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鼓楼坍塌:当 “保护性维修” 成了文明绞杀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9:22 1

摘要:东侧檐角的瓦片先是松动,继而如暴雨倾盆砸向地面,烟尘腾起时,露出混凝土框架里锈蚀的钢筋 —— 这座朱元璋称帝后营建的 “万世根本”,在所谓 “保护性维修” 十一个月后,以如此荒诞的方式撕开了疮疤。

2025 年 5 月 19 日黄昏,凤阳鼓楼在暮色中发出闷响。

东侧檐角的瓦片先是松动,继而如暴雨倾盆砸向地面,烟尘腾起时,露出混凝土框架里锈蚀的钢筋 —— 这座朱元璋称帝后营建的 “万世根本”,在所谓 “保护性维修” 十一个月后,以如此荒诞的方式撕开了疮疤。

一、复建楼阁的荒诞宿命

鼓楼台基的明代条石仍在,砖缝里的糯米灰浆历经六百年风雨未散,却驮着一座不伦不类的现代建筑。

用钢筋混凝土模仿木构形制,榫卯结构变成了预制构件,传统苫背工艺简化为防水卷材。此次坍塌的正是这座 “假古董”:断裂的木梁里缠着生锈的铁丝,瓦当粘合处的水泥块带着脱模时的毛边 —— 所谓 “修旧如旧”,不过是给文物套上粗制滥造的塑料外壳。

更吊诡的是,2024 年的验收报告还写着 “工程质量优良”,那些盖着红章的文件,此刻躺在瓦砾堆里,成了对文物保护最辛辣的嘲讽。

二、三百万维修费的黑色幽默

中标 “修缮” 工程的黄山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成立日期是 2023 年 10 月,在此之前,这家企业的公开业绩只有某景区仿古建筑翻新。

业内人都知道,古建修缮一级资质全国不过三十张,多数项目最终都会转包给挂着 “非遗传承人” 头衔的施工队 —— 说是施工队,实则是临时拼凑的泥瓦匠,有人甚至没见过真正的官式做法。

341 万预算中,80 万买了机制青瓦,剩下的钱像扔进了无底洞。六百年前的匠人能让木构扛过雷劈地震,今天的 “专业团队” 却用现代技术造出了保质期十一年的 “文物”。

三、文保体系的溃疡在流脓

鼓楼坍塌不是意外,是慢性病的总爆发。滁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的编制表上有 15 个名额,实际在岗的专业人员只有 3 个,其中两人还是借调。

这意味着,126 处文保单位的日常巡查,全靠一辆二手面包车和几本记满错别字的巡查日志。

地方政府算得一手好账:2024 年鼓楼景区收入 1.2 亿,却只拿出 36 万用于维护 —— 这点钱,不够给景区 LED 灯带交电费。

更荒唐的是近十年的十三次 “修缮”,只有两次走了完整审批流程,2022 年那次号称 “预防性保护”,最后变成了给鼓楼装七彩射灯,美其名曰 “活化利用”。

当文物成了政绩报表上的旅游收入数字,当修缮工程变成财政资金的跑马场,坍塌的就不再只是一座楼阁,而是整个文保体系的公信力。

四、比砖石更易碎的是敬畏心

在坍塌现场,有老人蹲在瓦砾堆里捡碎砖:“我爷爷的爷爷说,这楼的砖每块都刻着烧砖人的名字。” 古人用 “物勒工名” 确保质量,今人却用 “资质挂靠” 消解责任。

而凤阳鼓楼的 “维修”,从设计图纸到施工日志,充满了现代工程的傲慢:用三维扫描技术却没读懂古建营造法式,算准了钢筋承重却没算到人心的贪婪。

2023 年的检测报告早就警示木构件腐朽率达 32%,得到的回应却是 “做遍油漆就行”—— 当保护变成了应付检查的粉刷,当历史变成了可以任意涂改的布景,坍塌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坍塌不该只是新闻里的热点。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物保护,从来不是给老房子贴层现代材料的膏药,而是先给某些人脑子里的功利思想动场大手术。

你若喜欢,点个赞吧↓↓↓


来源:阿良he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