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推动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应用于TCL的临床治疗,使患者预后和生存获得较大改善,其中PI3K抑制剂扮演了重要角色。摘要:123。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推动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应用于TCL的临床治疗,使患者预后和生存获得较大改善,其中PI3K抑制剂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顺利召开。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担任主持人,携手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Swaminathan P.Iyer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参与现场圆桌访谈,结合会上前沿进展及临床经验探讨PTCL的治疗发展。
黄慧强教授:
PTCL整体预后较差,在化疗时代,患者复发后面临治疗选择受限的困境。近年来,新型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推动其精准治疗的发展,也使得复发难治(R/R)PTCL的挽救治疗手段得到更新,请Iyer教授和金洁教授谈谈R/R PTCL治疗现状和国内外当前治疗策略?
Swaminathan P.Iyer教授:
PTC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T淋巴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大多呈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接受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后,大多数患者会复发或产生耐药性4。由于缺乏标准治疗,R/R PTCL预后较差,中位OS不超过6个月,亟需更有效的挽救疗法5。在美国,CD30阳性表达PTCL患者的中位OS会更长,而CD30阴性患者常见复发,目前仅少数药物获批用于治疗R/R PTCL。金洁教授:
亚洲人群的PTCL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人群。在分型方面,欧美地区的常见亚型为PTCL-非特指型(PTCL-NOS),而中国更常见的是NK/T细胞淋巴瘤(NKTCL)。我国R/R PTCL患者预后差,后续治疗选择有限,且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6。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推荐其治疗有效后进行移植;而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强化疗,或者选用靶向药物。如今科技发展、新药研发日新月异,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HDAC抑制剂、JAK1抑制剂等药物的出现为R/R PTCL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黄慧强教授:
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的问世为患者带来全新选择,但该类药物的探索之路布满荆棘。回顾PI3K抑制剂发展的历程及面临的挑战,请李建勇教授谈谈其为PTCL的治疗带来了哪些新契机?
李建勇教授:
PI3K是人类癌症中最常被激活的信号通路之一,在癌症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PI3K抑制剂的研发道路却充满磨难。根据作用机制,PI3K抑制剂可分为泛PI3K抑制剂、亚型特异性PI3K抑制剂和靶向PI3K/mTOR双重抑制剂三大类。其中,泛PI3K抑制剂因其毒副作用过强而常被中止研发,亚型特异性PI3K抑制剂成为当下研究的主流方向,其中PI3Kδ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既往批准上市的5款药物中,4款PI3K抑制剂由于毒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而被撤市或撤销适应症。
林普利塞的出现增强了临床对PI3Kδ抑制剂的信心。林普利塞凭借双重作用机制,为患者提供了更佳的缓解效果,更持久的疾病控制,从而更好地改善预后。而且林普利塞创新性的药物结构使其选择性更高、特异性更强,有助于减少因抑制其他亚基而易出现的高血糖、高血压及腹泻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8黄慧强教授:
今年ASH年会中涌现了多篇关于PI3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Iyer教授您作为其中一项研究的PI,能否分享一下最新研究成果,并谈谈PI3K抑制剂在PTCL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本届ASH年会公布了我中心参与的一项林普利塞治疗R/R PTCL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的最新数据9。研究共纳入35例R/R PTCL患者,包括PTCL-NOS、AITL、ALCL等亚型;还包括由10例患者组成的R/R CTCL试点队列。安全性分析显示(n=45),55.6%的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但可控;≥3级TRAE发生率较低,因任何AE导致停药的发生率也较低(4.4%)。R/R PTCL患者的疗效分析显示(n=33),总缓解率(ORR)为48.5%,完全缓解(CR)率为33.3%,疾病控制率为60.6%;目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6个月,中位OS未达到,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5.8个月。对于达CR的11例患者,中位PFS未达到;其中5例患者随后接受了移植,且在之后的PFS分析中被排除。此外,17例R/R PTCL患者以40 mg的低剂量进行维持治疗,其中位PFS为7.6个月9。整体上,高选择性PI3Kδ抑制剂林普利塞在R/R PTCL患者中显示出较高缓解,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10;其联合芦可替尼治疗R/R TFH和R/R T幼淋巴细胞白血病(R/R T-PLL)疗效亦可11。此外,泛PI3K抑制剂盐酸可泮利塞联合PD-1单抗,在转化型T细胞淋巴瘤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疗效,包括Richter转化(RT)和转化滤泡性淋巴瘤(tFL)12。黄慧强教授:
临床对PI3K抑制剂的探索日益深入,有助于推动PTCL治疗策略不断更新。金洁教授,您认为PI3K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的联合应用及其与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将对PTCL的治疗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ASH公布的一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度维利塞联合HDAC抑制剂治疗R/R PTCL的ORR达58.8%;中位PFS为8.5个月,中位OS和DOR未达到,有望助力患者获得更优生存13。目前林普利塞单药在R/R PTCL中展现出了良好疗效,未来可继续探索其不同联合方案的疗效以及副作用,如阿扎孢苷、西达本胺等,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治疗结局。对于适合移植的R/R PTCL患者,新型或新药联合方案带来的更优缓解也可能助力患者获得移植机会,并铸就移植后更长生存。本届ASH年会中一项研究显示,度维利塞单药治疗R/R PTCL的ORR为48%,且目前有15%的患者后续接受了移植14,有望进一步促进患者生存获益。在Iyer教授分享的研究中,接受林普利塞治疗且达CR的R/R PTCL患者也有部分接受了移植,期待这部分患者长期生存数据的披露。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将更多新药和移植进行联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黄慧强教授:
随着淋巴瘤临床治疗策略逐步趋向于精准化,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案不断推陈出新,如表观遗传调控疗法EZH2抑制剂在其中的应用也备受关注,请Iyer教授和李建勇教授谈谈未来EZH2抑制剂和PI3K抑制剂等新药如何进一步改善TCL患者的远期生存?
