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1222万应届毕业生浩浩荡荡涌入社会,结果撞上的不是机会的大门,而是一扇扇正在关闭的窄门——制造业疯狂裁员,互联网大厂缩招60%,传统行业岗位消失的速度远超新兴产业创造的机会。
专栏 | 洞察启事
2025年,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1222万应届毕业生浩浩荡荡涌入社会,结果撞上的不是机会的大门,而是一扇扇正在关闭的窄门——制造业疯狂裁员,互联网大厂缩招60%,传统行业岗位消失的速度远超新兴产业创造的机会。
简历投得再多,也抵不过一个残酷的现实——你准备好的技能,市场不需要;你梦寐以求的岗位,早已饱和。这不仅是个人求职的挫败,更是中国青年就业市场的一个缩影。
但其实不是当代年轻人不够优秀,而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和时代的趋势相反了。不是年轻人没有机会,而是他们太久没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
真正的破局者,从来不靠等通知、投简历、拼背景。他们看懂了规则正在重写,赛道正在迁移——Z世代的出路,藏在那些大多数人看不见、看不懂、不敢碰的地方。
要突围,就要打破路径依赖,跳出思维牢笼,用“非对称打法”去收割属于Z世代的红利。
01当代年轻人就业困局的“三重绞索”
2025年高校毕业生创下「史上最难就业季」新纪录,不是简单的「岗位不够」,而是三重结构性绞索在同时发力:
第一重:制造业的「背叛」
众所周知,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升级——从“世界工厂”迈向“科技强国”。听起来很燃,但这场转型并没有给年轻人留多少位置。
华为、比亚迪这些头部企业确实崛起了,推高了人民币汇率和要素成本,但也把东南沿海的低端制造业逼上了绝路。
十年前,东莞一家电子厂招500个大专生就能撑起一条产线;如今自动化一上马,80%的岗位直接消失,只剩50个会编程的技术工岗位。与此同时,互联网大厂也在裁员潮中大幅缩减校招规模。
这就好比曾经的 “就业蓄水池”,如今底部开了洞,水不断流失,新的水源却难以注入,毕业生们失去了一大就业 “根据地”。
高端岗位在增长,但数量有限;低端岗位在消失,速度惊人。于是就业市场出现了诡异的两极分化:高学历的“卷”死,低技能的“饿”死。
中国经济这列高速列车是前进了,但车票没多几张,座位也没几个。
第二重:教育体系的「时差」
现在的大学课表,简直可以送去博物馆当展品。
某21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85%的课程内容和十年前一模一样;而企业最需要的数字化运营、跨境电商,在很多学校只是选修课中的边缘角色。
更离谱的是,37%的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还在用2018年的教材——在AI技术每天都在迭代的时代,这相当于让学生拿着算盘去迎战光刻机。
此外,“严进宽出” 的培养模式也让许多学生在大学虚度光阴,企业想要的是能直接上手干活的人,而高校输送的却是满腹理论、缺乏实操的 “半成品”。就像市场需要智能手机,工厂却还在大量制造过时的按键手机,产品滞销也就不足为奇。
教育时差有多大,就业落差就有多深。
第三重:观念的「自我囚禁」
70%的年轻人眼里只有体制内,仿佛那是人生的终极归宿。可现实是,“铁饭碗”早已锈迹斑斑,反而是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直播运营这些“不稳定”的岗位,撑起了就业市场的60%。
北方某市公务员岗位竞争激烈到4000人争一个岗,而南方工厂却急得跳脚,招不到懂编程的技工。基层与中西部岗位、家政销售等 “非典型岗位”,即便有大量空缺,也鲜有人问津。
这就像是,一群人挤破头抢最后一班地铁,却不知道那辆地铁已经停运多年。
此外,某中部省份重点大学调研显示,35%的应届生宁可啃老考公,也不愿去月薪8000的跨境电商岗位;长三角某新能源企业HR吐槽:「我们开出的薪资比互联网大厂高20%,但收到的简历全是二本院校的。」
这种「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县城一套房」的执念,也正在把毕业生逼进死胡同。
02年轻人如何“反向收割”红利?
