易,破系统之局难。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既需要救急的“止痛针”,更需要治本的“长效药”,唯有构建抗风险体系才能守住乡村振兴的果实。
来源:说千道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