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3次贬谪,几近绝境,却有3个女子始终相伴——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3次贬谪,几近绝境,却有3个女子始终相伴——
发妻王弗的深情、续弦王闰之的长情、侍妾王朝云的痴情,共同织就了他跌宕却温暖的一生。
01 “白月光”王弗:少年夫妻,十年生死两茫茫
1054年,19岁的苏东坡迎娶16岁的王弗。
古代大多是包办婚姻,主打一个先婚后爱。
刚结婚那会,苏东坡并不知道王弗识字。
苏东坡读书时,王弗总是徘徊不去,在旁红袖添香。
苏东坡以为这是新媳妇黏夫君,并未在意。
直到某天读书卡壳,王弗轻声提点他典故内容、出自哪本书第几页,苏东坡这才惊觉:
“原来我娶了一个才女!”
才女王弗的确是苏东坡的“人生军师”。
苏东坡是个心大之人,他曾说他眼前没有一个坏人: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丈夫这般疏于人情世故,王弗常常担心他在人际交往中受骗吃亏。
因此,每当家里来客人,王弗便躲在屏风后倾听,事后提醒丈夫:
“此人言辞闪烁,你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行了,不用跟他商量。”
有人来与苏东坡结交,想拉关系,王弗便警醒道:
“这个人急切靠近你,恐怕难以长久。”
结果一一被王弗说中。
苏东坡到凤翔为官时,她更日日叮嘱:
“离了父母,行事须谨慎。”
王弗的谨慎,正是苏东坡所缺乏的。
若王弗一直在,苏东坡的人生或许会少些坎坷。
可惜天妒良缘!
1065年,27岁的王弗病逝,留下6岁幼子苏迈。
十年后,苏东坡在密州梦见亡妻,泪落成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字字泣血,至今读来仍令人断肠。
02 “烟火灶”王闰之:患难夫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王弗去世后,其堂妹王闰之走进苏东坡的生命。
她21岁嫁入苏家,陪伴苏东坡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等至暗时刻。
在黄州,苏东坡的微薄工资,根本养不活一大家子。
不得已之下,苏东坡开垦荒地,成为农人。
王闰之夫唱妇随,耕田养蚕,甚至用青蒿治好了病牛——这朴素的智慧,竟与千年后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不谋而合。
比之王弗,王闰之是个普通妇女。
她一生经营家庭,为苏轼解除后顾之忧。
如果说王弗是苏轼的“白月光”,王闰之就是他的“烟火灶”。
1093年,王闰之在陪伴苏东坡25年、受尽惊吓和劳碌后,不幸病逝。
苏东坡对她深感愧疚,曾对弟弟苏辙吐露心声:
“身后牛衣愧老妻”
王闰之去世的第二天,苏东坡在祭文中痛悔: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八年后,苏东坡去世,苏辙将兄嫂合葬,成全了苏东坡“死同穴”的誓言。
03“红颜知己”朝云: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宋朝士大夫家里大多有歌舞班子,用于宴会上招待客人,苏东坡未能免俗。
朝云12岁入苏府为歌伎,长大后成为苏东坡侍妾。
苏东坡不善于处理与朝廷里的上司和同僚关系,加之一辈子在新旧两党间摇摆,因此上班上的很不开心。
有一次散朝回家,苏东坡吃过午饭,拍着鼓囊囊的肚子,问侍女们:
“你们有谁知道我这肚子里装着什么?”
侍女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说全是文章,有说满腹经纶,苏东坡都不以为然。
这时,聪慧灵秀的朝云,轻声说道:
“一肚子不合时宜。”
这句话道尽苏东坡政治境遇,堪称灵魂知己。
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荒芜不宜居的惠州,据说贬到这里的人很少能活着回到中原。
其他侍女纷纷离去,只有朝云坚定地跟着他,生死相随。
不料,在岭南瘴疠之地,朝云终因瘟疫早逝,年仅35岁。
苏东坡悲痛地写道: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生前,最爱唱苏东坡的《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朝云死后,苏东坡再也不听这首词了!
王弗教会苏东坡成长,王闰之陪他扛过风雨,朝云读懂他的孤独。
这三个女人,恰似苏东坡生命中的明月、泥土与清风——一个永藏心底,一个融入血脉,一个化作天涯羁旅中的声声叹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若有幸得遇“历劫不弃”之人,便是红尘最大的温暖。
来源:不惧孤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