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个父母性情暴虐、婚姻不睦、对子女漠不关心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社会往往能“理解”他们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
在一个父母性情暴虐、婚姻不睦、对子女漠不关心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社会往往能“理解”他们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
毕竟,这样的孩子从原生家庭中汲取不到足够的情感滋养,也无法塑造出健全的人格和行为模式。
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成长于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父母恩爱、细心照顾,从不向孩子施加过高的学习压力,甚至堪称好父母的典范,可孩子却在13岁时成为杀人犯
——这恐怕才真正让人难以接受吧?
前端时间,备受好评的网飞新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匪夷所思、却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一个温暖的原生家庭,一对能打高分的父母,如何养出了少年杀人犯?
图片来源:豆瓣
意料之外的凶手
《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的故事看似简单,却直击人心:
杰米·米勒,一个13岁、瘦弱而普通的男孩,与父亲埃迪、母亲曼达、姐姐丽莎共同生活。
某天清晨,警察突袭米勒家,杰米因涉嫌谋杀同班女生凯蒂被逮捕。尽管杰米含泪否认,但随着调查深入,监控录像揭示了残酷的真相——杰米用匕首刺了同学凯蒂七刀,致其当场死亡。
众人震惊之余,最大的疑问随之浮现:
杰米为什么杀人?
作者供图|烂番茄评论
《混沌少年时》共四集,第一集详细展现了杰米被捕、刑拘、证据揭示的过程;而后续三集则分别从学校、心理治疗师、父母的视角,回溯了杰米的成长轨迹与日常生活。
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个未成年凶手并非出自一个破碎的家庭。
他的父母恩爱,对子女悉心照顾,家庭关系温暖有序。
父亲埃迪是个蓝领维修工,虽不善言辞,但踏实可靠,喜欢动手修理东西,从不动怒。小时候,埃迪曾遭受父亲的暴力,因此立誓绝不对自己的孩子动手,他做到了。
杰米回忆,父亲发过一次很大的火,把家里一个棚子砸了,但这次的“出格”在杰米眼里甚至有些“好玩”,并未留下心理阴影。
杰米的母亲曼达则是杰米眼中的贤妻良母,性格温和,烤肉技艺一流。
姐姐丽莎成绩优秀、聪明理智,与杰米虽然存在性别与年龄的代沟,但依然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坚定与冷静。
当母亲想要搬家躲避舆论时,是丽莎提醒父母:搬家只能换来短暂的平静,真相迟早会将我们拖入更痛苦的深渊。杰米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不能逃避。
图片来源:《混沌少年时》
杰米的原生家庭并非尽善尽美,但他的父母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了子女足够的支持与关爱。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堪称“能打80分的好父母”。
可即便如此,杰米还是走上了杀人的不归路。
这是《混沌少年时》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一个成长于良好家庭的孩子,为何会沦为杀人犯?这个看似无解的问题,让观众在层层剖析之后,感受到难以名状的恐惧与悲哀。
或许,真正的混沌,不是来自破碎的家庭,而是隐藏在看似完美、却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的角落里。
未成年人的世界,
虽然家长经历过、但依然不懂
我自己作为正在养育着两个孩子的家长,看了整部片子最大的感受是:
虽然我也曾是少年,但每一代未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对一个人表达爱意时,会隔着屏幕向对方发红色的桃心。
但你知道现在年轻人,发不同颜色的桃心代表不同的意义么?
红色桃心依然代表爱、紫色则代表性欲、黄色表示“我感兴趣,你感兴趣吗”、粉红色的意义是“我感兴趣但不涉及性”,橙色代表“你会没事”。
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其实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塑造的Z世代的“暗语”。 可正如剧中70、80后的父母一样,我们全然不知。
这种认知差距,才是Z世代焦虑与痛苦的根源之一。 当家长还把霸凌的范围局限在校园内时,忽视了网络世界里那些带有隐秘、甚至黑暗含义的Emoji,殊不知,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Emoji,带给孩子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深、更隐秘。
换言之,这一代孩子,其实生活在成年人看不见的战场上。
杰米作为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在社交平台上收到女同学——凯蒂——发的 爆炸的红色药丸、肾豆、80/20法则等一连串Emoji符号。
作者供图 :凯蒂发给杰米的Emoji图片
这在杰米眼里绝不是玩笑,而是凯蒂针对他的“言语霸凌”:
小子!你是一个没有女生会瞧得上、注定会成为“老处男”的loser!