产业升级、教育迟滞、路径依赖,这三重绞索看似勒得生疼,实则是时代在倒逼年轻人完成一场生存进化。要破局,必须斩断这三根绳子。否则,再多的毕业生,也只是被时代甩下车的乘客。
第一招:跟着产业迁移走,别在国内“卷”,去海外“捡”
中国正在把低端制造业“外包”到更穷的国家,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国、非洲东海岸,一个个100平方公里的“工业化飞地”正悄然崛起。这些地方由中国资本主导,用当地劳动力支撑,还享有特殊司法权,规则稳定、空间巨大。
2023年有个投资者在印尼雅万高铁沿线买地,两年不到翻了三倍。这不是运气,是看清了产业迁移的节奏:路还没修好,房价先涨;工厂还没落地,地皮先热。
与其在国内卷“国际注册会计师”,不如去研究RCEP下的跨境电商税收政策;与其盯着大厂管培生,不如去看看中老铁路沿线的物流机会。
当年浙江商人靠“义乌小商品+本地化分销”模式闷声发大财,今天的你也可以把中国成熟的商业模式“嫁接”到规则不完善的地区,用“制度代差”赚差价。
第二招:逃离“低智竞争”,你的“普通”,可能是别人的“稀缺”
在北京被985、211毕业生碾压?那就换个战场。平均智商比你低15%的地方,你的优势会直接放大三倍。
看看那个二本毕业的小伙子,在东南亚做跨境电商三年做到年入千万;还有那个杭州电商人,带着手里的直播运营经验跑到曼谷,教泰国老板玩转TikTok直播,轻轻松松月入过万。
台湾商人早就给我们上了一课:90年代他们在东莞亏钱,却在深圳买房翻身。今天你也一样,别死守一个城市、一种职业、一份简历。
比如你会日语+懂跨境电商,那在日本市场就是香饽饽;你会AI模型调优+金融知识,那就是金融科技领域的抢手货。别再用“我是个普通人”来自我设限,你只是还没找到属于自己的稀缺赛道,本质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第三招:技术+规则+资本,从“打工人”变“收割者”
别只想着打工赚钱,也要学会用资产思维替代劳动思维。哪怕你现在没多少钱,也要有“资产意识”。
比如你在东南亚租个仓库做跨境电商,这就是你的“轻资产入口”;你开始学AI工具做内容变现,就是在积累“数字资产”;你参与股权投资、搞副业投资,就是在打造“金融力”。
95后女孩林悦,学的是冷门的文物修复,但她没去博物馆坐冷板凳,而是把古画修复过程拍成微距视频,发到抖音上成了280万粉丝的大V,年入百万。这就是数字时代的生存密码——既懂技术(硬实力),又懂规则(软实力),还能撬动资本(金融力),这才是新时代年轻人该有的“三维装备”。
当然,光靠个人努力远远不够,国家也得跟上节奏:
(1)产教融合:让学校教的东西,企业真的需要
比如杭州某高职院校搞了个“厂中校”,学生们穿着工服在智能工厂上课,手里敲的是机器人代码,不是课本。别的毕业生还在刷面试题,他们已经在车间完成了真实项目,毕业就被车企以1.2万月薪“抢走”,连续三年达成98%的就业率。
这才是真正的“产教融合”——企业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2)就业观念要“祛魅”
当代年轻人需要一场「祛魅运动」:放下「名校光环」的心理包袱,把「能赚钱、能成长」作为择业第一准则。
看看德国人,54% 的中学生主动跳进职业教育赛道,毕业后直接进宝马工厂当技术骨干,起薪不比大学生低。日本更现实,专门学校的美容、汽修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超过普通大学文科 —— 人家早就把「职业」和「事业」划上了等号。
(3)政策要“精准投放”
好的政策不是撒钱,而是帮年轻人“校准”技能和市场需求的偏差。
比如上海发“数字技能提升券”,政府不指定培训机构,而是给年轻人发「学习红包」,让他们自己挑课学AI、学跨境电商;浙江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更聪明:给带徒弟的老师傅发补贴,让企业从「招人嫌」变成「育人狂」。
这些政策的底层逻辑很简单:别再用「大水漫灌」的行政思维瞎折腾,而是蹲下来听听市场缺什么、年轻人需要什么。
/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每一代青年都要穿越属于他们的迷雾。
1998年国企改革时,数千万工人捧着“买断工龄”的钱,重新找路;2008年金融危机时,外贸人顶着订单蒸发的压力,在寒冬里摸索电商转型;而今天的就业困局,又何尝不是时代交给Z世代的一份考卷?
其实答案也并非晦涩难明:要么学市场真正需要的技能(比如AI、跨境电商);要么把兴趣变成饭碗(比如做短视频、知识付费);要么去需要你的地方(比如新一线城市、乡村振兴)。
关键在于和时代做“非对称交易”:别人在卷学历、卷编制时,你去卷产业迁移的早期红利;别人在一线城市拼得头破血流时,你在 “降维战场” 当规则制定者;别人用 “劳动时间” 换生存时,你用 “资产思维” 滚雪球。
记住,当整个世界都在卷「稳定性」时,反其道而行之的「创造性」,才是破局的终极密码!
来源:赵董观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