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师成职业新风口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20 17:17 1

摘要:在上海长宁区曹家渡街道,78岁的张女士因脑梗后遗症卧床,女儿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职照料,但换尿管等专业护理让她力不从心——“母亲身上长了褥疮,但我连正确消毒都不会。”类似困境并非个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成为“刚需中的刚需”。

受访专家: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傅 华

本报记者 虞 晔

在上海长宁区曹家渡街道,78岁的张女士因脑梗后遗症卧床,女儿不得不辞去工作全职照料,但换尿管等专业护理让她力不从心——“母亲身上长了褥疮,但我连正确消毒都不会。”类似困境并非个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成为“刚需中的刚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调查,家庭照护者日平均照料时长约15.7小时,因长期护理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经济压力及家庭矛盾突出,形成“照护一个老人,拖垮一个家庭”的恶性循环。

为解决养老照护服务供给不足问题,2016年起,我国先后在49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是专门为长期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试点;2022年,国家新增“长期照护师”职业工种,并于2024年颁布《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2025年4月19日,首场长期照护师认定考试在江苏举行,首批100名考生参加考试,81名考生获得资格证书,成为我国首批持证上岗的长期照护师。

长期照护师是专门为失能人员的照护设立的新职业,可为享受“长护险”待遇人员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服务。按照专业技能分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获得资格后可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就业。与负责生活协助、简单健康监测的养老护理员不同,长期照护师需持证上岗,以保证有能力执行医嘱规定的医疗护理操作,比如伤口换药、导管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同时要承担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膳食营养搭配等综合性健康管理职能,还需知晓“长护险”知识,按要求提供相关服务。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傅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当下,居家、社区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方式,但受家庭规模变化、社会文化变迁等因素影响,家庭传统照护模式势弱,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渐长,尤其是失能、高龄、空巢老年人。保证有需求的家庭找到合适的长期照护师,仍有3个痛点亟待解决:

从业人员不足,认同感低。目前,我国长护从业人员仅30多万,等“长护险”全面推开后,预计缺口达千万。长期护理服务队伍较薄弱,造成职业吸引力不足。同时,市场上仍存在“伺候人”的观念歧视,相关职业认同感偏低,常被视为一种“无奈的选择”。

多为中老年人,学历较低。《2023养老服务人才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服务人才以女性为主,年龄结构偏大,41~55岁占比56%。

强度高时间长,待遇偏低。长期护理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照护对象已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持续提供生活照料和医学护理,可达6个月。这意味着,照护者既需具备专业技能,更需有爱心、耐心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与工作强度高不匹配的是,待遇水平偏低。《报告》显示,四成受访者表示工资水平一般。

即使如此,傅华认为,养老是一个“朝阳产业”,长期照护师会是未来的职业风口。首先,高龄老人的失能风险越来越高,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会滚动式上涨;其次,从业标准不严苛,只要年龄满16周岁、身体健康的劳动者均可报考,获得执业证书后,就可去定点评估机构、上门服务机构等长护系统就业;而且,政府高度重视并提供现实支持,比如北京、上海、浙江、辽宁等地,针对养老服务人才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入职补助、落户优待等。

为提高长期照护师的吸引力,傅华表示,需尽快打通职业晋升通道、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激发从业者的学习积极性,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需求的匹配度,继而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这对养老机构乃至整个行业的年轻化、专业化、规模化,都有极大推动作用。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