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看看中铁十四局的例子。他们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拿下 1.45 万亩土地经营权用来种地,这消息一传出,质疑声不断。有人看到航拍照片里麦子稀稀拉拉,就断定他们种地不行,是冲着补贴去的。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土地部分属于滨海盐碱地,原本因盐碱化严重未被充分利用。
最近,中铁十四局跨界种地的新闻引发热议,有人质疑大型国企种地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事实真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聊聊。
先看看中铁十四局的例子。他们在山东东营垦利区拿下 1.45 万亩土地经营权用来种地,这消息一传出,质疑声不断。有人看到航拍照片里麦子稀稀拉拉,就断定他们种地不行,是冲着补贴去的。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土地部分属于滨海盐碱地,原本因盐碱化严重未被充分利用。
中铁十四投入技术改良土壤,降低盐碱度、提升有机质含量,才让土地具备耕种条件。而且,他们仅用 3 天就完成 8000 亩旱地的小麦播种,这效率普通农户很难企及。
再说说补贴这事。国家对耕地补贴有严格审批制度,并非企业想拿就能拿。中铁十四局强调补贴以实际粮食产量和耕地质量提升为衡量标准,比如他们在吉林改良的盐碱地实现亩产 588 公斤水稻,通过验收才获得认可。同时,利用土地经营权贷款也有严格限制,贷款额度仅为评估的 40%,远低于其他商业贷款,还有相关部门严格监督。
其实,大型国企涉足农业领域,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和积极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国企央企凭借强大资金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关键作用。像一些央企在东北建设现代化农场,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稳定国内粮食供应。这是从宏观层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非只为补贴。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也是重要因素。国企央企掌握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下乡发展农业能带动生产方式革新。在农业科技领域,加大对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等研发投入。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精准调控;通过生物育种培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品种。这些技术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周边农民提供学习机会,推动农业现代化,助力农民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样不可或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国企央企下乡投资农业,带动农村产业链延伸完善。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冷链物流、销售,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涵盖各个环节。农民不仅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还能在企业务工增加收入。比如某国企流转土地建设特色种植园,当地农民收入多元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大型国企种地并非为了国家补贴,而是在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以更全面、深入的视角看待这一现象,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小山村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