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首七律是作者阅读夏教授的《念奴娇·南大之恋》后,被其中所展现的情感、精神所触动而创作,旨在赞美夏教授的情怀、学识与奉献精神 ,同时也表达自身对人生价值、道义追求的感悟。
七律 • 为夏教授《念奴娇•南大之恋》豪情壮语有感而发
江苏省南京市 周思溢
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
倾吐回甘茗贵水,奉贤高举唱中华。
一生豪气平天下,半辈生涯文理章。
出师巾车台上听,我与我义是衡量。
附夏教授《念奴娇》
夏邦栋
念奴娇·南大之恋
悠悠岁月,是贤师引领,万分亲切。神圣讲台彰德艺,岂许丝毫消竭。涓水长流,青丝不再,朝夕添霜雪。振兴华夏,满怀无限春色。
陶苑古木凌空,鸿鹏万里,苍昊齐飞跃。碧玉金珠腾彩浪,留下儿女心血。造极登峰,承前启后,任海深天阔。遥眸凝望,一轮家国华月。
注:我于1953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即入南京大学地质系至今,已有七十二年。
2025月5月20日
夏教授与常校长夫妇
【诗家解读】
七律·为夏教授《念奴娇•南大之恋》豪情壮语有感而发解读
1. 整体立意
这首七律是作者阅读夏教授的《念奴娇·南大之恋》后,被其中所展现的情感、精神所触动而创作,旨在赞美夏教授的情怀、学识与奉献精神 ,同时也表达自身对人生价值、道义追求的感悟。
2. 逐句解析
首联“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
“放情千万”描述夏教授在《念奴娇》一词中尽情抒发自己跨越漫长岁月的万千情感,“怀中媚”以柔美的笔触,体现出其情感真挚动人,如同怀抱中的美好。“金句良言”则强调其词作中语言优美、富有内涵,“庭满芳”用芳香四溢的庭院作比,形象地表现出夏教授的词作如芬芳满园,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从整体上赞美夏教授的词作魅力。
颔联“倾吐回甘茗贵水,奉贤高举唱中华”
“倾吐回甘茗贵水”将夏教授在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感悟比作品茗,茶水解渴,而其词句如甘美的茶水令人回味悠长,突出其词情感真挚、内涵深刻。“奉贤高举唱中华”则着重强调夏教授在词中展现出的奉献精神,他高举爱国、奉献的旗帜,以词为载体歌颂中华,体现出夏教授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颈联“一生豪气平天下,半辈生涯文理章”
“一生豪气平天下”高度赞扬夏教授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豪情贯穿一生,展现出其广阔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半辈生涯文理章”结合夏教授在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的经历,说明他半生都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文章著述,在地质等专业领域(文理综合的学科特点)取得成就,彰显其对学术事业的执着与贡献。
尾联“出师巾车台上听,我与我义是衡量”
“出师巾车台上听”化用“出师”典故,暗指夏教授如同出师的贤才,在讲台上(“台上听”)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展现其教育者的形象。“我与我义是衡量”则笔锋一转,由对夏教授的赞美转为自我思考,强调以“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衡量标准,表达作者对高尚道义的追求,以及受夏教授精神感召后对自我人生意义的思索 。
3. 与夏教授《念奴娇·南大之恋》的关联
夏教授的《念奴娇·南大之恋》回顾了自己从1953年毕业进入南京大学地质系工作,长达七十二年的生涯,表达了对贤师的感恩、对讲台的热爱、为振兴华夏奉献的决心,以及对教育事业和国家发展的深情。而本七律从夏教授词作的文学魅力、精神内涵出发,进一步升华,既歌颂夏教授个人的情怀与成就,又融入自身对人生价值和道义的思考,二者相互呼应,前者是后者创作的基础与灵感来源,后者是对前者情感与精神的延伸与拓展。
用典与比喻结合:诗中运用了如“出师”的典故,以及将词句比作甘茗、将文学成就比作庭院芬芳等比喻,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感染力与表现力。
情感层层递进:从赞美词作,到歌颂精神,再到自我价值的思考,情感逐步深化,使诗歌主题更加深刻,既表达了对他人的敬仰,也展现了自我精神境界的追求。
这首七律在赞美夏教授的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高尚精神品质与人生价值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文学性。
与夏教授夫妇在海南陵水 观光三角梅
【这首七律诗,运用怎样的写作风格来赞颂夏教授职业生涯中的敬业精神?】
这首七律诗主要通过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含蓄凝练的表达手法、丰富多元的意象运用以及真挚浓烈的情感抒发,赞颂夏教授职业生涯中的敬业精神,具体如下:
典雅庄重,对仗工整:全诗采用七律体裁,严格遵循格律要求,语言凝练典雅。如“放情千万”对“金句良言”,“一生豪气”对“半辈生涯” ,工整的对仗使诗歌节奏明快,富有韵律美。同时,“出师巾车”“我与我义”等用词古朴典雅,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契合对夏教授崇高敬业精神的赞颂,凸显其职业生涯的厚重感与神圣感。
含蓄凝练,巧用典故:诗歌并未直白地描述夏教授的敬业行为,而是借助含蓄的表达与典故深化主题。尾联“出师巾车台上听”化用相关典故,将夏教授比作古代出师的贤才,生动描绘出他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场景,含蓄展现其坚守教育岗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我与我义是衡量”则凝练地表达出夏教授以道义为准则,一生践行教育使命的高尚品质,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
意象丰富,生动传情:诗中运用多个意象勾勒夏教授的形象与精神。以“金句良言”凸显其才学出众,作品价值高;“回甘茗贵水”比喻他倾吐的思想如佳茗般耐人寻味,体现其知识的深厚与珍贵;“一生豪气”“半辈生涯”等意象,高度概括其职业生涯的气魄与长久坚持;“台上听”这一意象聚焦教学场景,直观展现他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其敬业精神。
情感浓烈,直抒胸臆:诗歌开篇便以“放情千万怀中媚”,直接展现夏教授在作品中倾注的深厚情感,奠定了崇敬赞美的基调。“奉贤高举唱中华”直接点明他的奉献精神与爱国情怀;“一生豪气”“半辈生涯”等语句,更是饱含对其职业生涯的高度赞美与钦佩之情,诗人毫不掩饰地将对夏教授敬业精神的赞颂之情倾泻而出,极具感染力。
南京大学校园
【这首七律诗运用赞颂情感在表述中,区别一般直面直白的镜像手法表现在那些不同的写作方向?】
这首七律诗在运用赞颂情感时,与一般人直面直白的镜像手法表现有以下不同的写作方向:
