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青年学者李海增逝世 9 个月后文章登上顶刊 Nature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20 21:43 1

摘要:在科研领域,每一项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然而,令人惋惜与感慨的是,有些杰出的科研人才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亲眼见证自己的研究成果绽放光芒。“90 后” 青年学者李海增便是其中一位。今年 5 月,一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文

在科研领域,每一项突破都凝聚着科研人员无数的心血与智慧。然而,令人惋惜与感慨的是,有些杰出的科研人才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亲眼见证自己的研究成果绽放光芒。“90 后” 青年学者李海增便是其中一位。今年 5 月,一篇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文章,让已离世 9 个月的李海增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

李海增出生于 1990 年 3 月 4 日,生前是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他在学术道路上一路疾驰,成绩斐然,却在 2024 年 8 月 29 日,因突发心梗在青岛骤然离世,年仅 34 岁。其英年早逝,不仅是山东大学的重大损失,更让整个科研界为痛失一位极具潜力的学者而扼腕叹息。

李海增的学术生涯堪称精彩。他本科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后在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材料学博士学位,师从王宏志教授。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凭借自身的优秀,获东华大学优博访学资助,作为交换生加入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ACS Energy Letters 副主编 Pooi See Lee 院士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此后,他又在香港城市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丰富的求学与研究经历,为他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2021 年 3 月,李海增入职山东大学,成为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的一员。尽管在山东大学的工作时间不长,但他在科研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凝聚态物理和工程热物理,尤其在多功能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由于电致变色领域学科交叉的特点,他的课题组研究工作主要在山东大学三个二级学院(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多个团队(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刘林华杰青团队、化学与化工学院于伟泳杰青团队)内协同开展。

在短短几年间,李海增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Joule、Advanced Material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Materials Today 等众多主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其中多篇当选 ESI 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此外,他还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3 项,美国专利 1 项。他荣获的荣誉众多,包括 Nanoscale 新锐科学家奖、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优秀青年科学家奖、Wiley 中国开放科学 2022 年度作者奖等。同时,他还是 SID 显示未来之星青年领袖、青年泰山学者,首届山东省海外优青项目获得者,并担任国产期刊 Nano-Micro Letters、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 等的青年编委。

此次发表于《自然》的文章,是李海增生前科研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文章的附录部分,作者们深情地写道:“本文献给 2024 年 8 月去世的作者李海增,他是一位热情的朋友、一位好同事、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研究人员和一位热情的学者。他通过创建和领导基于锌阳极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开发证明了自己的卓越成就,并致力于加速电致变色器件在智能窗和显示器上的应用。” 这寥寥数语,饱含着对李海增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李海增的离世,也引发了社会对于科研人员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注与思考。作为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多个期刊青年编委,承担多项重要科研课题,李海增在追求学术卓越的道路上,或许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忽视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并非个例,科研人员在面临科研竞争压力、项目 deadlines 等重重挑战时,如何在拼搏事业的同时,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今,李海增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科研成果,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相关领域的前行道路。他的学术精神与创新思维,也将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奋勇前行。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后来者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不断探索,创造更多辉煌。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