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灿烂、自信开朗,但是有时候家长不经意的言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使其内心变得敏感不自信。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灿烂、自信开朗,但是有时候家长不经意的言行,长期以来潜移默化影响了孩子,使其内心变得敏感不自信。
往往越是自卑的孩子,言语间会透露着自我否定、过度迎合或逃避的倾向。
言为心声。孩子爱说的某类话,经常挂在嘴边,形成口头禅,这些频繁使用的语言符号,也在暗示着孩子具有深层的不自信和低价值感。
经常把“我不行”、“我不会”挂在嘴边的孩子,失去了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内在非常的无助和不自信。
看到一个真实案例,一个7岁的小男孩,父母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写作业都在旁边盯着看,发现错误就厉声厉色,让擦掉重新写;
一来二去,孩子写作业、看到父母在一旁陪伴,就起应激反应,有时候连最基本的算术题都不会。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习得性无助,当个体反复经历“行为无法改变结果”时,就会形成一种固定化的思维认知,于是不再尝试,接受既定事实的安排。
父母总是过度代劳,帮助孩子解决他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自主完成作业,擅自帮助孩子解决一些难题和挑战,就会导致孩子低自尊,有“我不行”、“我不敢”、“我不会”的消极认知。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是否有经常发泄情绪,说出这样的话:
给你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
你怎么这么笨啊!
你就是不用功!
擅自给孩子贴标签,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内在的动机,还没做什么事,就认定我不行,产生预判性的放弃。
家长应该做的事是,打破孩子这种无助循环:
√ 重新归因重塑:考试就是检测哪些知识没掌握,不代表你比别人差劲;
√ 积极给孩子赋能:你看前面的基础知识你就掌握的不错,我们看看阅读理解有哪些改进的地方;
√ 记录孩子的成功:你看你上次只是班里多少名,这次进步多少名,成绩侧面反应了你每天都在进步。
听一位上了年纪的阿姨流着泪讲述自己的故事,儿子总是撒谎骗她,从小就大谎小谎不断,每次她都狠狠的批评,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
终于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分别前后间隔不到五年,闯下不小的祸端,导致家庭债台高累,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持续下降。
她非常不解,平日看到孩子也是个听话懂事的人,为什么总是频生事端,每次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他都会说:我就是想让你高兴高兴。
其实,这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表现,因为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需求不被满足,自我需求不断被压抑,形成了假我,等到青春期的时候固化成了自动化的反应,就甚至忘记掉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味迎合他人的需求。
所以,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听话,不顶嘴,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家长还是得多看得见孩子的情绪,积极肯定他的情绪和行为,让孩子有说“不”的权力,让他做真正的自己。
那些不敢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价值,认为“赢了也是运气好”的孩子,其实是隐性自卑的表现,他的深层信念是“我不配这个成功”、“我不配拥有这份荣誉”,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够好。
因为受家庭评价体系的影响,大宝从小听到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这对他的影响挺大。
今年他已经上初一,这次期中考试较上学期期末,在全年级进步了58名,在班级中也进入到前三,而且距离第一名仅两分之差。
考上好成绩的他一方面挺高兴,一方面就很担心,他说这次就是题简单,所以才排到前面,等其他的同学一发力,自己肯定就后退名次了。
我这才发现,原来过往的评价对他内心产生了这么深刻的影响。
当然,面对孩子的“不配得感”,家长不可以用错误的方式回应:
一是否定型,"乱说!明明是你实力强",孩子会感到不被理解,可能更坚持"运气论"来防御;
一是忽视型,"随便你怎么想",强化孩子"我的感受不重要"的认知。
一是加压型:"那你下次证明不是运气啊",增加孩子对下次失败的恐惧。
正确的做法是,先共情,帮助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而非否定的表述;
其次,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和努力之处;
然后,就是持续让孩子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让孩子知道“我很优秀,这个成果是我应得的”。
阿德勒说,自卑感不是病,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要不陷入自卑情结。
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卑的情结,适度的自卑可以促使人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所以,请允许孩子有这种情绪存在,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自卑倾向的时候,也可以有一些干预的方式,防止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沼,一生为之所困。
第一,倾听孩子心声,检视家庭评价系统
当孩子有一些消极否定的表达,过度道歉、回避挑战、讨好行为、贬低他人等,我们先不要指责孩子,给孩子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
而是积极主动地倾听孩子的心声,重新审视一下过往的行为和语言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总是打击批评孩子,让孩子有了自卑的心理。
父母的嘴,是孩子的风水。
积极的语言让孩子内心生出勇气、敢于表达自己;消极的语言也会让孩子形成“我永远不够好”的错误认知。
第二,给予正向引导,重构否定式表达
父母改变语言模式,重塑孩子的“人生风水”。
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语言体系,给予正向引导:
把“我不会”转化成“我还没掌握”‘;
把“我只是想让你高兴”转化成“我希望,我的想法是”;
把“赢了也是运气”转化成“我也是在努力”,我下次还会做的更好。
第三,发现孩子优势,重建自我价值感
都说父母的嘴,是孩子的命运编程,孩子会最终长成大人口中所希望的样子。
最主要的是发现孩子的优势,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重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认为你很重要,你很特别,你很努力,你值得被爱,关注孩子努力得过程而非结果,确定孩子的价值,让他长成自然且美好的样子。
你认为孩子说哪些话,说明内心很自卑?
来源:豆芽妈妈育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