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忙有所得,闲有所乐。出发永远比向往更有意义。走过千山万水,无论是街角的咖啡馆,还是以美食为导向,走出去就可以看看这人间烟火,用手机的镜头装载每一份热爱,在路上见识世界,在路途中认识自己。
忙有所得,闲有所乐。出发永远比向往更有意义。走过千山万水,无论是街角的咖啡馆,还是以美食为导向,走出去就可以看看这人间烟火,用手机的镜头装载每一份热爱,在路上见识世界,在路途中认识自己。
余秋雨曾说过:“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我们自己所走过的路途,大多是擦肩而过,从此不再相遇,有些以照片的形式留在我们的心底,路过的心境让我们回味、臆想,我们停留的瞬间,就是心安的归处,从而成为更好的我们。
那我就用一支拙劣的笔,记录一下山城重庆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感受过的震撼吧!
一、云端之上
作为人类,虽然我们没有鸟类的翅膀与自由,不能近距离掠过白雪皑皑的山巅,但依靠途中的飞机,犹如张开双翼,翱翔于群山之巅。
日暮时分出行,天空是阴郁的,飞上云层之上,俯瞰祁连山脉绵绵长长,棱角分明的脊梁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金黄色的夕阳归于轻浮于云海边,灿烂而美丽,忽然想起一句话:阴雨连绵的时候,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太阳依旧热烈,是我们没有到达看见的高度。
返程时是下午,山峦起伏,薄雾缭绕,鸟瞰秦岭山脉北面,云涌奇观一览无余,南侧晴空万里,蔚为壮观。
震撼之余,尽快给自己补充一下地理知识。据说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4亿年前北部上升为陆地,南部淹于海水之中,后来经过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它西起甘肃临洮,中贯陕西省南部,东抵河南鲁山,东西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及时按下快门,留下美好的记忆。
二、网红点打卡
初来乍到,便觉得处处新奇,但短视频的频繁播放,又觉处处熟悉,人多山多,楼房也多。不愧是山城,就如街头巷尾里所言:来都来了,不爬个山城步道?山顶的风景要自己看。
网红打卡地的第一站:山城步道。从山下开始爬,首先惊艳我们的是长成了树的三角梅。一路上时不时看到一簇簇的红色花朵伏于墙头,艳丽着沿途的风景,各种铺面都依次排列在路的两旁,各种不同的文案装饰着店面,所以每一层有每一层的风景。
汗流浃背的我们忙得看完左侧看右侧,看完上面看下面,手机照相功能一直处于打开状态。在满满的新鲜感里并不觉得太累,只是爬完了才发现,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先到山顶再往下,就轻松一些,但不要紧,开心就好。
第二站是十八梯。位于渝中区东南部,南纪门街道辖区。南起后池街,北至较场口,总长274米,宽5米,为块石梯坎路面。依地势分为十八级台阶而得名。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就是二者间的老街,是市井气息和山地城市风貌的重要展现地。现在是非遗旅游街区。
沿途可以看到店名“了了集物”里展现着老重庆的许多旧照片,有“重庆铜屋 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展示的从1875年开始的六代传承史,室内从屋顶到地面及房屋内各种精致的铜制品,不得不佩服其精湛的技艺。最惹人爱的就是处于半城间井水,南宋时掘的井,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为过路的行人提供了取水之处,现在就是一个打卡点,寓意财源滚滚。
但这些仅仅是景点而已,充其量就是看看美景,增长一点点知识。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另一个条路,门口墙上贴有“巴渝脊梁”的防空洞隧道遗址。
