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百度地图在 3D 车道级导航界面植入“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等巨幅广告,以“焊死在路面上”的粗暴形式遮挡车道标识、干扰驾驶视线,甚至在夜间模式下仍以高对比度强制显示,完全无视用户安全需求,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继“竞价排名”之后,关于百度的商业化争议又多了一条!
近期,百度地图在 3D 车道级导航界面植入“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等巨幅广告,以“焊死在路面上”的粗暴形式遮挡车道标识、干扰驾驶视线,甚至在夜间模式下仍以高对比度强制显示,完全无视用户安全需求,引发用户强烈不满。
当用户在导航时需时刻警惕广告干扰,而非专注路线指引,所谓的“国民应用”便成了笑话。长此以往,必将加速用户流失,让曾经积累的行业优势在口碑崩塌中化为乌有。
商业化手段,惹人反感
在智能导航已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百度地图作为行业头部应用,本应凭借先进技术与优质服务,持续引领便捷出行的潮流。然而,如今它却因一系列饱受诟病的商业化手段,沦为众矢之的。
除了上述提及的被曝光在 3D 车道级导航界面,强制植入无法关闭的“车道级广告”,百度地图的导航播报语音也未能幸免,惨遭广告入侵。
用户满心期待从语音中获取精准转向指令等关键导航信息,却冷不丁被 “前方 200 米有家不错的烤鸭店”这类广告打断。这种突如其来的语音广告,无疑是在给行车安全埋下一颗颗定时炸弹。
不仅如此,百度地图的商户搜索同样乱象丛生,广告竞价排名现象严重扭曲了信息呈现的公正性。当用户搜索小区附近的家电维修点等服务时,带有“百度官方 V 标识”的付费商户,即便距离较远,也往往能在搜索结果页占据更靠前的位置。
百度地图这一系列商业化手段,可谓是将“逐利”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可这背后,真的仅仅是企业对利益的贪婪追逐那么简单吗?拨开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百度地图正面临着严峻的盈利困境。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4 年百度核心广告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3%,到了第四季度,跌幅更是扩大至 7%。此外,自 2024 年 11 月起,百度股价跌破净资产,市净率徘徊在 0.86 左右,市值严重缩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百度地图作为百度生态中拥有超 5 亿月活用户的流量巨头,自然被寄予了拉动营收的厚望。于是,不惜以牺牲用户体验与行车安全为代价,将广告强行塞进导航的核心场景,妄图通过这种强制曝光的方式,吸引高额的广告合作,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智能导航已成出行刚需的时代,百度地图作为行业头部应用,本应是深耕用户体验、巩固市场地位,却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异化为疯狂“吸血”工具。
急于挣钱,忽略用户
百度地图作为一款曾经备受瞩目的导航应用,如今却因用户体验让位于商业化的种种操作,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其根源在于智驾应用“遇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以及百度地图在百度整体业务体系中战略地位的转变。
一方面,智驾应用退潮,不仅直接切断了百度地图 B 端的核心盈利渠道,还敲碎了百度地图C端免费、B端收费的商业叙事。
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2023年,百度地图V21版本的发布曾被视作行业标杆——其“智驾级导航”以车道级拓扑网络、实时感知融合和AI决策辅助为核心,宣称要重构智能驾驶的安全地基。
但好景不长,随着行业发展进入冷静期,市场对智驾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回归理性,车企与相关企业在投入上变得更为谨慎,对智驾相关服务的采购需求锐减,这使得百度地图在 B 端收费遭遇重大阻碍,原本预期从 B 端获取的稳定收益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在百度整体业务体系中,地图 App 不再是那个承载着前沿技术愿景的战略高地,而是沦为急需自我造血、填补财务窟窿的问题资产。
百度地图失去在智驾领域的战略支撑,盈利压力如汹涌潮水般袭来。为了维持运营,乃至满足百度对其商业价值的期待,百度地图不得不将目光转向 C 端庞大的用户群体,一场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的商业化行动悄然展开。
然而,这种短视的商业化策略,在行业竞争的放大镜下,显得尤为致命。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地图导航市场中,高德地图以 46.17% 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百度地图虽以 36.96% 位列第二,但与头部的差距正在逐渐拉大。
高德地图通过整合打车服务、深耕本地生活等多元化变现模式,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成功实现了商业价值的转化,于 2024 年第三季度宣布盈利,走出了一条用户体验与商业价值平衡发展的道路。反观百度地图,过度商业化导致用户体验急剧恶化,差评如潮,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总之,百度地图用户体验让位于商业化,是智驾应用遇冷、自身战略地位下滑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百度地图想要摆脱当前的困境,必须深刻反思,否则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用户彻底抛弃,走向衰落。
未来何去何从?
百度地图“车道级广告”引发争议,凸显行业共性困境:商业变现与用户体验要如何达到平衡?
目前,地图导航平台普遍对 C 端个人用户免费,主要依靠 B 端收入,如广告收入、聚合打车、加油充电等增值服务收入,以及向第三方提供地图数据、定位服务的收入。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开屏广告、搜索页推广等广告形式转化率逐年下降,迫使平台不断探索新的高效变现路径。
在此过程中,部分平台逐渐模糊了导航软件公共性与商业化的边界,若导航行业不能及时纠正这种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任由广告无节制地侵入驾驶场景,不仅会削弱整个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引发用户对导航软件安全性的信任危机。
未来,导航行业要走出技术升级与商业变现失衡的困境,需多方共同努力。
一方面,以百度地图为代表的导航平台应重新审视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的关系,坚守导航软件的公共服务属性,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以谷歌地图为例,其主要通过 API 服务和本地广告盈利,广告仅出现在搜索推荐栏等非核心区域,不影响实时导航,始终坚守用户体验与安全底线,为全球地图应用的商业化发展树立了良好榜样。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应尽快出台针对导航软件广告的专项法规,明确广告投放的边界与规范,加强对导航软件广告的审核与监管,确保广告不会干扰用户正常使用导航功能,保障用户的出行安全与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在商业利益与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平衡,是导航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当技术升级服务于用户体验,商业变现不损害公共利益,导航软件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人们的出行保驾护航,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而不是在利益的诱惑下迷失方向,沦为商业利益的附庸。
来源:蛇眼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