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柳青青,粽艾飘香。汽车驶入岐山地界时,正是端午节的清晨。薄雾里的黄土塬像未醒的卧龙,“快乐一家人” 的谈笑声惊飞了路边槐树上的麻雀。老赵握着方向盘说:"这可是《封神演义》里姜子牙斩将封神的地方。"后视镜里,几位女士们正在编五彩绳,那抹端午特有的茜色,成了开启
岐山行记:一口酸辣鲜香里的周秦风骨
作者 王玉新
杨柳青青,粽艾飘香。汽车驶入岐山地界时,正是端午节的清晨。薄雾里的黄土塬像未醒的卧龙,“快乐一家人” 的谈笑声惊飞了路边槐树上的麻雀。老赵握着方向盘说:"这可是《封神演义》里姜子牙斩将封神的地方。"后视镜里,几位女士们正在编五彩绳,那抹端午特有的茜色,成了开启这场时空穿越的密钥。
地处关中平原的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古称“西岐”,是中华民族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的美誉。境内面积达400余平方公里的周原遗址群在此延展,深厚黄土中埋藏着三千年前的农耕文明密码。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太公钓鱼台等文化遗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闻名全国的“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等美食名吃,更增添了它的无限魅力,吸引着我们远道而来揭开周秦文化的神秘面纱。
周公庙
端午节的岐山县城大街小巷里,红红绿绿的荷包随风摇摆,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在一家面馆里吃过岐山臊子面后,驱车来到岐山县城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的周公庙游览。
周公庙依山傍水,植被丰茂,面积约62万平方米。走进周公庙风景名胜区,古木参天,浓荫蔽日,花草遍地,柏树森森然立在阶前,三千岁的树纹里仿佛藏着《周易》的密码。
周公庙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状如簸箕。这里保存了最完整的我国古代建筑群,现存古建筑30多座,历史上好多文人墨客如韩愈、苏轼等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游览诗文和30多通碑石。细读碑文,我注意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为纪念西周著名政治家、曾帮助武王灭商立国和辅佐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旦,在此修建了周公祠。后经历代的修葺扩建,形成了现在的以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塬、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说到周公庙,就不得不说周公旦。西周初年,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圣人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很有仁德,在当时享誉九州,百姓们都很信服他。后来,周武王驾崩了,新继承的周成王还在襁褓中,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周公旦担心天下没人管理会出现祸乱,他就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后来,周成王长大了,周公旦就将政权交还给周成王,为他出谋划策。周公旦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他主持编写了我国周代有名的经典《周礼》。中学课本上曾学过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歌颂了周公为招览天下贤才,“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的博大胸襟。
我数着殿前蟠龙柱上的云纹,忽然仰头问:"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画八卦的周公吗?"讲解员笑着点头,檐角铁马突然叮当作响,恍若当年制礼作乐的金石余韵。几位女士在汉白玉浮雕前久久驻足,那些《诗经》里走出来的采桑女子,裙裾间还沾着豳地的晨露。
五丈原诸葛亮庙
晚上,我们在岐山县城的一家民宿住宿。院内外树木葱茏,月季花盛开,环境清幽宁静。露台上俯瞰县城,夜色朦胧中万家灯火,高楼大厦流光溢彩,夜市里人潮涌动,一派浓郁的节日气氛。
清晨,在街边早餐店吃了岐山豆花、包子和油炸麻花,我们驱车前往距县城25公里处的五丈原诸葛亮庙。五丈原是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00多米。
我们开车缓缓而行上了坡,进入景点时,适逢端午小长假,游客络绎不绝。我站在五丈原上举目四望,原上地势平坦,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都是大地深沟,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难怪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选择在此地屯兵用武,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
五丈原景区里,平台树荫下,村民摆摊出售各种三国时期的纪念币、纪念品,琳琅满目的荷包散发着药香味。关东风味的岐山擀面皮、岐山凉糕、岐山臊子面随处可见,甜胚子、油饼抹粳糕、粽子等端午美食让你味蕾大开。
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后,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历代文人墨客在此题词立碑,流下了珍贵的文化古迹。气宇轩昂的诸葛亮塑像端坐在正殿里,让人肃然起敬。诸葛亮当时率领蜀国军队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抒发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愤之情!