这里记述着曾经的重庆经历的真实事件: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意志”,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日军出动飞机9513架次,进行了218次轰炸,投弹21593枚,平均每4分钟一枚。遇难人数16376人。受灾172786人,财产损失约含100亿法币。读着这一串串数据,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这不仅仅是一组组数据,这是巨大的灾难史,试想当时之惨烈,民不聊生的凄苦。历史不能忘记,而且必将刻骨铭心。
为了保护市民生命安全,躲避日军空袭,政府依托重庆主城依山而建的地形地貌,修建大量防空洞。在没有施工设施,全靠工人和市民用钢钎、铁锤一寸一寸地凿,一筐一筐地运走碎石,条件相当之艰苦可想而知,终于硬生生地挖出了许多的防空洞,保护自己的家园。
此次探访,让我更清晰地寻找到了那份必胜信念的精神密码就是“愈炸愈强”。走出隧道,感觉太阳很灿烂,看到街头巷尾安居乐业的民众,摩肩接踵的游人走走停停间不断拍照片,装饰得漂漂亮亮的店面,别具一格的标语,让内心深处幸福感骤然飙升。这厚重的历史,让我对重庆又多了一份敬重之情。
后来许多街道都可以看见以防空洞为原型,重新打造为图书馆、加油站、博物馆等等,让历史的遗迹在当代继续巧妙地发挥着各种功能。
第三站是重庆大礼堂。由远而近,拾阶而上,第一眼看去,外观极似北京的天坛。其设计以中国传统宫殿建筑为基础,融合了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圆形穹顶、天安门城楼的立面元素以及故宫午门的对称布局。建筑师张家德在1950年代提出“中洋结合”理念,将明清皇家建筑风格与西方钢结构技术结合,穹顶采用钢架结构支撑,外观覆盖琉璃瓦,顶部镀金,整体呈现“小天安门”的视觉效果。
它的特色元素是三重攒尖宝顶、红墙绿瓦、火焰纹装饰及故宫同款彩绘,象征国泰民安。被列入“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而设计师张家德被誉为“中国的伍重”(悉尼歌剧院设计者)。参观的过程中,年轻秀丽的导游衣着得体,认真仔细地讲解了讲解了重庆的历史,清晰讲述着那段轰炸的历史,然后讲解了重庆作为陪都的由来。最后细数了大礼堂整体建筑的材质、建设理念。让游客落座其中,体会了一把当人大代表的滋味。
第四站就是穿房而过的轻轨李子坝站。惊叹设计者之精心。当然也不忘欣赏站台下一处防空洞旁书写着魏明伦题的《岩之魂》:
年华似水 人生有限 高龄难比峰峦寿品格如山 魅力无穷 雄魄可追岩石魂
第五站是在夜幕垂下之际,登上了重庆环球金融中心(WFC),在339米75楼处的高空慢慢欣赏了夕阳西下,彩霞晕染着天边,蜿蜒迂曲的嘉陵江汇入长江,看护栏外张贴着介绍嘉陵江和长江上的一部分跨江大桥的名字和设计的牌子。街灯和高楼大厦次第亮起一盏盏,纵览灯火通明的城市夜景,开始了夜晚的繁华。
第六站就是夜游两江游轮,欣赏美丽的大桥,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灯火辉煌。风带走了炎热,江风习习,洪崖洞从视频里的印象走入眼前,吊脚楼的故事从很久之前走来,在灯壁辉煌地照耀下继续上演。江边无人机不断演示着不同的图案,让游人不断的驻足拍照。各个大楼的外面的灯光不断变化着色彩,流动的画面无不彰显着城市的辉煌。
惨痛的历史已经隐退多年,我想那时候的人肯定不会想到,不到百年之后,山城人民会有这样幸福美好的今天吧!
匆匆茫茫的行程里,一边感受着山山水水,一边忙不迭地拍照,马不停蹄的路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补水,不停地阅读,包括每一行字,包括每一幅楹联,用心感受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不知不觉天色已暗。
对于明天,我又有了更多的期待。
张风英,1973年出生,籍贯青海西宁,1995年毕业于青海医学院。湟源县作家协会会员。从医二十余年,忙忙碌碌的工作,认认真真生活,用心感受,用爱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文字记录每一个心动时刻,用照片儿记录刹那间的美丽,让生命的印记熠熠生辉。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来源:青海在线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