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秋天家长会,我亲眼见证了让我大跌眼镜的一幕:三年前那个吃饭要人追着喂、书包要奶奶背着的小胖墩小宇,此刻正站在讲台上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周末野营计划"。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想当然地为孩子包办一切,憧憬着孩子成为预设中的佼佼者。
往往,结局都不尽如人意。
父母抓得越紧,孩子越不买账。要培育出自信自强的孩子,父母最需要做的便是松手。
尤其是这3件事不插手孩子学习,越放开,孩子越能成才。
PART-01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多管
去年秋天家长会,我亲眼见证了让我大跌眼镜的一幕:三年前那个吃饭要人追着喂、书包要奶奶背着的小胖墩小宇,此刻正站在讲台上自信地介绍自己的"周末野营计划"。
更让我吃惊的是班主任补充的话:"这孩子现在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全班同学的应急药箱都是他整理的。"
回想三年前初次见面,小宇妈妈还在为"孩子自理能力差"发愁。
直到某次流感爆发,他们全家因为过度消毒导致孩子免疫力下降住院,我们才惊觉:过度包办正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
现在小宇妈妈笑称:"以前怕他饿着,现在怕他饿着别人——上周春游带了八人份便当呢!"
PART-02
孩子遇到的挫折,不乱管
上周接孩子放学,发现他膝盖蹭破了一大块皮。本想冲上去找对方家长理论,却被儿子拽住了衣角:"爸爸你别生气,我自己能处理。"
看着他掏出口袋里的创可贴熟练消毒包扎,那一刻突然想起教育家陈鹤琴的话:"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
那天回家路上,儿子主动说起被推倒时的心理活动:"一开始有点怕,但想起你说的'小伤小痛是勇士勋章',我就爬起来继续玩游戏了。"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挫折反而会成为成长的跳板。
PART-03
孩子的学习和爱好,不急管
在育儿的道路上,许多父母常常会陷入一种看似为孩子好,实则可能给孩子带来困扰的模式中。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行塞给孩子,仿佛孩子的人生就是用来弥补自己遗憾的。
比如,自己当年因种种原因没能好好读书,就盼着孩子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小时候因条件限制无法学习的兴趣爱好,就期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
他们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的安排,几乎不给孩子留下一丝自主的空间。
心理学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长处,只要找准自己的舞台,就能发挥潜能,取得惊人的成绩。
在孩子的学习和兴趣上,父母要放弃那种“应该怎样”的想法,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接受他本来的样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一无二之处。
来源:趣味智慧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