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义诊日记】一次高原深处的使命之行,一场双向奔赴的心灵之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21:20 1

摘要: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内,妇产科王建六主任医师正在进行一台单孔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切除手术,同时也通过“手把手”教学传递规范化操作理念。“藏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来一趟就要给当地做些贡献,能多帮一点是一点。”手术结束后,王建六教授表示。

情系藏区,回应人民健康期盼传承医者精神,奔赴信念之路

帮扶,不只是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高原更是一场心与心的靠近

一次生命与信念的交融

每一位医生,都是一段故事

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

点亮群众,也照亮自己!

王建六

“来一趟就要给当地做些贡献”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手术室内,妇产科王建六主任医师正在进行一台单孔腹腔镜下输卵管积水切除手术,同时也通过“手把手”教学传递规范化操作理念。“藏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来一趟就要给当地做些贡献,能多帮一点是一点。”手术结束后,王建六教授表示。

针对高原地区妇科疾病特点,妇产科专家团队与阿坝州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开展疑难病例讨论,结合患者病史、影像资料及手术难点,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到术后管理逐一剖析,提出“因地施策”的诊疗建议。

“越是深入基层,越能体会医疗帮扶的重要性,也更明晰医者肩上的责任。拉萨、果洛、甘孜、阿坝……这几年我们走过的藏区,几乎都和医院建立起了学科帮扶合作。”王建六感慨,“这是我们坚持到基层来的初衷,不仅要用医疗技术给当地‘输血’,更要努力帮助当地‘造血’。”

李永杰

“让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我不是第一次踏上高原,记得两年前,我们为昌都中学女生进行卫生健康讲座时,我问一个学生,今后想从事什么职业,女孩说想当医生,她的眼里闪着光,我想也许我们医疗队的到来,就是她人生中那一道光,指引她看见更远的世界。”神经内科李永杰主任医师动情地说道。

尽管昌都义诊时经历严重高原反应依然历历在目,这份眼中纯真的光,让她再次义无反顾地来到阿坝州壤塘县。

这次活动,她随队辗转于壤塘县多个偏远义诊地点,道路崎岖,海拔陡升,加之气候干冷,身体承受着高反带来的巨大挑战,虽然途中频繁呕吐,但是到达义诊地点后马上投入到工作中。

李永杰为每一位当地患者细致问诊、耐心讲解,直至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只为守护那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每一次来,都是一次身心的洗礼。虽然辛苦,但当看到他们的眼神,我觉得一切都值得”,李永杰感慨地说,“我们能做的也许有限,但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就能照亮更广阔的未来。”

戴 中

面对我的家乡父老,我竭尽所能

“嬢嬢,哪里不安逸嘛?”

在马尔康的每一次义诊,中医科戴中主任医师的诊桌前总是围满百姓,排起长长的候诊队伍。吸引大家的不只是亲切的四川乡音,更是对健康的渴望,对传统医学最淳朴的信任。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戴中收到通知第一时间报名,决心以医疗帮扶的实际行动回馈家乡人民。戴中望闻问切齐上阵,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朴实语言解释着病情。

开出的方药递到百姓手中时,他们珍重的收好,不停地致谢,甚至鞠躬致意。“面对我的家乡父老,我竭尽所能,运用传统中医疗法,为他们进行诊断、治疗和解答。患者的满怀信任,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接诊同时他与当地陪诊医护一起探讨病例,分享经验,共同为患者制定更优治疗方案。“亲眼见证了中医药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重要意义,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职业价值的崇高感,也坚定了传承发展祖国医学的决心。”戴中感叹道。

伍满燕

“这次高原之行是一场坚定与柔软并存的旅程”

“高原义诊我们夫妻都报名参加,这也许就是心有灵犀吧。但是家里一岁多的宝宝成为我们最大的牵挂。”义诊团队中的医生伉俪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心内科伍满燕副主任医师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第五批队员,曾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了一整年。正是这种“情系高原”的牵挂,让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同心·共铸中国心”活动。但直到确认名单的那一刻,她才发现,自己的丈夫——来自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骨关节科的医生,同样报名参团。这对“医者夫妻”,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人,双双奔赴高原。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次医疗援助,更是对信念、责任和爱的共同坚守。

这注定是一场坚定与柔软并存的旅程。每个夜晚,她也会在工作间隙与家人通话,安抚着思念父母的宝贝。伍满燕用专业和细致守护藏区百姓的心脏健康,也用坚强守住了自己作为母亲的牵挂。

曹 珊

“这份信任与牵挂,让我再次回到藏区”

“时隔四年再次回来,我发现,真正牵引我重返高原的,是放不下的这份信任与牵挂。”

消化内科曹珊副主任医师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第七批队员,当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瞬间唤起了她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牵挂。

来到阿坝州壤塘县,她发现不少前来义诊的群众都关心包虫病的检查——这是一种高原地区常见的地方性疾病,很多人患病多年而未被发现。但由于基层卫生院缺乏CT等成像设备,仅有少数配备超声仪器的单位能初步筛查,实际工作开展受到极大限制。

在前两天的义诊结束后,曹珊回到住处便开始查阅资料、复习包虫病的超声检查知识,一直学到深夜。“我不希望下一次义诊时,有人满怀希望而来,却失望而归。”

在义诊过程中,她用最基础的工具、最细致的态度为群众答疑解惑。“哪怕只能帮上一点点,看到群众信任的目光,我就觉得所有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倪彦彬

“我们要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先锋队’”

