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大卖的时代,一位深耕科普与主题出版的编辑,以敏锐的洞察力与赤诚的探索精神,挤进了科幻圈。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从策划选题到装帧设计,从IP开发到AI赋能,体悟科幻出版的创新实践,揭秘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的深层密码。
在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大卖的时代,一位深耕科普与主题出版的编辑,以敏锐的洞察力与赤诚的探索精神,挤进了科幻圈。让我们通过他的视角,从策划选题到装帧设计,从IP开发到AI赋能,体悟科幻出版的创新实践,揭秘文化传播与科技融合的深层密码。
1
策划就是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2020年前后,中国科幻在国家政策引导与民间热情推动下,完成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型。政策支持,民众喜爱,时势所趋,读者面广……这是个大有可为的领域,作为一名深耕科普、主题文学出版的编辑,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涉足科幻出版,因为好的科幻作品不仅是激发想象的科普佳作,还是引人入胜的文艺精品。
科普书作者里不乏科幻创作者,于是我编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月球峰会》就出自科学家之笔。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书上市仅两个月就销售过两万册后,我的胆子壮起来了,经济效益小有所成,报奖立项得提上日程,毕竟我们学术中心始终将追求社会效益当作头等大事。
除了出版行业的常规奖项外,科幻小说可以报什么奖呢?一番搜索、请教、比较之后,我相中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是由中国著名科幻活动家董仁威先生和科幻学者吴岩教授等联合创始人,以及程婧波、董晶、杨枫、韩松、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陈楸帆、北星、李庆雯、付胜、杨波等主要发起人为首的广大科幻爱好志愿者于2010年共同创立的公益性奖项。
该奖项自创立以来,立志重塑科幻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掘、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华语科幻作品、作者、翻译者、评论者、从业者和出版者等,对华语科幻作品进行年度检阅,凸显华语科幻文学发展成果,推动华语科幻文化产业振兴,激发华语科幻人才创新活力,引领华语科幻世纪全面到来。这是一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奖项,是中国科幻共同体公认的权威奖项。
在报奖的过程中,我对这个奖项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历年获得小说类金奖的有王晋康、刘慈欣、陈楸帆、宝树、江波、韩松、程婧波、何夕、阿缺、张冉、顾适、灰狐、梁清散等,他们的作品都对华语科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曾获雨果奖的刘慈欣与郝景芳,在获雨果奖之前,其作品《三体》《北京折叠》均先获得过华语科幻星云奖。
这是怎样一个宝藏群体!这其中的任一位,签约下来都是惊喜。我一面准备《月球峰会》的报奖材料,一面联系组委会,筹划出版“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集”。对科幻事业一片赤诚,为科普科幻传播做出了卓著贡献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监事会主席董仁威先生,一听我的提议,当即欣然应允,秘书长阿贤积极推动,很快就商定了这套丛书的出版事宜。
2
装帧设计讲究不走寻常路
稿子交来了,文字编好了,如何让这套书在市场上海量的科幻小说中脱颖而出,这是个问题。编辑搜罗了不少科幻书封面甚至还有电影海报,跟设计师商量,想要其中一种海报风格的封面。设计师说,那是电影海报,一张稿的设计费是一个图书封面的多少倍……确实,图书的经营、盈利模式与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好吧,还是老老实实做图书封面设计。
当大部分科幻题材的书籍封面都突出具象、恢弘、材质冰冷的机械元素或色彩绚丽的科幻图像时,反其道而行之,用抽象、简练的图案概括作品主题,用黑、白的冲击与留白,或许能带来更大的联想空间,也能因与众不同而让人们在一众彩色具象封面中被反差强烈的黑白抽象封面所吸引。设计师如是说,并很快出了方案。
《北京折叠》以重叠交错的多边形几何图像形成“组合”“折叠”“伸缩”的意味;《彼岸花》以有序重复但充满线条变化的花瓣形状组成万花筒般的主图形;《太阳坠落之时》以平面与立体空间的视错觉效果呈现“碰撞”与“坠落”之感,用渐变而密排的黑白变化传递“太阳陨落”的视觉信息;《人生不相见》则是以两瓣相背舒展而无法真正相触的扇形作组合,展现书名中包含的“离合”意象。
没有过多渲染与刻画的图像,也能生动准确地表达作品主题,并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封面图形采用夜光UV,在夜晚关灯后,能看见书封上的图案于黑暗中闪闪发光,跃然纸上。以材质诠释了纸张也可以拥有科技感,再次巩固丛书的“科幻”特质。
放弃色彩叙事,转而通过几何符号、材质触感等传递信息,比具象插图更具文学性。2023年5月,编辑受邀参加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科幻高峰论坛时,正好赶上新书出炉,直接亮相星云奖,程婧波老师一见之下对封面赞不绝口,说冲这个装帧设计,这套书就值得收藏。
3
短剧上热搜:一半是IP,一半是AI
2025年4月30日,根据《太阳坠落之时》改编的科幻短剧正式在抖音播出,上线仅两个小时,相关话题便上了热搜。有网友惊叹 “AI特效炸裂!激光从天而降的瞬间,真的有一千个太阳坠落的窒息感,科幻迷狂喜!” ,有网友肯定短剧对小说内核的忠实呈现:“原著党泪目!张冉的能源危机思考被AI完美还原,环保议题比特效更震撼人心。”
激光场景的视觉冲击,与原著内核的高度契合,表明这部由AIGC制作的原创科幻短剧之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内容与创意的结晶。技术是手段,内容是王道。
《太阳坠落之时》小说作为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科幻性与文学性俱佳,在主题深度、叙事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书中“仿佛一千个太阳坠落”这样的文学语言,以及太空太阳能电站、极端环保主义引发的危机等诸多科幻设定,如何用影音表达?若是传统影视制作,这将是个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事情。然而,人类创造了AI。
AI技术不仅赋能文学创作,赋能音频制作,还能包揽从场景生成到镜头画面、从角色塑造到视觉呈现……《太阳坠落之时》短剧全部由AI多模态系统协同生成,全剧30集,200多个场景、50多个角色的整个制作仅仅耗时3个月,耗资不到传统影视制作成本的五分之一。这个尝试,为中国式科幻作品影视化带来了全新突破和机遇。
面对科幻作家创作力持续迸发、AIGC技术迅猛发展,出版人如何发现好选题、深挖经典IP价值:一方面要借助数据挖掘,分析读者偏好,捕捉优质选题,打造IP;另一方面要借助AI,尝试跨界融合,让科幻叙事在有声书、广播剧、游戏、文创等载体中重生。
这两三年,从ChatGPT到Sora到Deepseek,人工智能给了我们太多的意外与惊喜。科幻出版的未来,我们也当携AI同行。套用《太阳坠落之时》宣传片结尾的那句话“此刻熄灭的每一盏灯火,都会为明天的光明积攒力量”,此刻我们所做的每一次尝试,都会为科幻的发展积蓄力量。
作者:浙教社 吴颖华
荐
读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作品集
丛书共4册:《人生不相见》《北京折叠》《太阳坠落之时》《彼岸花》,精选第一届~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短篇小说类金奖作品,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代表华语科幻最高水平的标志性作品集。
由优秀科幻作家何夕、陈楸帆、郝景芳、程婧波、梁清散、宝树、张冉、阿缺、顾适创作。书中包含意象恢宏的科幻设定,也有荡气回肠的感人故事,展现出东方科幻文学的动人魅力。
来源:南都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