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读书》掌舵人刘志强老师曾是青海省摔跤冠军,退役后,华丽转身为杰岀的媒体人。他是最会摔跤的作家,也是最会写作的摔跤运动员。读他的文章,就像是朋友之间坐着拉家常,随和,亲切,自然,加之恰到好处的风趣幽默,使人倍感轻松。
《青海读书》是刘志强老师十年前创建的网络文学平台,旨在推动全民阅读、培育文学新人,传播青海地域文化。
《青海读书》掌舵人刘志强老师曾是青海省摔跤冠军,退役后,华丽转身为杰岀的媒体人。他是最会摔跤的作家,也是最会写作的摔跤运动员。读他的文章,就像是朋友之间坐着拉家常,随和,亲切,自然,加之恰到好处的风趣幽默,使人倍感轻松。
写作对他来说好像是囊中探物,易如反掌。然而,一切看起来的毫不费力,一定是曾经的特别努力。一个人的成就,不过是厚积薄发,不过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后的水到渠成。
曾经听刘老师讲,在初入体校时,操场上,每天的热身运动,别人跑三圈儿、五圈儿都嫌累,他却每天自愿坚持跑够十五圈,数年如一日。
这样的领导带出来的团队无疑是优秀的。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青海读书》迅速发展壮大,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遇见《青海读书》已经有六年了。2019年5月,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怯怯地投出了我的处女作《没有母亲的母亲节》,心里做好了石沉大海的准备。
万没想到,稿件投出后的第二天,我的文章就赫然出现在《青海读书》公众号上。意外的惊喜,使我这个年近花甲的老太太受宠若惊,大喜过望。我将文章链接一一转发给亲友们,及时分享我的喜悦。感谢《青海读书》,圆了我几十年的作者梦。
有了良好的开端,便增强了胆识,增添了信心,接连地尝试,不断地取得成功。由于我底子薄,基础差,每一篇文章,我都要无数遍地修改,逐字逐句地推敲,俨然香菱学诗,如痴如呆。难忘每次投稿后的忐忑与期待,更忘不了看到作品发岀后的欣喜。
在这片沃土上,我屡屡埋下希望的种子,期待嫩芽破土而出,精心呵护、打理,欣赏着那一片片新绿,那一朵朵淡雅的小花,捧起哪怕不够饱满的果实,如同捧起初生的婴儿,百看不厌,哪怕不够俊美,甚至有点丑陋,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有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朋友调侃我是“大器晚成”,我回答:“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
每天的11:11,我都会如约而至,打开手机,期待着眼前的风景。当然不是担心错过,只是想先睹为快。我贪婪地拜读着、欣赏着一篇篇佳作美文,聆听朋友们娓娓道来的故事。
它们或似春风细雨,或如冬日暖阳;或激情澎湃,或甜蜜浪漫;或如春天的小草,以稚嫩的绿意点缀着世界,或似夏日的清风,驱散缕缕烦躁和忧怨……
遨游在《青海读书》的文字海洋,每每令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感悟于心,感动于情。
喜欢刘志强老师文章的及时、随性;佩服祁万红老师的信手拈来,下笔成文;欣赏李少云老师高超的写作技巧和专业级别的摄影技术;喜欢张正印老师的铿锵激昂,爱憎分明。
喜欢扈凤武、陈志芳老师文章淳朴而浓郁的生活气息,丰富而精致的情感表露;欣赏薛海梅、唐石老师文字的游刃有余,干净利落,诗与散文同放异彩;喜欢李林老师文章的大气磅礴;欣赏天脑蛋、刘文梅老师文字的清新、活泼,收放自如。
喜欢李晓虹、祁学梅老师文字的接地气,那种和风细雨下泥土的味道;欣赏王青云、张诚、小段老师文字的细腻和深情;喜欢马春花老师文字的飘逸优美;佩服李玫、白雪老师文章的立意深远,超强的文字功底。
喜欢叶上珠的热爱生活,阳光乐观的碎碎念;佩服张风英老师的刻苦勤奋,积极向上,满满的正能量;欣赏天才配音者珍珠老师,那宛如珍珠落盘的美妙声音,爱极了一叶禅老师集书画、文字为一体的全能全美;感谢海燕、欣月老师每天的辛勤付出……
老师们给了我太多的欣喜和感动,时时充盈着我空虚的灵魂。
“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友们个个谦逊随和,知性脱俗,散发着天然的亲和力。他们仿佛是我多年前走散的好朋友,又聚在了一起。我曾由衷地感叹:原来你们也在这里。
我们采风写作、互相点评鼓励,我们分享阅读心得。我们同频共振,惺惺相惜。虽然聚少离多,但相似的灵魂,共同的追求早已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相逢何必曾相识”,遇见《青海读书》,就像是漂泊多年的游子重新回到了温暖的家。在这个理想的精神家园,安放我漂泊的灵魂,安放我所有的酸甜苦辣。她是我最忠实、最包容的聆听者。我将尘封在脑海里的陈年旧事,无所顾忌地一一向她倾诉。那些如烟的往事有如涓涓细流穿越我思绪的闸门,凝炼成一篇篇文字。每每成就一篇文稿,内心都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惬意。
每当懒惰、倦怠袭来时,看着文友们的努力和奋进,欣赏、感动的同时,又会抖落一身疲惫,重整旗鼓,奋起直追。果然,“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借用文友的一句话“找到组织的感觉真好”。
我仿佛被卷入勇往直前的人潮中,停不下脚步,不由自主地向前走。截止目前,我已向《青海读书》累计投稿百余篇。作品虽良莠不齐,却饱含着我的心血。正如苔花的盛开,不是要与百花争奇斗艳,而是生命的本能和生活意向,是一种权利,是一种责任。
可以说,借助这片沃土,我的理想之花尽情绽放过。
与追梦者结伴,与文字为伍,将生命中的感动付诸文字,充实自己,感染别人。每一段逝去的时光,都渗透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和酸甜苦辣的情感,都值得我们一遍遍地咀嚼回味,更值得让我们付诸于笔,诉诸于世,或铭记,或放下,给自己一个交代,给心灵一种释然。
将稍纵即逝的时光,以文字的形式储存起来。如此用心积累,若干年后,当再度翻阅,定会另有一番感悟。连本带利,不啻于一笔可观的财富。
《青海读书》——我的精神家园,有你在,我从来不会感觉到寂寞和孤单。在习作的路上,我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牵着你的衣角,蹒跚前行,虽走得跌跌撞撞,但也惊喜不断。努力着,期待着,欣喜着,享受着温暖的回报。
在文友们的影响下,我也爱上了读书。每年的阅读量在30本左右,2024年,全年阅读量达到45本,为历史之最。阅读的过程,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也绝不是走马观花。
与《青海读书》相识、相知的六年,我见证了她的成长、发展壮大,见证了她的人才辈出,后浪推前浪的汹涌澎湃。马芳芳、李黎青、沈子荣、梅子、肖艳、司金婷、祁海萍、李成云……一代新人正在迅速成长,后生可畏。
亲爱的《青海读书》,你是灯塔,照耀着我前行的道路;你是良师,时刻提醒我、激励我孜孜以求;你是挚友,不离不弃,快乐时,我与你分享;惆怅时,你为我分忧。
清晨,你是我苏醒时的第一缕曙光,驱散漫漫长夜;深夜,你是陪伴我的最后一盏灯,聆听我的心事,伴我入眠。
值此十周年华诞之际,祝愿《青海读书》一路长虹,越办越精彩!
白云,女,文学爱好者,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