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海水中可以测到的元素有 80 多种,阳离子主要有 Na+, K+, Ca2+,Mg2+, Sr2+ 五种,阴离子主要有 Cl-, SO4 2-, Br-,HCO3 -(CO3 2-),F- 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硼酸,它们共占海水盐类物质的 99.9
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
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
1.海水盐度
海水是一种混合水溶液,主要由水、无机盐、有机物和悬浮物组成。
目前,海水中可以测到的元素有 80 多种,阳离子主要有 Na+, K+, Ca2+,Mg2+, Sr2+ 五种,阴离子主要有 Cl-, SO4 2-, Br-,HCO3 -(CO3 2-),F- 五种,还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硼酸,它们共占海水盐类物质的 99.9%。
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来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35‰。海水的味道之所以既咸又苦,是因为氯化钠(味咸)和氯化镁(味苦)是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
一般认为,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岩石风化产物及火山喷出物。此外,全球河流每年向海洋输送大量溶解盐,这也是海水盐类物质的来源之一。
2.营养盐类
传统海洋学上的营养盐元素指磷、氮、硅3种元素的无机盐类,以供给海洋初级生产。但就生态系统而言,还包括痕量金属元素铁、锰、铜,以及有机物。
海水中无机N、P和Si是海洋生物繁殖生长不可缺少的化学成分。
N和P是组成生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元素,并且是生物物质代谢的能源。
Si则是硅藻等海洋浮游植物的骨架和介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海洋学上,把N、P和Si元素称为“生源要素”或“生物制约元素。
对于大洋水来说,营养盐的分布可分成四层:
①表层:营养盐含量低,分布比较均匀。
②次层:营养盐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③次深层:500-1500m,营养盐含量出现最大值。
④深层:磷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很小,硅酸盐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略为增加。
海水营养盐的来源,主要为大陆径流带来的岩石风化物质、有机物腐解的产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废弃物。此外,海洋生物的腐解、海中风化、极区冰川作用、火山及海底热泉,甚至于大气中的灰尘,也都为海水提供营养元素。
如果营养盐类过多,则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海洋中则会出现赤潮。
总结:
(1)营养盐类是海水盐类物质的组成部分,但比重很低。
(2)营养盐类含量对海水盐度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海洋生物影响非常重要。
(3)营养盐类丰富,并不一样盐度高,如河口处。这是因为前者表达质量,后者表达比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总结
[打牢基础]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
(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
(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
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
(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
(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3)计算方法:
①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昼长=昼弧度数/15°,同理求夜长。
②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计算。
方法:昼长=2×(12-日出时间)或昼长=2×(日落时间-12)。
[保温训练]
热点命题(一) 以光照图切入,考查时间计算、季节判断等
下图所示地区为完整的昼半球,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图中标注的四个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X、Y、P三点的太阳高度相同
B.Y、P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C.X、Y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D.A点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2)下列四幅图能够正确反映Y点位置的是
(3)此时,下列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科考人员在北极地区进行科考
C.延安果园硕果累累
D.我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
解析:
(1)A(2)C(3)D
第(1)题,该图所示为完整的昼半球,则大圆为晨昏圈,圆心为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X位于发生极夜的最低纬度,地方时为12时;Y位于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位于南极圈上,地方时为0时;P点的地方时不能确定;A点位于赤道,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晨昏圈上各点的太阳高度都是0°。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Y位于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位于南极圈上。A、B图中的Y点都位于北极圈,D图中Y点发生极夜。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春江水暖鸭先知”出现在春季;北极科考应发生在北半球的夏季;延安果园硕果累累在秋季;冬季北半球同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等温线向南凸。
热点命题(二)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下面左图是天津市某新型居住小区楼房二楼正南方向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照片,右图是太阳能集热器装置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冬季某日晴朗的午后2:30左右,太阳照射该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所产生的影子偏向于照片中
A.①处的左下方 B.②处的左上方
C.③处的右下方 D.④处的右上方
(2)关于使用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叙述,可信的是
①该装置的“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随楼层不同不发生变化
②所安装的墙壁朝向南、北半球相同
③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集热器冬季集热时间会缩短
④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应该拉长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1)C(2)B
第(1)题,该地位于天津,冬季某日晴朗的午后2:30左右,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在一天中,此时的太阳高度仅次于正午时段,太阳高度较大,太阳照射该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所产生的影子朝向照片中③处的右下方,选项C正确。影子不可能向西偏,①处、②处在西侧,A、B错。太阳在高处,影子不会在热水器上方,D错。
第(2)题,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随楼层不同不发生变化,因为其安装角度取决于正午太阳高度,而正午太阳高度取决于纬度,①正确。所安装的墙壁朝向南、北半球不相同,②错误。上海纬度比天津低,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集热器冬季集热时间会增长,③错误。将该装置移至上海地区使用,“可调节型支架”的长度应该拉长,④正确。