图片来源:混沌少年时
但是凯蒂同样是中学生隐秘网络的受害者。
她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男生,竟给他发了自己上半身的裸照,结果这个男生传播出去,全校皆知。
“社死”的凯蒂羞愤至极,而杰米则想“趁虚而入”,表达了关心——他在心理治疗师面前坦言,这不过是自己想摆脱“loser”标签的一次尝试。
图片来源:混沌少年时
没想到,凯蒂看穿了杰米的虚假和意图,于是再一次羞辱了杰米,这才酿成了悲剧。
剧中还提到一个我们陌生却危险的词: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即“非自愿独身者”。
这个词最初由加拿大女孩 Alana 创建的一个网站衍生而来,原本是为了给那些现实中不受异性青睐的孤独单身者提供倾诉苦闷、相互安慰的空间。
然而,很快,大量社会底层的单身男性涌入,这个本是孤独者抱团取暖的地方,逐渐演变成戾气深重的“剩男”聚集地。他们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女性,仇视女性、反对女权,充满攻击性。
Incel群体的存在,本质上是“有毒男子气概”(toxic masculinity)在社会中不断被推崇、放大的最好佐证。
当敏感、脆弱的13岁男孩被同班女生也贴上了这个标签时,他的世界崩塌了。
随着影片发展,观众会看到:社交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校园霸凌的变体,并不是悲剧的全部根源。
图片:混沌少年时
权力失衡的父母
一个和睦的家庭、已然养育出一个优秀女孩的父母,为什么把第二个孩子养废了?
其实这部剧在探讨很多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议题之外,也想让家长直面一个事实:
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正如不少未成年人也并不信任他们的父母。在一切如常的家庭生活下,成年人和孩子们其实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里。杰米的父亲最后和妻子哭诉时说过一段话:
我从来不打孩子,他想要电脑,我们给他买了电脑、配齐了桌椅设备,他就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看电脑,怎么会学坏?
家长以为孩子一直在房间里就是安全的,实际上那台小小的电脑装得下整个世界;
我们以为孩子只是未谙世事的单纯少年,殊不知他们的世界底下多么暗涛汹涌。
当我们觉得对孩子温柔以待时,殊不知我们的“无知”和无意识,可能已经伤害过孩子很多次。
比如,家庭中无处不在的权力失衡。
杰米唯一对母亲的“好话”,是夸她烤肉做得不错。
而当警察要求他选择一位家长陪同问询时,杰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父亲。即便在确认杰米是凶手后,整个家庭都陷入悲痛,但父亲的情绪仍主导着家庭的气氛。
父亲平静时,全家可以去看电影、吃中餐、听音乐。但当愤怒涌上心头时,他会嘶吼、摔门,而妻子只能兜底、安抚、默默承受。
可是,杰米也是母亲的孩子啊,妈妈的痛苦与悲伤又何处寄托?
青少年中的性别歧视、同龄人认同感的缺失,不仅存在于校园和网络,更在现实家庭中埋下不良的种子。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最终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
真正的危险,从来不只是看得见的暴力,而是那些隐秘的情感裂痕——在孩子们尚未学会表达时,就已经深深扎根。
沉默的青少年
如果凯蒂没有遇害,杰米没有被捕,他们在学校和网络上遭遇的欺辱和不公会被揭露吗?
很难!
《2023年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及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 超过半数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自己身边发生过网络暴力事件。
未成年人网络霸凌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包括:
网络诋毁: 捏造谣言、恶意攻击;
网络盯梢: 发送威胁性信息,持续骚扰;
冒充他人: 假冒身份发布信息,损害形象;
隐私披露: 泄露个人信息;
在线孤立: 故意将某人排除在群体之外;
传播不雅图片或视频: 损害当事人名誉;
恶意谣言传播与仇恨言论: 造成精神伤害。
但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背后还有多少沉默的青少年,始终隐藏着他们的痛苦,直到悲剧发生,我们才恍然察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为什么孩子选择沉默或爆发?
我最近读了法国作家塞西尔·阿利克斯的《沉默的十三岁》,这是一部以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儿童成长小说。
书中,十三岁的男孩吕多在学校遭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陷入沉默,直到在家人、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下,鼓起勇气说出真相,才重新走向希望。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们保持沉默,是因为他们自卑、恐惧和懂事。
因为自卑:吕多是个肥胖的孩子,他觉得自己的外形就是被欺辱的原因。和杰米一样,他们都未建立起清晰、健康的自我认同,内心充满自卑,觉得自己“活该”成为受害者。
因为恐惧:吕多在书中直言:“在被霸凌者的世界里,恐惧胜过一切,而愤怒却无能为力。” 孩子们不相信学校、老师、反霸凌教育、甚至心理咨询师。他们害怕揭露真相后,迎来的不是保护,而是更深的伤害。因为,“这些成年人大概早忘了,中学生活有时就像战争一样残酷。”
因为懂事:吕多成长于单亲家庭,他知道家长养育自己的不易,不愿再添麻烦。很多“弱势群体”的孩子像吕多一样,把所有的苦往心里吞,选择了沉默。
正是这些原因,催生出许多个被霸凌却沉默的孩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更令人震惊的是,有时候,即使你开口求助,也很少有人愿意相信,孩子可以成为施暴者。
但事实就是如此,残忍并不是成年人的专利,很多孩子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会了折磨同龄人,甚至将受害者逼入绝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吕让”最终没有成为“杰米”的原因,是因为他恰好遇到了一个发现真相的老师、一个愿意伸出援手拉他一把的同学、一个愿意为了让儿子情况好转而选择抗争的母亲。
作为父母的难处之一就是,在教养孩子漫长的岁月里,我们虽然很难进他们的世界,但也不能停下努力跨进去的步伐!
来源: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