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不害怕后世对他篡位后周的责怪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8:18 2

摘要:在唐朝灭亡后的漫长半个世纪里,华夏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这是一段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分裂严重的黑暗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严重削弱,地方势力崛起,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政权,南方及边疆地区也出现了十多个割据政权 ,各政权之

乱世崛起:柴荣与赵匡胤的初遇

在唐朝灭亡后的漫长半个世纪里,华夏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这是一段政权更迭频繁、割据分裂严重的黑暗时期。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严重削弱,地方势力崛起,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政权,南方及边疆地区也出现了十多个割据政权 ,各政权之间征伐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就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柴荣与赵匡胤登上了历史舞台。柴荣,这位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抱负。他器貌英奇,善于骑射,性格稳重且待人诚恳。郭威对他极为器重,将其收为养子悉心培养。柴荣在郭威身边积累了丰富的政治与军事经验,为日后的统治打下了坚实基础。赵匡胤则出身军人家庭,22 岁时应募从军,加入了郭威的军队,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柴荣与赵匡胤的初次交集,是在柴荣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当时,赵匡胤只是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官职并不高。但柴荣独具慧眼,看中了赵匡胤的勇猛与智谋,特意将他调到身边,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这一调令,成为了赵匡胤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让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柴荣对赵匡胤越发赏识与信任。954 年,柴荣即位后不久,便遭遇了北汉联合辽国的进攻。在高平之战中,后周军队先锋将领樊爱能临阵脱逃,导致军队大乱,柴荣陷入了生死危机。关键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他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 随后,他与张永德各率一军,奋勇冲向敌阵。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中箭仍毫不退缩,在他的带领下,后周军队士气大振,最终成功击败了汉、辽联军,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

经此一役,赵匡胤凭借出色的表现,从一名普通将领一跃成为殿前都虞候,兼严州刺史,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柴荣对他的提拔与重用,不仅是对他战功的肯定,更是对他能力的认可。而赵匡胤也没有辜负柴荣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始终追随柴荣南征北战,为后周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

高平之战的胜利,不仅让柴荣在国内的威望大幅提升,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军队整顿的重要性。显德元年(954 年)十月,柴荣吸取了高平之战中 “(周军)将不用命,士不能战” 的教训,开始大力整顿军务。而这项重要任务,便落到了赵匡胤的肩上。

赵匡胤长期担任基层军官,对周军普通士兵的生活和军队的实际情况非常熟悉,这是其他将领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柴荣的支持下,赵匡胤对禁军进行了 “刮骨疗伤” 般的改革。他制定了严格的选拔标准,亲自挑选武艺超绝者,将他们编入殿前诸班,打造出一支精锐的皇帝禁军。同时,他毫不留情地裁汰老弱赢小的士兵,使得整个禁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经此改革,后周禁军成为一支无比强大的军队,“兵甲之盛,近代无比”,为后来柴荣的南征北战以及北宋的统一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军事改革,柴荣在位期间还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致力于恢复和发展国家的实力。在政治上,他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枉法之徒,倡导节俭,力戒奢华,使得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他重用文臣,整顿科举制度,选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朝廷,为国家的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上,柴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他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还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为农业生产和物资运输提供了保障。此外,柴荣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在柴荣南征北战、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赵匡胤始终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和最信任的将领之一。显德二年(955 年),柴荣采用王朴提出的 “先易后难” 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他先出兵后蜀,赵匡胤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色,为后周顺利收回秦(今甘肃秦安北)、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东)四州立下战功。

显德三年(956 年)至显德五年(958 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在攻打南唐的寿春时,赵匡胤率领军队冲锋陷阵,他的勇猛和智谋再次得到充分展现。面对南唐军队的顽强抵抗,赵匡胤亲自勘察地形,制定了巧妙的作战计划。他率领士兵们出其不意地突破了南唐军队的防线,一举攻破了寿春城,重创南唐军队 。因功,赵匡胤被柴荣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负责京城的警备工作,成为了后周军队中的重要将领。此后,赵匡胤又多次立下战功,官职不断晋升,成为了柴荣最为倚重的军事统帅之一。

