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眼科企业谁抢滩上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2:58 2

摘要:5月20日,医疗眼科赛道头部企业——爱尔眼科,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现场投资者云集,在热烈的气氛和活跃的思维碰撞中,外界也得以从中窥见眼科赛道的大致状况。

文 / 七公

来源 / 节点财经

5月20日,医疗眼科赛道头部企业——爱尔眼科,召开2024年度股东大会。现场投资者云集,在热烈的气氛和活跃的思维碰撞中,外界也得以从中窥见眼科赛道的大致状况。

客观来讲,虽然民间向来有“金眼、银牙、铜骨头”的说法,但眼科赛道这两年的境况并不太好。

一边是宏观经济深度调整,老百姓纷纷捂紧“钱袋子”,叠加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消费意愿不强;一边是对眼科的潜在需求仍然存在,且还在快速提升中,相关企业的诊疗水平、技术手段也与时俱进。

爱尔眼科坦言,2024年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消费需求出现明显不足,眼科行业增速已呈现放缓的态势。

在这首“冰与火”之歌中,行业分化提速,洗牌催生重构,出清倒逼更迭,行业感受到史无前例地压力。

但正如那句老话,疾风知劲草,逆境见真章。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充满波动和变数的行情,到底有哪些企业穿越周期,还在韧性生长?又有哪些企业在挖掘增量的过程中,跑到了前面?

01 穿越周期,谁在韧性生长?

每年这个时候,都是上市公司集中“晒收成”的时段,也是外界审视其经营成色的窗口期。

具体到眼病专科细分赛道,伴随爱尔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光正眼科相继公布“成绩单”,大家过去一年的光景好坏也一目了然。

财报显示,2024年,爱尔眼科实现营收209.83亿元,同比增长3.02%;实现归母净利润35.56亿元,同比增长5.87%。

数据来源:各上市公司财报

从上述图标不难洞悉,爱尔眼科不仅是阵营中体量最大的选手,也是状态最稳的“磐石”。

诚然,对比前些年双位数的“快跑”,爱尔眼科的速度也滑落到了个位数的“慢走”,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其还一贯恪守在上行通道,凸显穿越周期的强韧性。

背后的源动力,来自于爱尔眼科依旧抗打的主营业务。2024年,其全年门诊量1694.07万人次,相较2023年增加183.43万人次,涨幅12.14%;手术量129.47万例,相较2023年增加11.1万例,涨幅9.38%。

在《节点财经》看来,越是身处变局,越是考验企业的坚韧力和耐力。回踩历史轨迹,那些具备该品质的企业,总会如深海巨轮,任凭风高浪大,始终稳稳把住舵盘,直至走出迷障,再创新高。

回溯爱尔眼科的发展历程,亦如是。

财报显示,2019年-2023年的五年间,爱尔眼科的营收录得翻倍,CAGR达19.49%;归母净利润从10.09亿元攀升到33.59亿元,CAGR达35.08%;毛利率常年维持在40%以上。

尤为难得可贵的是,自2009年登陆深交所,爱尔眼科历年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都在“进步”,即便是遭遇“黑天鹅”事件的2020年,也不例外。

站位这一角度,我们可以说,爱尔眼科所划出的业绩曲线,为“基业长青”写下鲜活注脚的样本,也佐证其长线的成长力和稳健性。

基于稳步抬升的业绩,爱尔眼科加大了2024年度的分红力度,宣布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6元(含税)。

此外,现场有投资者提问,爱尔眼科是否考虑赴港上市?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表示,“(港股)上市目的主要是筹集资金,爱尔现在筹资能力很强,现金流也非常不错,银行放贷利息也低,因此近期没有这个打算。”

财报显示,2025年一季度,爱尔眼科的营收和归母净利同比分别上扬15.97%、16.71%,重回高增“快车道”。

同期,公司录得净现金流为8.48亿元,同比增长56.93%,其中,经营性现金流18.21亿元,较2024年一季度的12.91亿元增加5.1亿元,增幅39.5%。

02 挖掘增量,谁跑到了前面?

当时当下,寻找新机遇、挖掘新量能,无疑是各行各业时不待我的命题。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平均,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大城市和广袤的下沉市场“雨露不均沾”,共同将“二八定律”演绎的淋漓尽致。

据《2022年中国眼科医疗行业白皮书》披露,全国排名前50的眼科专科医院中,73%集中在省会及直辖市,31%集中在地级市及以下区域,而后者占人口总数68%。

结构性失衡激化一大矛盾:县域患者为获得疑难眼病诊疗,平均需要跨域迁徙238公里,也揭示出优质眼科服务下潜的紧迫性和巨大增量空间。

在这点上,爱尔眼科、华厦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光正眼科“英雄所见略同”,但行动脚程有差异。

华夏眼科着力构建“365眼健康生态圈”,推动优质眼科服务向基层普及;

普瑞眼科加快“全国连锁化+区域一体化”的部署,在各地推进扩张计划;