[打牢基础]
(一)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即冷下沉、冷高压)。
(2)近地面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即热上升、热低压)。
(3)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大气环流与气候分布
气压带、风
带交替控制
气压带、风带分布
性质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
极地高气压带
干冷
极地气候
东风带
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带
冷湿
地中海气候
西风带
暖湿
温带海洋性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
干热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东北信风带
干热
热带沙漠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湿热
热带雨林气候
(二)天气与气候
1.锋面系统
(1)冷锋:
①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②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大风、雨雪等天气现象。
③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和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暖锋:
①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②过境时:多云和降雨天气,连续性降水或雾。
③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与天气:多连续性阴雨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
(1)气旋(低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为阴雨天气。
(2)反气旋(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多为晴朗天气。
3.气候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气候类型的一般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保温训练]
热点命题(一)结合各种天气图,考查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读下图,回答(1)~(2)题。
(1)如果Y轴表示海拔,X轴为水平距离,曲线1、2分别表示某地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则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a>b>c B.气压:a<b<f<e
C.气流方向:b→f→g→c D.降水量:a>b>c
(2)如果Y轴表示数值的正向变化,X轴表示时间,曲线1表示该地空气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表示该地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则下列天气现象可能符合图示信息的是
A.狂风暴雨 B.秋高气爽
C.阴雨连绵 D.沙尘肆虐
解析:
(1)C(2)A
第(1)题,根据等压面弯曲状况可知,b为低压区,a、c为高压区,b点气温最高;a、c气压高于b处;气流方向b→f→g→c,C正确;b处为低压区,降水量较大,a、c两处为高压区,降水量较少。
第(2)题,曲线1表示该地空气湿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表示该地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该图表示低压过境,而且气压变化较大,所以很可能是台风过境,会带来狂风暴雨。
热点命题(二)以气候资料图表切入,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判断
读北纬30°附近四地气候资料表,回答(1)~(3)题。
地点
纬度
气温/℃
降水量/mm
1月
7月
1月
7月
全年
①
29.7°N
-2.1
15.3
0.5
②
32.9°N
12.3
28.1
54.4
4.4
③
30.4°N
12.3
36.8
34.8
0
④
31.2°N
3.7
27.8
39.0
1 111.0
(1)无论是1月还是7月,①地气温均比其他三地低,原因主要是
A.靠海 B.深居内陆
C.受寒流影响 D.海拔高
(2)与其他三地相比,③地降水最少,原因主要是
A.距海远
B.海拔高
C.沿岸寒流起减湿作用
D.受大气环流影响
(3)有关②④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河流汛期季节差异明显
B.两地冬夏季节盛行风向均相反
C.两地均位于大陆的东岸或西岸
D.②地比④地距海远,因此年降水量较小
解析:
(1)D(2)D(3)A
第(1)题,①地1月、7月气温都较低,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应位于海拔较高地区,因地势高而气温低。
第(2)题,③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干燥,降水较少。
第(3)题,②地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位于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④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位于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受西风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向变化不明显;因降水季节分配不同,②地河流以冬汛为主,④地河流以夏汛为主。
[打牢基础]
(一)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A→B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寒流,大洋西岸是暖流。
(2)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分布在北半球,且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南半球没有这个环流系统。
(3)南纬40°~60°海区,形成了规模很大、横贯三大洋、环绕地球的西风漂流。洋流成因是受西风影响(风海流),流向为自西向东(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海区,由于面积小以及南亚季风的影响,形成了冬逆夏顺的季风洋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如副热带大陆西岸沙漠气候的形成;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2)对海洋生物的分布: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的地方多渔场,如世界四大渔场,其中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都在寒暖流交汇处,只有秘鲁渔场受冷海水上泛影响。
(3)对污染物: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
(4)对航运:顺洋流航行可加快航速,逆洋流航行会减慢航速;此外,海雾、冰山等对航运也有一定的影响。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二)地表形态的塑造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的种类及判断
种类
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形成地貌
褶皱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
一般成山,有时成谷(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心新、两翼老
一般成谷,有时成山(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岭)
地垒
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
地堑
两个断层之间相对下降的岩块,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
3.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3)常见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