作为肝胆外科医生,倪彦彬副主任医师始终关注高原地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在壤塘县的连续义诊与教学查房中,他特别针对当地高发的包虫病、胆石症等肝胆疾病进行健康宣教与筛查。“虽然义诊日程密集、环境艰苦,但当我看到自己的医学知识能帮助患者更清晰地认识身体状况时,那一刻,所有疲惫都变得值得。”

这趟高原之行,对大家而言,不仅是一次专业服务,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在义诊现场,他看到许多有着丰富高原帮扶经验的前辈依然不畏艰难、主动请缨、再次登上雪域高原,这让他对“传承”有了更具象也更真切的理解。

而身边一批批刚走上临床一线的年轻医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成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的回信中所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青年医务工作者,应当成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先锋队”,通过多样化、可持续的方式,把优质资源真正送到群众身边。

谢 冰

“愿以萤火微光,守护这片高原的健康与希望”

妇产科谢冰副主任医师此次深入阿坝藏区义诊,沿途的震后重建景象令人感慨万千——崭新的民居、平整的道路,曾经崎岖险峻的盘山公路如今已被串联连续的隧道与高速取代,车程从过去的6-7小时缩短至3小时。目睹国家基建的磅礴力量,不禁为“中国速度”心生敬畏与自豪。

然而,这片重焕生机的土地上,许多牧民健康意识薄弱,子宫脱垂患者忍痛多年才就医,葡萄胎孕妇出血数月却以为是“正常现象”,当地医护人手紧缺,难以及时更新知识。

“藏区同胞的坚韧与信任深深震撼了我。他们用朴实的笑容诠释生命的顽强:只要携手同心,没有跨越不了的难关。我们通过义诊、查房和培训,留下联系方式,后续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业务培训与疑难病例讨论,尽力播撒学习的火种。”

董阳阳

“当地群众的热切期盼,既是鞭策也是动力”

“在基层义诊中,目睹群众翻山越岭求医的艰辛,更深感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紧迫性。当地群众对医疗队的热切期盼,既是鞭策也是动力。”董阳阳表示将用专业技术服务边疆群众健康需求,让新时代党的医疗卫生政策在高原地区绽放惠民之花。

王艳槟

“努力在高原留下无悔的印迹”

我不是第一次参加义诊,多次来到藏区,喜欢这里的蓝天大地,更喜欢这里淳朴的人民。我们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医生以及患者的热烈欢迎,当他们听说来自北京的专家时,纷纷前来咨询,那一张张质朴的脸,一颗颗虔诚的心,令人感动。

对于高原地区的广大女性来说,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理念,是重要的一环,在义诊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能够让她们了解定期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提高她们自我保健意识及疾病防治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路走来,虽然困难重重,但却收获满满,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要更高。”我时刻牢记并付诸实践,迎难而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努力在高原留下无悔的印迹。

王 锴

“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是我们真正的使命”

“参加公益活动,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几百位医务人员和志愿者,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奉献,不计回报,我为能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藏区因地理环境特殊、饮水与营养状况不足,导致大骨节病高发,许多骨关节疾病患者长期得不到规范治疗,最终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关节科王锴副主任医师多次随科室团队深入藏区,参与大骨节病筛查与手术。

“只有真正走进基层,才能听到这里的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也才能明白我们的专业意味着什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2018年起,藏区大骨节病已无新发病例,并为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了政策和经费保障。“把党的关怀落实到患者身上,帮助患者重拾生活信心,才是我们真正的使命。”在高原之上,王锴用坚守回应信任,把爱与力量深深写进高原患者的脚步里。

杨冬红

“为这片土地送去切实帮助与希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冬红副主任医师是两位孩子的妈妈,日常穿梭于医院通州院区与西直门院区,经常连续几天见不到孩子。但是当收到这次“同心·共铸中国心”阿坝行的活动通知时,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这是她第一次走进藏区,走进阿坝。在高原清冷的空气中,藏族同胞质朴的笑容令人动容,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责任。在义诊中,她发现,由于高原特殊的环境,当地群众中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咳嗽、喘憋等症状普遍存在。但受限于基层医疗条件,缺乏肺部影像学和功能检查的支持,即便做了CT,也常因对影像识别力不足,造成误诊与漏诊。

“这里的医疗条件远比我想象中更艰难”,杨冬红感慨,“虽然我们的工作充满挑战,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每一次耐心的问诊,每一份发放的药品,每一场认真的查房与讲座,都是为这片土地送去切实帮助与希望。”这次高原之行,让杨冬红的内心更加丰盈,信念更加笃定。

马 勇

“感动,更要行动!”

“看到排队等待义诊的人群,让人感动又温暖,我深知虽然自己的一点点光和热是有限的,但团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队中最年轻的一员,急诊内科青年医生马勇第一次参加高原地区的医疗援助活动,既期待又忐忑:既担心自己会不会出现高反给团队“添乱”,同时也放不下临行前一天在急诊收治的猝死生还的年轻病人。这种担心与紧张,让他在出发前辗转难眠。

但真正走入阿坝,看到等待义诊的长队,听到当地群众一声声质朴的“谢谢医生”,内心的紧张被沉甸甸的责任感所替代。

在壤塘县的五天里,他随队义诊、查房、培训,走进基层一线,也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基层医疗的意义。“这对我们青年医生是一次能力的锻炼、心灵的洗礼与医生职业信仰的强化。感动,更要行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和马勇一样的青年医生在成长。

初心不歇,奔赴不止

帮扶,是一场心灵洗礼

行程结束

医疗队在落日余晖中降落北京

他们仍继续在医院岗位上

践行医者使命!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