在这个时期,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不仅将京城的安危托付给赵匡胤,还在北伐辽国时,将殿前都点检这一禁军最高统帅的重要职位交给了他。柴荣对赵匡胤的信任,一方面源于赵匡胤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和对他的忠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柴荣认为赵匡胤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将领,能够帮助他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而赵匡胤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柴荣的治下迅速崛起,成为了后周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显德六年(959 年),柴荣在北伐辽国的途中,突然身患重病,被迫班师回朝。回到汴京后,他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终在当年六月十九日驾崩,年仅三十九岁 。柴荣的英年早逝,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给后周政权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离去,使得后周失去了一位雄才大略的领袖,也让后周的未来陷入了一片迷茫。

柴荣去世后,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主少国疑,一个七岁的孩子显然无法掌控朝政,后周朝廷瞬间陷入了权力真空状态。此时,朝中的大臣们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不休。而赵匡胤,作为禁军的最高统帅,手握重兵,成为了各方势力关注的焦点。

柴荣在世时,赵匡胤对他忠心耿耿,不敢有丝毫的异心。但柴荣的去世,让赵匡胤看到了机会。他深知,此时的后周朝廷内部混乱,主少国疑,正是他夺取政权的最佳时机。于是,赵匡胤开始暗中谋划,准备发动政变,夺取皇位。他先是与自己的亲信赵普、石守信等人商议,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然后,他利用自己在军中的威望,逐渐掌控了禁军的兵权。同时,他还通过各种手段,拉拢朝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政变争取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阻力。例如,后周的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对赵匡胤的野心有所察觉,他们试图阻止赵匡胤的政变。此外,后周的一些将领,如韩通等人,也对赵匡胤的行为表示不满,他们准备起兵反抗赵匡胤。但赵匡胤早有准备,他通过巧妙的手段,化解了这些危机。他先是用计调离了范质、王溥等人,使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政变进行有效的干预。然后,他又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 。

显德七年(公元 960 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然而一份紧急边报打破了这份祥和 —— 北汉联合契丹南下入侵。这突如其来的军情,让年仅七岁的周恭帝和垂帘听政的符太后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宰相范质等人在未辨明情报真伪的情况下,匆忙决定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

初三晚上,赵匡胤率领大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并在此宿营。当晚,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谋士赵普等人开始了精心策划的行动。他们先是在将士中散布言论:“当今皇帝年幼,无法亲政,我们出生入死为国家效力破敌,又有谁能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这些言论迅速煽动起将士们的情绪,兵变的火苗在军营中悄然点燃。

与此同时,军中还传出了一些神秘的现象。一位名叫苗训的知天文者,带着门吏楚昭辅观看天象,声称太阳下面又出现了一个太阳,两个太阳相互辉映,还有黑光来回晃动许久,这一说法被解读为改朝换代的征兆,进一步加剧了士兵们的心理波动。

夜半时分,军营中的将士们纷纷聚集在陈桥驿门前,众人情绪激动,大声宣布要策立赵匡胤为天子,尽管有人试图劝阻,但已无法阻挡这股汹涌的势头。临近天亮,将士们手持武器,身披铠甲,将赵匡胤的住所团团围住。赵光义进入房间,向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汇报了外面的情况,赵匡胤这才 “惊讶” 地起身。

当赵匡胤走出房间,看到庭院中全副武装的将士,还没等他开口,就有人迅速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众人随即跪地,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赵匡胤故作推辞,但在众人的 “强烈请求” 下,他最终 “勉强” 答应。

赵匡胤上马后,拉着马缰,一脸严肃地对诸将说:“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高呼:“唯命是从!” 赵匡胤见状,提出了三点要求:“不得侵扰符太后和周恭帝;不得凌辱朝中大臣;不得冒犯百姓和宦官之家。若能听从命令,必有重赏;违抗命令者,定斩不饶!” 众将士再次行礼,表示坚决服从。随后,赵匡胤率领着这支兵变的队伍,整肃地向京城开封进发。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 “结社兄弟”,与他关系密切。当他们得知兵变成功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打开城门接应。而在后周朝廷中,唯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之间试图率兵抵抗,但还未来得及召集足够的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就这样,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正月初四,赵匡胤返回开封后,并未立即称帝,而是先让士兵们返回军营,自己退回到官署。此时,宰相范质等朝中大臣才得知兵变的消息,他们匆忙赶来。面对赵匡胤,范质等人还没来得及说话,列校罗彦环就手按长剑,厉声说道:“我们没有主人,今天一定要有个皇帝!” 在这种威逼之下,范质等人无奈,只得承认既成事实。随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 “宋”,仍定都开封 。

