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每天喝三大杯绿茶,已经喝了二十多年了。现在检查肝酶有点偏高,医生说可能跟茶也有关,真的假的?”
问的是孙丽华,46岁,文职工作,平时对保健挺重视。
她父亲65岁,退休后生活规律,自律得很,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喝茶,一年四季都在喝。
不少人都说茶抗氧化、养肝护胃,但她这次听医生提醒,心里开始没底了。
茶到底对肝是保护,还是负担,这个问题其实没一个简单答案。不能直接说喝茶就伤肝,也不能一刀切地认为茶能养肝。
影响因素太多,关键是怎么喝、喝什么、喝多少,还有个体代谢能力。
茶不是药,但它的成分确实能在肝脏里产生生化反应,尤其是对50岁之后的人来说,代谢率下降,肝脏功能处于转折点,茶的影响就更容易显现。
从基础代谢层面讲,肝脏是清除茶叶中有效成分的主要器官,特别是茶多酚、咖啡因、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需要经过肝脏的氧化、结合、转运排出。
年轻人肝酶活性高,清除速度快,即使每天喝得多,代谢负担也小。
但随着年龄增长,肝脏血流减少、线粒体功能下降、药酶系统反应变慢,对这些成分的反应方式会发生变化。
轻微的代谢障碍就可能造成物质滞留,引发肝细胞压力升高。
有研究指出,绿茶中的儿茶素在小剂量下有抗氧化作用,但在高浓度下可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发肝细胞凋亡。这种双向效应是剂量依赖的。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的分析对比了亚洲与欧美人群的饮茶习惯与肝酶水平。
发现每天摄入儿茶素超过800mg的个体中,血清ALT和AST升高的风险明显增加,特别是65岁以上人群,其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几乎翻倍。
问题在于,普通人根本不知道每天喝进去多少儿茶素。不同茶叶品种、冲泡方式、水温、水质都会影响茶汤中儿茶素的释放量。
一杯浓茶的儿茶素含量可能是普通淡茶的三到五倍。如果一天喝三四杯浓茶,尤其是空腹或睡前喝,很容易形成持续性肝负担。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在“健康养生”,但方式不对,就变成慢性刺激。
中老年人另一个常见误区是把喝茶当水喝,尤其是绿茶、乌龙茶这类“清口”类饮品,常年替代白开水。
这种习惯会干扰水盐平衡,因为茶叶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单宁,这些物质会影响铁、钙、锌等元素吸收。
肝脏是代谢这些微量元素的枢纽,长期摄入影响吸收的物质,反过来会打乱肝脏合成酶和转运蛋白的结构。
比如转铁蛋白和锌指蛋白这类关键分子,需要稳定的元素供应才能维持合成。
一旦打乱了比例,肝功能测试虽不一定立刻异常,但长期下去细胞修复效率会下降,表面没毛病,实质上是“代谢弹性”在变差。
还有一点,很多50岁以后的人喜欢喝凉茶、冷泡茶,觉得不刺激,还解渴。
问题是,低温茶汤中的咖啡因释放量更低,儿茶素不变,反而浓度更高。
这种“看着淡,实际浓”的茶,喝起来不苦,却可能比热茶更刺激肝胆系统。
特别是早晨空腹时喝冷茶,或者饭前喝大量冷泡绿茶,有研究发现,这种做法会导致门静脉供血暂时下降,肝脏灌注变慢,代谢酶系统激活延迟。
如果肝脏本身就有脂肪堆积或炎症反应,这种刺激更容易引发肝区隐痛、酶升高等反应。
部分人长期喝茶还容易出现肝功能轻度波动,表现为ALT、AST在正常值附近反复跳动,有时配合B超可见肝回声增强。
这种现象在体检报告里往往被写成“轻度脂肪肝”或“轻度功能异常”,不引起重视。
但实际上,这往往是肝细胞对外源性多酚类物质产生的适应性调节,一旦身体处于其他药物压力、病毒感染、营养失衡状态时,就可能从轻度反应变为实质性损伤。
不过,话得说回来,茶并不是“肝毒物”。相反,在合适条件下,它是肝脏的保护因子。关键就在于“合适条件”。
多项研究证实,适量饮茶有助于减少非酒精性脂肪肝进展。
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NHANES)中,饮茶者中脂肪肝发病率低于非饮茶者,其中绿茶效果最明显。
但前提是每天摄入量控制在400ml以下,浓度适中,不空腹、不睡前、不替代水源。
而不同种类茶对肝脏影响也不同。绿茶多酚含量高、刺激性强,适合体质偏热、代谢活跃的人群。
黑茶、普洱经过发酵,多酚含量下降,鞣酸被部分分解,刺激性弱,更适合消化能力一般的中老年人。
白茶和黄茶刺激低,保留了大部分抗氧化物,但咖啡因低,不影响睡眠,也相对温和。铁观音、乌龙属于半发酵茶,中性,但需注意个体反应。
50岁后人体最大的变化是代谢稳定性下降,也就是说对外界物质的“处理能力”变慢。
这时候如果还是按照年轻时候的喝法,不加调整,风险自然更高。
与其追求茶的“保健作用”,不如把它当作日常辅助饮品,讲究比例和时间,而不是摄入量。
很多人还有一个习惯是边吃药边喝茶,这个做法看似无害,其实容易影响药物吸收。
茶多酚可以与某些药物中的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阻碍吸收,例如铁剂、钙片、某些抗菌药。
一些降压药、降糖药如果与茶同服,也可能因为pH改变而改变溶出速率,进而影响药效。
特别是肝病患者服用保肝药期间,如果饮茶过多,还可能干扰解毒酶的诱导过程。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梁小妞.饮茶习惯和老年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5-09-20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