诸葛亮衣冠冢幽居在柏林之中,听导游小姐讲,诸葛亮去世后,蜀军密不发丧,遵照诸葛先生的遗愿,由几百名士兵抬着他的遗体长途跋涉,历经千山万水运回汉中,埋葬在勉县定军山下。同时,将诸葛亮生前的衣冠葬于五丈原,以示纪念。衣冠冢四周的石栏杆之间,总共立有28根石柱,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后主刘禅的28年,表达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
正午时分,烈日把诸葛庙的灰瓦晒得发白。老张指着沙盘上蜿蜒的蜀道,指尖划过秦岭褶皱:“当年武侯就是在这里望了最后一眼长安。”殿侧那株据传是诸葛亮手植的皂荚树,青黑的荚果坠满枝头,像悬垂的占星盘。我们在"心外无刀"的碑刻前分食粽子,糯米里裹着五丈原的黄土香。
姜子牙钓鱼台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钓鱼台风景名胜区,它位于宝鸡市东南40公里伐鱼河上。我们在钓鱼台景区前停车,先在山下景区徒步游览。景区宽阔平坦,芳草如茵,古柏劲松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花香,一座座庙宇宫殿述说着姜太公钓鱼台的厚重历史。
钓鱼台南依秦岭,北望渭水,发源于秦岭深处的磻溪河流出山口时形成了一个深潭,被当地人称为滋泉。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上山,渐渐地听到轰然如雷的激流瀑布声在峡谷中响起,一个巨型水库石坝横亘在峡谷中,石坝下有一个银色的大瀑布,飞瀑如雨,响声震天。石坝下的浅滩处是姜太公钓鱼台,有一幅姜太公钓鱼的石雕,只见他身着道袍,长须飘胸,神态安详,一幅仙风道骨,济世救民的形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姜太公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姜太公本名姜子牙,又称为姜尚,是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隐居十年,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俗称太公。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在蟠溪峡姜太公钓鱼台河床中伫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足有20米高,石块上刻着四个大字“孕璜遗璞”,据说游客扔上去红黄两色鹅卵石块可以带来好运,喜得贵子。
我们沿着山路爬上了水库的大坝。宽阔的大坝形成了一条通道,把两边的大山连接了起来。放眼望去,湖水延伸到大山深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倒影着青山绿树白云,游艇缓缓游弋,大家陶醉其中,追逐打闹,拍照留影。绵延数公里下山之路上,竹林葱郁,瀑布如练,奇石云集,栈道悬空,潭水相连,如入人间仙境,让人倍感神清气爽。
寻访钓鱼台,渭水比想象中更浑黄。姜太公执竿的巨石被岁月磨得发亮,石缝里倔强钻出的蓍草倒是青翠。游船划过"孕璜遗璞"的摩崖石刻时,忽然下起太阳雨,对岸山峦泛起青铜器般的青绿,让人疑心会有周人的玄鸟从云层里俯冲下来。
岐山臊子面
真正让周秦魂魄活过来的,却是那碗看似平常的岐山臊子面。两天的探寻周秦文化之旅中,我们在岐山蔡家坡镇吃到了正宗的“岐山臊子面”。这是一家“岐山臊子面酱猪蹄” 连锁店,一份套餐36元,含一口香臊子面六小碗,岐山擀面皮合盘一份,一大盘酱猪蹄每人一个,臊子面不限量尽饱吃。
臊子面酸汤浮着油泼辣子的红云,底下沉着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黄色的鸡蛋皮、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一筷子挑起,竟带出"薄筋光"的面条在碗边颤巍巍地荡。我呷着醇香的西凤酒说:“这酸香里,藏着周人祭祀的臊子,秦人征战的干粮。”窗外,端午的艾草与古祠的飞檐在暮色里渐渐晕染成同一幅水墨。
归途车载广播正放《诗经·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有人忽然指着远处问:"那是不是周原?"但见千亩麦田在夕阳下翻滚,收割机碾过的麦茬地里,几个农人弯腰捡拾遗穗,身影与青铜器上的夔纹渐渐重合。女士怀里的艾草香混着没吃完的臊子面味道,在车厢里酿出某种古老的芬芳。
这一程,我们尝到了比青铜器更鲜活的周秦——它在庙堂的飞檐斗拱间,更在农家的面碗里;在史册的只言片语里,更在黄土塬上生生不息的麦浪中。当汽车驶过最后一个写着"岐山"的路牌时,我突然明白:三千年的风骨,原来就藏在那口酸辣背后绵长的回甘里。
作者简介:王玉新, 甘肃平凉市华亭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华亭一中退休英语教师,高级职称。1982年参加工作,从事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近四十年。爱好文学,业余喜欢写作,曾在《今日头条》《丰融春秋》《妮喃燕语》《汭水》《文屛雅集》等报刊杂志媒体上发表诗歌、散文、游记等各类文学作品多篇。
来源:丰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