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教授一起吃饭是什么体验?南京大学在123周年校庆之际,推出了真人秀《教授请吃饭》第二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请学生们到他的家乡扬州品尝美食,饭桌上畅聊文化。
和教授一起吃饭是什么体验?南京大学在123周年校庆之际,推出了真人秀《教授请吃饭》第二季。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请学生们到他的家乡扬州品尝美食,饭桌上畅聊文化。
《教授请吃饭》第一季,苗怀明教授请学生们吃南京菜,节目火爆出圈,“教授请吃饭”成了热门IP,被网友称为“下饭综艺”。网友们纷纷感慨,一顿饭吃得如此新鲜有趣,且能吃出巨大的“信息量”!第二季节目又将吃出哪些精彩?文脉君为你划重点。
“烧卖”“软兜”两个菜名都写错了!
“大学的学习,一半是课堂里学的,一半是玩出来的。创造力跟灵感,往往是玩出来的。”徐兴无说。
在南京大学,教授请吃饭有着悠久的传统。民国中央大学时期,教授就经常请学生吃饭。古人说,这叫“亲师取友”,跟老师亲近,跟朋友之间互相吸取。
毋庸置疑,“吃”是很重要的一种玩法,也是最接地气的文化传播方法。
扬州冶春茶社
我们正式跟着教授开吃。
第一道菜,干丝。
“这是扬州吃早茶必吃的。干丝是用来佐茶的。”上桌的时候,干丝被堆成一个宝塔尖。食客吃的时候,要把它推倒。可怎么推也有门道。
“从下面把它推倒,拌开了吃。有的时候在下面掏着吃,吃到最后,宝塔倒下来,这样更入味。”徐兴无说道。
第二道菜,盐水鹅。
“从南京开始向西吃到武汉,都是吃鸭子,但是一过长江,从六合开始,一直到我们扬州这边,我们都是吃鹅。”
第三道菜,五丁包……
为什么扬州人对吃这么讲究?
徐兴无解释道,扬州在清代是盐商聚集的地方。巡盐御史就驻在扬州。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过巡盐御史,还有一个叫李煦的也当过,这个人是林黛玉爸爸林如海的原型。他们的衙门叫两淮盐运司衙门,至今还保存得很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吃烧卖。
“其实烧卖这两个字都写错了!”老师此话一出,同学们都有点诧异。
“应该是树梢的梢,麦子的麦。梢麦!”为什么呢?“这是北方的食品,这其实是突厥语,不是汉语,突厥语就是Shirme,皮囊的意思。游牧部落装东西,要用个囊,你们看看它像不像囊?上面收口的,里面装东西。”
下一道菜是文思豆腐。
当同学们大赞可口的时候,徐兴无介绍起来历:“这是天宁寺里面一个和尚发明的,这个和尚叫文思和尚。他把一块豆腐切成能从针眼里穿过,然后做成豆腐羹,这就叫文思豆腐。”
再说说黄鳝。
众所周知,黄鳝还有个名字叫软兜。这名字又有说头,“软兜的兜,不是这个通俗的写法,‘兜’应该写作‘脰’。所有动物的里脊肉都叫脰。”
徐兴无总结道:“中国的菜,在文化上就体现两个字:‘富贵’!淮扬菜和鲁菜是最体现富贵的。富是有钱,贵是有身份,富贵结合起来就中国菜的精华。”
这顿饭吃得真是长见识了!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到底有什么区别?
