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谱在古代可是堪比咱们现在的“身份证”,甚至比身份证还管用!它是一个家族的集体记忆,一部浓缩的家族史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是怎么捣鼓这“另类身份证”的。
家谱在古代可是堪比咱们现在的“身份证”,甚至比身份证还管用!它是一个家族的集体记忆,一部浓缩的家族史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是怎么捣鼓这“另类身份证”的。
你可能想不到,最早的家谱竟然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没错,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当然啦,那时候能把家底儿刻在“骨头”上的,不是王室也是显赫贵族。后来,又有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家谱,把祖宗的功德伟业往上那么一刻,倍儿有面子!
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的地位那可是蹭蹭往上涨。当时选官、结婚,都得看家谱,没本像样的家谱,简直寸步难行。国家还特地成立了“谱局”,设立“谱官”,专门负责审核和保管各家的家谱。这官方认证的家谱叫“官籍”或“簿状”,百姓家自己藏的叫“谱系”。为啥这么重视?因为那时候讲究门第出身,著名的“九品中正制”选官,说白了就是看你家谱够不够硬,结果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你要是敢伪造家谱,想冒充个名门望族,那可得掂量掂量。梁武帝时,有人爆料说花个万把钱就能改谱牒,但一旦被发现,轻则身败名裂,重则掉脑袋!南齐时,有个叫王泰宝的想花钱把自家“P”进琅琊王氏的家谱,结果被人告发,差点小命不保。可见这家谱的严肃性!
唐朝更是把官修家谱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史学家郑樵都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提升自家关陇集团的门面,下令修《氏族志》,结果一看,排第一的还是老牌山东士族清河崔氏,老李不乐意了,大手一挥,把皇族列为第一等。武则天时期,更是编撰《姓氏录》,把自家武姓抬到榜首,还规定五品以上的官都能算士族,这可让不少庶族“鲤鱼跃龙门”了,但也让老牌士族相当不屑,嘲笑这是“勋格”,意思是靠功劳上去的,不算真格。
可惜,风光一时的官修谱牒,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门阀制度垮台,大量的谱牒被烧毁,曾经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你以为家谱就这么凉了吗?并没有!
到了宋代,修家谱这事儿又在民间悄然兴起了,而且面貌焕然一新。以前修谱是为了当官、为了政治地位,宋代修谱,更关注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强调的是家族团结和伦理教化。因为跟做官没啥关系了,官府也就不怎么管了,修谱成了老百姓自家的事。
这时期的文化名人都特积极,范仲淹、欧阳修、苏洵这些大V都亲自上手修谱。特别是欧阳修和苏洵,他们创立的新谱例,成了后世私修家谱的典范。他们那时修谱,很多采用“小宗之法”,也就是从五世祖开始记录。为啥呢?一来,唐末打仗,很多老资料都没了,再往上查也查不清;二来,万一祖上比较落魄,说出来也不太好听嘛。当然,也有家族财大气粗,能追溯到几十代,那就是“大宗之法”了。
宋朝的皇帝们也挺支持民间修谱,觉得这能“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有利于社会和谐。
进入明清时期,修家谱更是蔚然成风,简直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成了家族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康熙、雍正皇帝都曾号召大家修谱。这时的家谱,内容更丰富,体例也更完善,从祖宗名字、家族迁徙,到族规家训、个人传记,啥都往里装。还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统谱”,一部谱就能把散布在十几个省的成百上千个分支都给联络起来,想想都壮观!1950年修的《吴氏大统宗谱》,竟然收录了503个支派,厚厚的40册,真是让人惊叹。
不过,这种大规模联宗的统谱,可靠性有时候就得打个问号了。明清修谱喜欢搞“大宗之法”,动不动就往上追几十代,把历史上的同姓名人全给“认”成自家祖宗。有些穷秀才甚至专门靠帮人伪造家谱混饭吃,把各姓的历史名人列个单子,谁来修谱就往里头塞,导致现在很多明清家谱里,唐宋以前的世系看着都星光熠熠,不少其实是“贴金”来的。
要说家谱里的“王者”,那必须是《孔子世家谱》。历时2500多年,传承了80多代,而且考订严谨,堪称民间修谱中记载世系最久远、最可靠的家谱,令人叹为观止!孔家从明代开始还规定,家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仪式感满满。
最后,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个特定的字,同辈的都一样,这就是“排行”,也叫字辈。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用来区分辈分,这样即使家族迁徙,族人散落各地,碰面了一报名字,就能知道是不是自家人,辈分怎么论,不会乱了纲常。 有的大家族,排行还是皇帝御赐的呢!
所以啊,家谱这玩意儿,真不只是一本记录着谁是谁的谁的旧本子。它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血脉记忆和文化基因。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是谁。怎么样,有没有冲动想翻开你家的家谱瞅瞅,看看老祖宗都留下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来源:老林历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