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某个周末傍晚,太原城千家万户飘出《血疑》主题曲时,不少人家正捧着搪瓷碗蹲在牡丹牌电视机前——这些电视机里装的显像管,可能就来自南内环街的山西无线电厂。八十年代的太原,机器轰鸣声与电视伴音交织,重工业基地与流行文化浪潮奇妙相融,谱写出属于一代人的黄金记
1985年某个周末傍晚,太原城千家万户飘出《血疑》主题曲时,不少人家正捧着搪瓷碗蹲在牡丹牌电视机前——这些电视机里装的显像管,可能就来自南内环街的山西无线电厂。八十年代的太原,机器轰鸣声与电视伴音交织,重工业基地与流行文化浪潮奇妙相融,谱写出属于一代人的黄金记忆。
荧屏照亮千家万户
山西电视台老楼里,每天下午都挤满寄信的热心观众。1987年开播的《电视桥》节目,让太原人家家户户周四晚上准时锁台:留着波浪头的女主持人用太原话念观众来信,穿中山装的男主持现场拨电话帮人找失物,这种"电视版居委会"的新鲜形式,让节目开播三个月就收到二十麻袋信件。
影视剧更是风靡全国。山西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里,1984年搭起了整个"天波杨府",《杨家将》剧组用两个月时间造出三百多套铠甲。拍摄佘太君点兵那场戏时,从太重厂借来的鼓风机吹得"杨门女将"们睁不开眼,可当电视剧在央视播出时,太原城晚上用电量都明显上涨——全城人守着看自家拍的片子。
"铁疙瘩"闯出大名声
解放百货大楼家电柜台前,1986年总上演"抢购大战"。太原洗衣机厂的海棠牌双缸洗衣机,机身能站个大汉不晃悠,每次到货时柜台玻璃都被挤裂过三回。当时全国商场里都贴着"北有海棠,南有水仙"的标语,太原姑娘出嫁要是陪嫁海棠洗衣机,婆家都要高看一眼。
山西无线电厂更是个"显像管印钞机"。春笋牌电视机虽然得拍两下才能消除雪花点,但14寸屏幕里播着《霍元甲》《上海滩》,让多少家庭晚饭吃得格外香。厂里最风光时,拉货的解放卡车在坞城路排出二里地,有个南方客商在招待所住了二十天,临走时硬塞给门卫两包大前门,就为早点拿到提货单。
钢铁与霓虹共舞
太钢的火车每天把热轧钢板运往全国时,个体户们正把广州牛仔裤倒腾到海子边市场。重型机械厂里造着起重机,隔壁录音机厂车间飘着《甜蜜蜜》的旋律。号称太原亚细亚的天龙商厦,自动扶梯成了太原人周末打卡地,穿夹克衫的小伙扶着穿健美裤的对象上楼,兜里揣着刚在并州剧院买的《红高粱》电影票。
老厂区澡堂的水蒸气里,工人们聊着昨晚《电视桥》里帮人找到对象的趣事;车间午休时,女工们围着春笋电视机追《卞卡》;厂办幼儿园里,孩子们唱着"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他们身后的玩具柜上,摆着父母厂里生产的钢铁模型。
流淌在时光里的辉煌
那些曾经让全国羡慕的太原制造——能洗十斤被罩的海棠洗衣机、飘着雪花的春笋电视机、在央视黄金档播出的《杨家将》,连同《电视桥》里那声带着醋味的"观众们好",都成了刻在城市骨子里的骄傲印记。每当老厂区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仿佛还能听见三十年前机床与电视伴音的合奏。
来源:褚瑆獠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