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式几个练成了"无形无象、浑身透空”的上乘境地?只能说都是自己的练拳体会,对与不对要由实践去验证。无论如何,杨家两代都练出过杨无敌,杨禹廷改革的吴式太极拳练出过无敌高手?别说什么吴式太极拳不用十年,哪怕练了几十年的敢出来说自己已经无敌?各式太极拳各有特点,说不
什么才是王道评论了你的图文《拉大筋方知杨澄甫尾闾中正与杨禹廷吴式太极拳的手脚呼吸之区别》
吴式几个练成了"无形无象、浑身透空”的上乘境地?只能说都是自己的练拳体会,对与不对要由实践去验证。无论如何,杨家两代都练出过杨无敌,杨禹廷改革的吴式太极拳练出过无敌高手?别说什么吴式太极拳不用十年,哪怕练了几十年的敢出来说自己已经无敌?各式太极拳各有特点,说不定小编认为那样改革是对的,可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得要领的,所以千万别说自己练的就比别式高明。练拳者首先要明白一点:没有最好的拳,只有练得最好的人。另外,靠外在拉筋以辅助促内是可以的,但真正的松靠外力拉筋是不可能的,艺术体操及专业舞蹈者们的筋骨还要怎样松?他们就是太极拳高手了吗?太极拳的真松真空是正确练到一定层次后由内炁冲穴贯通后而松空的现象。
回答请教:
打开百度,看到你的思考,对品评了拙作《探秘杨澄甫尾闾中正与杨禹廷吴式太极拳:手脚呼吸间的微妙分野》,不禁让人思索,当代以来,吴式太极拳中出现了很多创新人物。包括孙禄堂都是拜吴家太极,因而,时代变迁,臻至那“无形无象,浑身透空”的至高境界,一定是有人,只是评价的参照人物变了。或许,这仅仅是各自拳路上的心得体会,其真伪对错,尚需实践的炉火来锤炼。毕竟,杨家两代宗师,皆曾孕育出“杨无敌”的传奇,而杨禹廷改良的吴式太极拳,又是否能孕育出同样无敌的高手?莫说吴式太极拳无需十年苦功,即便是浸淫数十载的老拳师,又有谁敢妄言自己已至无敌之境?因此,对后来者应该教学练习推广,不要追求这些历史高度。恃才傲物,徒增烦恼。
各式太极拳,犹如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各自所练之拳,已经不便搏击无敌。拳者应铭记于心:拳术无高低,功夫有深浅。精气神一路,拉筋辅助内炼之法,来自精气,百日筑基,虽有其效,但真正的松,绝非外力所能及。太极拳的真松真空,乃是内炁充盈,冲穴贯通后,结合太极拳大松大软,形成论拳体系。
对于您的请教,我深感荣幸。文化之探讨,本就应自由无束。太极拳之目标,究竟何在?打人、杀人、发人、放人?实则发人为可传承广大者,推手不过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发人真正的精髓在于精气神的修炼。然而,精气神之微妙,又何以验证?发人之妙,又源于何处?击碰之点,有何原则可循?发人之远近,又有何具体要求?太极拳若欲步入正式比赛,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难以达成共识的根源所在。
再者,太极拳之普及与养生,实乃两码事。内气之滋养,尚需身体之配合。而今,抻筋拔骨之术,却成了起步便松松垮垮的架子,一旦遇到真正的力量,便不堪一击。我所提出的五劲之说,乃是我五六年来之积累与总结,日记五百余篇,皆为真实记录。在我这里,拉筋乃是陈氏太极拳之根本,是根劲之后,从盘架子(杨澄甫)推手,进而大拉大筋,达到大松大软的境界。老陈家之所以失传其精髓,便是因为缺少了杨露禅那样的宗师,将筋膜力退回到筋骨力,普及基础的身体功能训练。而杨禹廷虽陷困惑,却触碰到了大松大软的筋膜力。更何况,吴家本就是杨露禅所传,筋膜力才是圈外打人的真谛。
我体悟到,筋膜力源于大腿根的牵引,陈发科之表现尤为楷模。筋膜力之基础,在于拳架子五劲:抻筋拔骨之劲、松沉之劲、螺旋之劲、根劲(筋膜劲)。五劲用于推手,便称为“懂劲”。而五劲之核心,又在于脊椎。脊椎上的大椎、脖子隆椎、玉枕三个部分,能调动全身筋膜,炼气化神,产生听劲。触类旁通,兼容并包,杨家拳中,能将筋膜劲练至听劲者,唯有杨露禅与杨班侯接近发劲之境。因此,杨禹廷深感其中失传的部分,只能另辟蹊径,从脚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神通入手。而在杨澄甫的弟子中,牛春明的路子最接近玉枕穴提领之法,其他人则多在五劲中推手上下功夫。
我便是如此练习,如今只差最后的精气筑基。全身酸胀而空透,炼气化神的预兆已悄然显现。我非随波逐流之人,亦非主观臆想之辈。唯有老老实实练下去,方能有所成就。现将我们的对话整理发出,以供大家品评。
来源:每日篮球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