陈桥兵变,这场看似偶然却又充满精心谋划的事件,就这样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赵匡胤凭借着这场兵变,从后周的禁军统帅一跃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然而,在封建忠君观念的笼罩下,赵匡胤的这一行为被许多人视为背叛。柴荣对他有知遇之恩,不仅一路提拔重用他,还在临终前将国家重任托付给他。但赵匡胤却在柴荣去世后不久,利用主少国疑的局面,发动兵变夺取皇位,这种行为无疑违背了传统的忠义观念,也因此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陈桥兵变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更迭,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和流血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痛苦,也为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对待后周皇室,尤其是柴荣的后人,采取了相对宽容和优待的政策 。他将柴宗训降封为郑王,迁往房州安置,并赐予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较高的地位。在生活上,柴宗训的日常起居都有专人照料,享受着远超普通皇室成员的待遇,赵匡胤还下令不得对柴氏家族的人随意加罪处罚,即便他们犯了谋逆之罪,也只能在狱中赐死,而不能在闹市中公开行刑,更不能株连其亲属。这种做法在改朝换代的历史中,显得尤为罕见。

赵匡胤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对柴荣知遇之恩的感激,他深知自己能够崛起,离不开柴荣的信任与重用,心中对柴荣始终怀有一份愧疚与感恩;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通过优待柴氏后人,他向天下展示了自己的仁慈与大度,有助于减少后周旧臣和百姓的反抗情绪,稳定宋朝的统治基础。同时,这也是一种政治策略,向其他割据势力表明,投降宋朝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从而为宋朝的统一战争减少阻力 。

在建立宋朝后,赵匡胤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在军事制度方面,他通过 “杯酒释兵权” 等手段,解除了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将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由皇帝直接掌控禁军。同时,他设立了枢密院,负责军事决策,与统领禁军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相互制衡,实现了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 。他还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军队的驻地和将领,使得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有效防止了武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局面出现。

在政治上,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宰相权力,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分散了宰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地方上,他派文官担任知州,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并设置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他还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得大量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的治理贡献力量。

赵匡胤的这些改革举措,对宋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宋朝统治的前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现了 “咸平之治”“仁宗盛治” 等繁荣时期 。在文化方面,宋朝文化昌盛,诗词、绘画、书法、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程朱理学逐渐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赵匡胤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过度的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出现了 “冗官”“冗兵”“冗费” 的局面。军事制度的改革虽然防止了武将叛乱,但也使得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处于劣势,难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失地,不得不通过签订和约、缴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这也成为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

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来看,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并建立宋朝,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五代十国那个乱世,政权更迭频繁,百姓渴望和平与稳定,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柴荣虽然有雄才大略,但他的早逝使得后周政权出现了权力真空,年幼的柴宗训难以驾驭复杂的政治局势。赵匡胤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以及在军队中的威望,成为了结束乱世、实现统一的合适人选 。他建立宋朝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宋朝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柴荣与赵匡胤的故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在千年之后依然回响在人们的耳畔。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既有着知遇之恩的深厚情谊,又有着权力更迭带来的背叛与无奈 。

柴荣,这位壮志未酬的英主,虽在位时间短暂,却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为后周带来了短暂却辉煌的复兴。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南征北战,为统一大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对赵匡胤的信任与重用,本是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却因命运的捉弄和权力的诱惑,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

赵匡胤,凭借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代。他的改革举措,深刻地影响了宋朝乃至后世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 。然而,他通过陈桥兵变夺取皇位的行为,在封建忠君观念盛行的时代,无疑是对柴荣知遇之恩的背叛,这也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

这段历史,让我们深刻地思考忠诚与背叛的界限、权力的诱惑与代价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在权力的漩涡中,人性往往经受着严峻的考验,赵匡胤在面对权力的诱惑时,最终选择了背叛,这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赵匡胤建立宋朝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但他的集权措施也带来了诸多弊端,对宋朝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让我们了解过去,更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柴荣与赵匡胤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们认识到,在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守道德底线,珍视忠诚与信任 。同时,这段历史也启示我们,历史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选择,都可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

来源:留痕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