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院墙、融贯古今、链接全球!上外打造特色“影视国际传播”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8:18 2

摘要:近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胡玫导演上外交流会暨《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在上外举行。国家一级导演胡玫与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课程主讲教师高凯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

近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胡玫导演上外交流会暨《影视国际传播》公开课”在上外举行。国家一级导演胡玫与北京曹雪芹学会副会长位灵芝、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唐均、课程主讲教师高凯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该活动以跨界课堂形式生动呈现《影视国际传播》课程“打破院墙、融贯古今、链接全球”的创新实践。

上海外国语大学《影视国际传播》课程以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为起点,深入研究各国电影产业及其独特的文化表达。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樊娟教授在活动致辞中指出,“该课程主讲教师高凯定期邀请资深电影从业者走进课堂,将一线创作经验与学术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直观把握行业趋势”,并特别肯定该课程对于培养“国际化、厚基础、实践型的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意义——自开设以来,该课程曾邀请方励、秦雯和郑大圣等资深从业者入校,将他们在影视创作中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课堂讲授与行业前沿的有机衔接。

胡玫导演从文化外交角度高度评价课程价值:“在好莱坞电影主导全球叙事的背景下,上外这门课程对于助力中国的大国外交不可或缺,对于国际影视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她特别提及《影视国际传播》课程的名称打动了她,吸引她参与此次活动。

胡玫导演以个人创作历程为脉络,揭示其影视国际传播理念的形成逻辑。她回忆过去在寒风中目睹观众“隔着玻璃门看英文参考片”的场景,直言这一经历成为其报考北电的初心:“当我看到6个孩子扒在玻璃上看外国人的电影,我觉得不可思议——从此我也立志未来让外国人排队看中国电影。”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胡玫导演始终坚守“用视觉语言进行国际传播”的理念,并在《孔子》《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等电影创作中践行这一理念。

胡玫表示,自己在创作《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时尽力考虑了海外观众的理解能力,所以“必须抓主干”。“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一样,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胡玫还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殷切期望:“未来的影视传播人才需将电影这一视觉艺术和语言工具相结合,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她以印度电影为例指出,尽管其年产量超千部,但使用英语的影片不足10%,因此国际传播需依赖“多语种+影视”复合人才,才能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

课程主讲教师高凯指出,在技术重构影视传播生态的当下,上外《影视国际传播》课程始终坚守“文化传承为根、国际传播为翼、教育创新为魂”的理念,致力构建 “理论教学 — 创作实践 — 国际传播”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养体系;更着眼产业前沿,着力打造“学界深度赋能、业界全程介入”的育人模式。这种突破学科边界的教育探索,既为学生搭建“用影像诠释中国故事”专业通道,更以 “以影载道、以文化人”的价值坚守,在数字浪潮中锚定影视教育的人文坐标 —— 培育既精通多语种传播规律、深谙影视艺术创作肌理,又具备强烈文化自觉的复合型人才。

未来的课程是希望打造极具“上外特色”的电影课,计划邀请国内外影视行业领军创作者共建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坊、公开课等创新教学形态,着力培养“懂影视叙事规律、通多语种传播、晓中外文化肌理”的的复合型人才。“当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形成共振,当本土叙事与全球视野实现对接,镜头语言才能真正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世界语’。” 主讲教师高凯表示,希望为中国影视的全球表达储备专业力量,让镜头语言成为跨越文明隔阂的对话载体,使中华文化借由影视抵达更广阔的国际传播场域。

来源:周到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