随着PI3K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等新药的不断发展,淋巴瘤的治疗将开启新的篇章。在临床上,CTCL罕见且多数情况下呈惰性,目前尚无标准治疗路径或方案。我们所开展的研究也评估了PI3Kδ抑制剂在R/R CTCL患者中的疗效9。初步结果显示,10例患者中有4例达到部分缓解,目前仍在持续随访观察中。未来期待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获得更多疗效和生存数据。此外,PTCL亚型众多且高度异质,其临床诊疗面临较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分子分型的发展,个体化靶向治疗将成为未来趋势,且有望逐渐替代传统化疗,尤其是对于R/R患者。未来可基于分子分型/基因表达等深入探索靶向联合治疗R/R PTCL的疗效,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确保安全性、延长总生存。
李建勇教授:
近年来,随着对疾病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的深入和持续研究,新型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使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了本次重点讨论的PI3Kδ抑制剂,EZH2抑制剂如SHR2554也对R/R PTCL显示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使60.7%的患者获得缓解,中位DOR为12.3个月,中位PFS为11.1个月15。目前SHR2554的上市申请被纳入拟优先审评,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系统性治疗的R/R PTCL。整体上,新药研发可助力进一步拓宽TCL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黄慧强教授总结:
与大家分享一例我中心接诊的50多岁男性病例,该患者既往接受过六线治疗均难治,第七线时予以PI3Kδ抑制剂标准剂量治疗,患者达CR且目前维持两年,同时整体毒性可耐受。这表明,PI3Kδ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患者有望获得持久缓解和较高生活质量。
本场圆桌主要围绕R/R PTCL的治疗现状和前沿进展,以及PI3Kδ抑制剂等新药治疗淋巴瘤的未来展开了深入讨论。R/R PTCL的既往创新疗法有限,且PI3K抑制剂的安全性问题使其临床应用掣肘。可喜的是,国内高选择性PI3Kδ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小分子药物在临床研究中取得出色的疗效和安全性,为R/R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未来也期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探索创新性联合疗法等,助力不断丰富PTCL治疗手段,为推动淋巴瘤诊疗领域的不断进步添砖加瓦。
黄慧强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理事
中国老年健康协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
P-Gemox 和 DA-EPOCH治疗NKT淋巴瘤等 先后被美国NCCN指南推荐,近年发表第一或通讯(共同)作者文章:JCO, Lancet Oncology, Nature Medicine, JHO, Hematalogica, Molecular Cancer, Cancer comunication和STTT等
Swaminathan P.Iyer 教授
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癌症医部淋巴瘤/骨髓瘤系教授
2017 - 2018年,休斯顿卫理公会癌症中心血液科主任
2017 - 2018年,休斯敦卫理公会学术医学研究所医学教授
2014 - 2018年,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医学副教授
2014 - 2016年,休斯顿卫理公会学术医学研究所医学副教授
2011 - 2013年,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学术医学研究所医学助理教授
2011 - 2011年,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卫理公会医院德州移植研究所主治医师
2008 - 2011年,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UT健康科学中心癌症治疗和研究中心医学助理教授
2003 - 2008年,纽约州布法罗市罗斯威尔公园癌症研究所淋巴瘤/骨髓瘤、血液和骨髓移植医学助理教授
金洁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浙一医院血液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恶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主任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恶性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血液疾病转化医学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促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李建勇 教授
江苏省人民医院淋巴瘤中心主任
A类特聘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淋巴瘤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彭浩洋,等. 白血病·淋巴瘤,2024,33(10):596-602.
2.赵维莅,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9,40(5):363-367.
3.陈静,等.白血病·淋巴瘤,2022,31(10):634-637.
4.Wudhikarn K, et al. Curr Treat Options Oncol.2021 Jul 2;22(9):74.
5.Bellei M, et al. Haematologica.2018 Jul;103(7):1191–1197.
6.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淋巴瘤,2024,33(9):513-518.
7.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
8.Mishra, R., et al. Int J Mol Sci. 2021 Mar 27;22(7):3464.
9.Swaminathan P Iyer, et al. 2024.ASH. Poster 4449.
10.Saeed H, et al. 2024.ASH. Poster 3065.
11.Moskowitz A, et al. 2024.ASH. Poster 463.
12.Shouse G, et al. 2024.ASH. Poster 4484.
13.Ford JG, et al. 2024.ASH. Poster 4453.
14.Mehta-Shah N, et al. 2024.ASH. Poster 3061.
15.Y. Song, et al. Hematological Oncology. 2023 Jun; 41: 132-134.
编辑:Arden
审校:Arya
排版:Red
执行:Moly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