何氏眼科和光正眼科各自采用“1+N”的辐射式架构、“一城多院+视光诊所群”的蜂窝式矩阵,尝试延展业务半径,撬动更多商机。

截至2024年末,华厦眼科在国内开设62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6家视光中心,普瑞眼科运营着34家眼科专科医院和4家眼科门诊部;何氏眼科手握127家眼科服务机构,其中包括35家医院和92家视光门诊;光正眼科下辖14家专业眼科医院和3家眼视光诊所。

爱尔眼科稳步实施“1+8+N”战略,同时秉持独特的“分级连锁”模式,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创新挖潜,横向覆盖省级和纵向渗透县级并举。

去年,爱尔眼科通过新建项目,以及收购周口、虎门、运城等地87家医疗机构,进一步完善下沉市场的网点布局,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就医。

截至2024 年末,公司在境内拥有医院352家,门诊部229家。

与同业互为“镜像”后,可以看出,爱尔眼科的规模优势遥遥领先,也是坚固的“护城河”。并且,友商的区域特征较为突出。比如,何氏眼科聚焦在辽宁省内,营收占比高达95%,光正眼科、华夏眼科华东地区的营收贡献都超七成。

谁先上市,谁先抓住机遇。换句话说,在同一张地图上,爱尔眼科触达人群,响应、惠及病患的效率更高,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碑的传播,复利效应会更加明显。

不止于此,爱尔眼科早已将目光投向更远处。

2015年,爱尔眼科“走出去”的旅程正式启航,先后将香港亚洲医疗集团、美国WangVision眼科中心及欧洲ClínicaBaviera收入囊中,为锚定全球奠定基础。

本期,爱尔眼科欧洲分部 Clínica Baviera拿下英国 Optimax 集团(Eye Hospitals Group 及其下属机构)的 100%股权,从而为国际化目标的执行落地夯实关键支点。

截至2024年末,爱尔眼科境外的眼科中心及诊所共计163家,较上年末多了32家,海外收入26.25亿元,同比增长13.54%。

内擫与外拓的双管齐下,两条路径双轮驱动,既为爱尔眼科的可持续生长注入新动能,也助力其乘上“攀云梯”,捅开头顶“天花板”。

03 面向未来,在博弈中分化

面向未来,眼科赛道还是“长坡厚雪”。

国家疾控局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小学36.7%,初中71.4%,高中81.2%),呈现出高发化、低龄化、高度化的严峻形势,加上数字化生活常态下,手机、电子屏幕广泛使用,致使干眼症、屈光不正等眼病层出不穷。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26 亿人扩大到了3.10亿人,占比从10.2%上升至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已达2.20亿人,占比15.6%,预计205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

图源:开源证券研报

一言蔽之,老龄化带来的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花眼等眼病医疗需求将不断喷涌,并同步反馈给提供解决方案的供给端。

大白话就是,眼科赛道内含长线的高景气度和强β属性。或者说,投资视角下,该板块仍是一块尚未被充分发掘其潜力的估值洼地,目前的承压只是暂时性的。

实际上,西南证券研报已经预判。2015年-2024年,中国眼科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从507.1亿抬高到2231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521.5亿元,2020年-2025年的CAGR高达16%。

然而,景气又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后浪”,进而引发同业间激烈的博弈,这在过往数年里尤为突出。

不过,群雄逐鹿的 “草莽江湖”期已经结束,当下的眼科赛道已行至首尾分化、产能出清的“淘汰赛”,也意味着留下的都是一些确定性较高、肌体更抗压的“硬骨头”。

近期,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北京美尔目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后者旗下的北京美尔目医院和北京美尔目润视眼科医院均被暂停医保且暂停营业。

《节点财经》注意到,经过多年的“贴身肉搏”,目前眼科赛道已形成“一超多强”市场格局,即以爱尔眼科为“一超”,光正眼科、华厦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几家为“多强”。

加上行业天然的高壁垒,对人才、技术、运营、资金等有着较高要求,也导致后来者的进入速度在放缓,甚至直接放弃。

说到这里,我们难免对后续走势发问:潮水终将流向何方?

其实,根植于商业演化规律,在任何行业,参与者卷生卷死的终极都是“虹吸现象”+“马太效应”:从大量玩家到少数玩家,再到三足鼎立或两军对垒,占据头部位置,基本面硬实、品牌力强劲的主体抓取到的机会永远是最多的,分到的“蛋糕”也越大。

华西证券测算,爱尔眼科在涵盖公立医院在内的中国整体眼科医疗服务市场中,市占率约为11.2%。若仅考虑民营眼科市场,其市占率达到28%,稳坐头把交椅,也大幅领先其他竞争对手。

简言之,商海的波涛从未平静,潮汐法则显影实力底片,那些β与α共振,“护城河”和“攀云梯”皆牢靠的企业,总会得到时代的犒赏。

用沃伦﹒巴菲特的话来说,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好公司迟早会兑现逻辑。

*题图由AI生成

来源:节点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