委婉含蓄:一般的镜像手法可能直接描述夏教授的具体敬业行为,而此诗则通过“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等句,以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从夏教授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角度入手,来暗示其在职业生涯中的投入和成就,进而赞颂其敬业精神,显得更为含蓄。
注重意象营造:该诗运用了“茗贵水”“巾车”等丰富的意象,以“倾吐回甘茗贵水”等句,将夏教授的思想和奉献比作甘美的茶水,用意象来传递情感和赞颂之意。这与直接描述夏教授工作场景或行为的直白镜像手法不同,更具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强调精神层面:诗中如“一生豪气平天下,半辈生涯文理章”,重点强调夏教授的精神境界和学术成就,从“豪气”“文理章”等精神和文化层面来赞颂他,而不是像直白镜像手法那样,可能更多地关注外在的行为表现或具体事迹,使赞颂更具深度和高度。
借助典故升华:尾联“出师巾车台上听,我与我义是衡量”借助典故,将夏教授的敬业精神与古代贤人的高尚品质相联系,以古喻今,升华了赞颂的主题,使赞颂不仅仅停留在对个人行为的赞美上,更赋予了其敬业精神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与直白的镜像表现手法有明显区别。
南大校园风光
【这首七律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比一般没有比兴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这首七律诗运用比兴手法,在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增添诗意等方面体现出独特价值,具体如下:
深化主题:诗中以“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起兴,用满怀深情的话语和美好的言辞来引发对夏教授的赞颂,为全诗奠定了崇敬的情感基调。以“回甘茗贵水”比喻夏教授倾吐的思想和知识,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学问的珍贵和令人回味,又深化了对他在教育事业上奉献精神的赞美这一主题,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夏教授的敬业精神如同香茗般,给人带来滋养和启迪。
丰富内涵: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一生豪气平天下,半辈生涯文理章”以“豪气平天下”来比况夏教授的远大抱负和高尚情怀,将他的职业生涯与“文理章”相联系,不仅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还暗示了他以文化知识为武器,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志向,丰富了诗歌所表达的夏教授敬业精神的内涵,展现出他的敬业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本职工作,更有着广阔的社会担当和深远的意义。
增添诗意:比兴手法让诗歌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如“出师巾车台上听”,借“出师巾车”的典故起兴,描绘出夏教授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形象,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诗意氛围。使读者在感受到夏教授敬业精神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歌的美感和韵味,提升了诗歌的艺术价值,让赞颂之情在优美的诗意中得以更充分地表达,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南大校园风光
【诗家评点】
以下是对这首七律诗的详细评点:
整体结构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氛围,为引出夏教授做铺垫,同时奠定了全诗崇敬赞美的基调。颔联“倾吐回甘茗贵水,析疑释惑话衷肠”具体描述夏教授的言行,通过比喻将其话语比作珍贵的茶水,凸显其言论的价值,且体现出他为学生解惑的认真态度。颈联“一生豪气平天下,半辈生涯文理章”从人生志向和学术成就两方面进一步刻画夏教授,展现出他的远大抱负和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尾联“奉贤高举唱中华,出师巾车台上听”则将夏教授的奉献精神提升到为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同时描绘出他在讲台上授课的形象,呼应前文,使整首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比兴手法运用
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颇为精妙。如以“放情千万怀中媚,金句良言庭满芳”起兴,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辞来引发对夏教授的赞颂,为全诗营造出一种温馨而高雅的氛围。“倾吐回甘茗贵水”一句,将夏教授的言论比作珍贵的茶水,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话语的珍贵和令人回味,又通过比兴手法深化了对他教育奉献精神的赞美,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教诲如茶水般滋养人心。“出师巾车台上听”借助“出师巾车”的典故起兴,赋予夏教授在教育领域的形象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暗示他如同古代的贤能之士,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
语言特色
诗歌语言优美,用词精准。如“放情”“金句良言”“回甘”“豪气”等词汇,准确地描绘出夏教授的情感世界、才华和志向。同时,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符合七律诗的格律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表达
全诗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夏教授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从对他才华和品德的欣赏,到对他教育事业奉献精神的钦佩,再到对他为国家和民族贡献的赞扬,情感层层递进,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夏教授的高度评价和深厚情感。
总体而言,这首七律诗通过巧妙的结构、精妙的比兴手法、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夏教授的形象,表达了对他的赞颂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大校园风光
来源:金陵木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