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14日,第十二届冠状动脉影像与功能学评价论坛圆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北京德诺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协办。会议内容精彩纷呈,聚焦“斑块命运”
2024年12月14日,第十二届冠状动脉影像与功能学评价论坛圆满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北京德诺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协办。会议内容精彩纷呈,聚焦“斑块命运”,内容包括冠脉介入影像和功能基础培训、前沿分享、实战病例等多个版块。邀请了国内冠状动脉影像学和功能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就相关基础知识、操作要点、图像识别、结果分析以及最新进展做专题讲座,同时围绕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指导下优化PCI这一主题展开病例讨论。
开幕式合影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王贵松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郭丽君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红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先后致辞,众多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出席开幕式。
崔鸣教授致辞中讲道,“冠状动脉影像与功能学评价论坛已成功举办至第十二届,本次论坛主题为“聚焦斑块命运”,在精准介入治疗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将深入探讨冠脉动脉腔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方法的最新进展,以及多模态成像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期待此次会议能够为参会者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造福患者。最后,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影像学功能学联合论坛板块,针对功能学和影像学手段的研究进展和临床使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健教授深入解读了近期结果阴性FFR临床研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崔鸣教授从腔内影响学角度就冠脉钙化斑块命运及干预进行精彩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尹栋教授介绍了以腔内影像学为基础的功能学研究现状,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王金鹏教授带来无创影像学方法识别高危斑块的研究进展,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候静波教授对OCT最新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深入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翟光耀教授对复杂冠脉钙化病变的临床意义、干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汪宇鹏教授从腔内影像学角度对ACS非罪犯病变斑块特征进行了精彩分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晓教授介绍了多模态影像评估高危斑块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徐昕晔教授从压力回撤梯度(PPG)这一全新指标入手对FFR的前沿进展做了精彩阐述。
在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理论与实践板块,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全面介绍了IMR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龚艳君教授以《从Wire-based IMR、Angio-Based IMR到MMR看微循环障碍的诊断指标》为题系统回顾了微循环评价方法学的发展脉络,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薛亚军教授对再生医学在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何立芸教授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对急性心肌梗死微循环功能障碍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杭州脉流科技有限公司向建平教授则从医工交叉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如何通过冠脉功能学和腔内影像学技术指导精准PCI,来自不同中心的5名青年医生分别通过精彩病例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侯昌教授通过5个精彩病例阐述了OCT如何指导ACS发病机制的评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朱超教授以一例具有挑战性的左主干分叉病变生动阐释了FFR在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张瑞涛教授以两例多支、弥漫、串联病变为例介绍了如何实现冠脉功能学和腔内影响学技术1+1>2,清华大学附属长庚医院韩治伟教授以一例少见的冠脉编织样改变诠释了OCT和FFR在特殊病变中的独特价值,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易铁慈教授从一例CHIP病变入手解读了腔内影像学对冠脉复杂病变的应用价值。
积淀创新,砥砺前行。大会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CIFS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努力,希望本次会议给大家带来丰硕的收获和有益的启迪。我们明年再见!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小柏健康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