教授请吃饭,当然不能只讲饭桌上的菜肴。筷子尖轻点美食,话题已如涟漪般荡开。
徐兴无从吴王夫差在扬州开邗沟,讲到京杭大运河的来龙去脉,“我们的河流是东西向的,但是有了大运河之后,中国就出现了南北的统一,它就成了一条血脉了。所以中国的统一叫内在化。原来是形式的统一,是用政治制度,用暴力用军队,用行政的方法,有了大运河之后,我们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文化的方法,南北的交流就更加深入了。”
徐兴无还聊起中国历史上两个皇帝。“中国有两个皇帝,都是太先锋了,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隋炀帝。他们的先锋在于没有把他们的理想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尽管秦朝和隋朝盛极一时,却都是短命王朝,但在徐兴无看来,不能把中国的历史简单地用朝代做标贴,汉承秦制、唐承隋制,有了秦才有了汉,有了隋就有了唐。
有同学问,隋炀帝是修大运河导致国力衰退而灭亡的吗?徐兴无的答案是否定的,“隋朝的亡,亡在征高(勾)丽。”至于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后来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那是一种文学的比喻,大运河成为后人慨叹隋朝昙花一现的注脚。人们并非责骂隋炀帝,而是对隋朝的短暂感到惋惜。
扬州瘦西湖莲花桥
苏州园林和扬州园林有什么区别?这也是一个好问题。
徐兴无说,苏州的园林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文人气,这从给园林起名就看得出。像拙政园、退思园,意指远离喧嚣的功利社会,像陶渊明一般,回归自然。
而扬州的园林就不一样了。扬州的园林主要是盐商的会所,首要的是表现豪华,园林里的石头都是请名家来建的。比如,最有名的个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叫个园?“个”是“竹”的一半,但如果叫竹园就俗了,“个”园营造一种陌生感、惊奇感,文学的效果就出来了。
“第一个说苏州园林跟扬州园林不一样的人,是谁呢?”徐兴无说,清朝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浮生六记》,沈复写他和妻子芸娘的故事,几乎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故事。芸娘去世之后,沈复到了扬州。《浮生六记》中叙写他在乾隆南巡时期游览扬州几处竣工的接驾园林,多有评点,最后总结道:“其工巧处,精美处,不能尽述,大约以艳妆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纱溪上观也。”
《江苏文库·精华编·浮生六记》
[清]沈复 撰 苗怀明 校注
AI是不能穷尽意识的
味蕾在风雅的淮扬菜里跃动,一场跨时空的思维漫游已跃入AI的场域。
“徐老师,你对于未来,比如说人工智能还是其他的一些技术,是比较乐观的吗?”
“我肯定乐观。”徐兴无分享道:“当我们遇到一种新鲜的事物的时候,既兴奋又惶恐,慢慢地淡定下来,可能才会想一些事情。我前段时间去日本名古屋大学,他们用了一个概念很好,叫human and non-human,就是人与非人。我们人类以前想进步必须创造一个non-human,所以古代就是造神,人总是想超越我们自己,超越我们的空间,超越我们的时间,从具体变成抽象。而我们已经到了一个机器人时代了,但是我想它还是我们造的,我们来控制。”
至于未来会怎样,徐兴无没法做预言,但他肯定地说,一个人有了人文通识,有了价值判断以后,遇不可预测的事情,不是靠AI来作判断,而是靠道德感、情感,靠对历史的感知,以及人类的经验留下来的遗产来作判断。“AI是不能穷尽意识的,就像它不能穷尽宇宙一样。只要我们有这个东西,我们就不怕未来是怎么样的。”
中国大运河美食的根基
餐桌上,还摆着一道“大菜”——《扬州画舫录》。
这是乾隆年间,扬州文人李斗所写。他写的是一本城市史,但用现在的话讲,这就是一本《城市旅游指南》。
《江苏文库·精华编·扬州画舫录》
[清]李斗 撰 许建中 校注
徐兴无说,书中记叙的是乾隆时期最为繁华的扬州。乾隆南巡,六次都到了扬州。给扬州带来了什么红利?一是经济的繁荣,二是江南的知识分子安抚笼络。扬州为了迎驾,一路上给皇帝安排了花部戏曲表演,像徽班、西皮等等。乾隆过六十岁生日时,扬州的盐商还组织这些他当年看过的花部戏曲进京表演,为乾隆祝寿。这些花部相互切磋,相互融合,由此形成了京剧。
《扬州画舫录》也给扬州留下了丰厚的美食遗产,比如写到茶肆设在花园之中,多以花草为店名,现在扬州有名的茶社名称也多带“春”字,如富春、冶春、熙春、共和春。
乾隆六十年初刊《扬州画舫录》书影
书中还写到了“满汉全席”的菜单。盐商在扬州接待乾隆皇帝时大办宴席,分成不同的系列:第一份是“头号五簋碗十件”,五簋是一种大碗,十件就是十种菜肴;第二份是“二号五簋碗十件”,都是十碗菜,区分在于碗具的大小山珍海味的品种……这里面有道菜叫“鲫鱼舌汇熊掌”,名副其实的满汉全席。
徐兴无最后总结道:“事实上是我们今天吃的每一道菜里面,喝的每一口茶里面都有运河的水,运河滋养出各种美食跟物产,运河边的人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我们这有运河的水,有江淮的盐,还有里下河的鱼和米,才有这一桌好菜,这才是中国大运河美食的根基。”
一顿饭,用中国味道让世界读懂时光沉淀的浪漫。你说教授请的这顿饭信息量大不大?起码以后你再请客的时候,一定不会只说“这个菜好吃”“那个菜更好吃”了。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凡
视频由南京大学提供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