常见的地貌形态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我国西北)、戈壁、裸岩荒漠等
流水侵蚀
塑造“V”型河谷、大峡谷、坡面沟谷、形成瀑布景观等,水土流失现象是其具体体现;喀斯特地貌景观(可溶性岩石分布区)
冰川侵蚀
多分布于高纬、高山地区,形成冰斗、角峰、冰蚀平原(西欧平原)、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北欧的峡湾海岸)等
沉积作用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地上河(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
4.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①根据地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图1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①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②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如图2中丙),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图2
③看岩层的新老关系: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方法。即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④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保温训练]
热点命题(一) 以典型区域图表为背景,考查水循环、洋流及其影响
下图示意信风带某海区水温空间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3)题。
(1)甲处的水温可能为
A.16.5 ℃ B.17.5 ℃
C.18.5 ℃ D.19.5 ℃
(2)图示海区表层洋流性质和位置可能是
A.暖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
(3)图中洋流流经海域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热带草原气候 ④热带沙漠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1)D(2)C(3)C
第(1)题,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为洋流的流向,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数值分布可以判断,甲处有暖流流经,温度较高,故甲处外侧闭合等温线数值应为19 ℃,甲处水温是19 ℃~20 ℃。
第(2)题,该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温海区(高纬度)凸出;该处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水温高,为暖流。该海区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说明位于南半球;再根据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出该海区位于大洋西岸。
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洋流为南半球大洋西岸的暖流,其流经的海域沿岸地区气候类型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或热带草原气候。南半球没有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大洋东岸)。
热点命题(二) 以地质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应用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按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2)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在A地修建采石厂
B.岩浆岩乙可能含有化石
C.A处有河谷形成,因为A处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D.可以在A处修建水库堤坝,因为A处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解析:
(1)C(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褶皱丙形成后,受到了岩浆岩乙的侵入,之后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丁,最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甲。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位于背斜顶部,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开采,适合建设采石厂;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之中,岩浆岩中没有化石存在;A处地下有断层存在,地下水容易出露,再加上位于背斜顶部,岩石比较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河谷;A处地下有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堤坝。
[打牢基础]
1.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海拔高,纬度高则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4.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保温训练]
热点命题(一) 利用区域图,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之间,南以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为界,北至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起乌鞘岭,西迄甘肃与新疆交界。大部分地区海拔为1 000~2 500 m。下图为河西走廊示意图。
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河西走廊中内流河的形成过程。
解析:
河西走廊地区内流河的形成过程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主要从蒸发、河流补给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且河流中下游流经沙漠地区,渗漏多,在流动过程中水量不断减小直至消失在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内流河。
热点命题(二) 结合区域图或景观图,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读某大洲沿28°S附近地区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奥兰治河的水系特征。
(2)分析图中甲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3)写出乙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该自然带在该大洲分布广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流、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
第(2)题,甲地自然带为荒漠带,其成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压带、风带位置及洋流性质等角度去分析。
第(3)题,依据乙地所在的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地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在非洲分布广,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和海拔。
答案:
(1)流域面积较小;上游支流较多,下游支流较少;河道较平直。
(2)地处28°S附近,受副高控制,降水少;东南信风从大陆吹向沿海;沿岸有寒流经过。
(3)热带草原带。纬度低,热带面积广,海拔较高。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来源:金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