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 年协和曾争取聘请哈佛大学的 Otto Krayer (1899-1982) 为其药理系主任, Krayer 接受职位后,因为哈佛医学院学生集体上书请愿,哈佛挽留后他担任哈佛药理系主任。
1. 麻黄素药理作用 ( 协和医学院药理系陈克恢, 1920 年代 ) ;
1938 年协和曾争取聘请哈佛大学的 Otto Krayer (1899-1982) 为其药理系主任, Krayer 接受职位后,因为哈佛医学院学生集体上书请愿,哈佛挽留后他担任哈佛药理系主任。
六十年找药
中国生命科学最先达到世界水平的工作是 1920 年代陈克恢和 Carl Schmidt 在协和医学院药理系合作研究麻黄。陈克恢咨询了他中医的舅舅之后决定研究麻黄。陈克恢和 Schmidt 发现其中升高血压物质,分离得到的分子,他们意识到是日本科学家在 19 世纪已经分离同一个化合物并命名为 ephedrine 。但陈克恢和 Schmidt 发现了麻黄素的正确药理作用 (类似肾上腺素 ) 。陈克恢和 Schmidt 都只在中国工作两年就都去美国,陈克恢后来长期在美国礼来药厂工作,曾任美国药理毒理学会理事长。但他们推动起步的中国药物研究, 泽被后世 。
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赵承嘏 (Tsan Quo Chou , 1885-1966) 在英国和瑞士经过有机化学和合成化学训练后,在瑞士药厂工作多年后回国,长期引领我国药物研究。 1932 年他创建的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 ( 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长期是我国首屈一指的药物研究机构。药物化学专长的赵承嘏早期合作支持过药理学家陈克恢,到 1940 年代他合作支持了药理学家张昌绍。张昌绍回国后在重庆的中央卫生实验院和上海医学院工作,他带领包括周廷冲等助手在内的课题组,与化学家赵承嘏、高怡生合作,从中药常山分离到单体化学分子常山碱、常山新碱等,有抗疟作用,可惜催吐的副作用太大而未得到广泛应用。张昌绍、赵承嘏等的工作超过同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的工作。
通过陈克恢、张昌绍等的研究,通过张昌绍等培养教育学生,中国建立了现代药理学研究和教学体系。通过赵承嘏率先的药物研究和药物分子的化学合成,药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等机构,通过先辈科学家工作和直接培养,促进了我国药物研究体系,推广到全国如:北京的中医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北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及其药理毒理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南京和沈阳的药科大学等。
屠呦呦等发现抗疟药青蒿素,对于疟疾的作用举世公认,这既是他们的努力,其路径类似于张昌绍 1940 年代研究常山,也是中国药物研究体系发展的一步。
在这一体系之外,张亭栋在 1970 年代发现三氧化二砷 ( 砒霜 ) 能够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与探索中药作用有关,但路径和标准还是现代科学。 1980 年代中期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王振义及其学生黄萌洱,在外国科学家发现 13 顺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基础上,使用全反型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得到更高成效。
1.1 Chen KK ( 陈克恢 ) and Schmidt CF (1924) The action of ephedrine, an alkaloid from Ma Huang.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1:351-354.
1.2 Chen KK ( 陈克恢 ) and Schmidt CF (1924) The action of ephedrine, the active principle of the Chinese drug Ma Huang.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24:339-357.
1.3 Chen KK ( 陈克恢 ) and Schmidt CF (1926) The action and clinical use of ephedr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87:836-84.
麻黄素和它的衍生物很可能是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从中药取得的单体化学药物,其中就有一个年轻人在中国普遍缺乏科学的时期在北平做的工作。陈克恢在中国工作两年后,回到美国再攻读了医学博士学位,曾任礼来药厂研发部主任、美国药理和实验治疗学会主席、国际药理联合会名誉主席,成为百年来在全世界取得最高学术地位的华人药理学工作者。
中医与西医有很大差别,而中药与西药无本质不同。西方科学现代化后,化学和物理改观了西方药物学。西方科学家和日本科学家开始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起初中国人参与少、工作零散, 1920 年代后渐成规模(张昌绍, 1949 )。
1920 年代,北平的协和医学院与沈阳的满洲医学堂是研究中药的两个主要机构。新成立的协和医学院药理学系主任、英国人 Bernard E. Read (伊博恩, 1887-1949 )热心研究中药,他原本作为传教士被派遣来华,但后来多次出国进修科学并于 1924 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长期对中国的药学做出多方面贡献,除翻译《本草纲目》,还研究了中药。
从美国宾州大学聘来 Carl F. Schmidt ( 1893-1988 )在协和两年( 1922 夏至 1924 夏)研究过中药。留美回国的陈克恢( 1898-1988 )在协和药理系也仅短短两年( 1923 年夏至 1925 年夏),第一年与 Schmidt 合作做出了他以后闻名于国际药学界的麻黄的药理作用( Chen , 1981 )。陈的研究在二十年代突出,被形容为 “ 独唱的姿态 ” (张昌绍, 1949 )。
留学英国和瑞士回国的化学家赵承嘏( 1885-1966 )当时也在协和,发现了延胡索素。日本人久保田晴光等在满洲医学堂研究中药(现址为中国医科大学)。
1928 年至 1937 年,中国成立多个科研机构,如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张昌绍( 1949 )称: “ 在三十年代里,尤其是 1937 年芦沟桥事变以前的约四五年内,...中药研究颇有一番蓬勃气象 ” 。赵承嘏于 1930 年代在他主持的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继续研究中药( 1949 年后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留学英、德、美回国的刘绍光( 1897-1990 )在卫生部设立卫生实验处研究中药药理。留法回国的经利彬( 1895-1958 )在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研究过中药( 1937 年他的研究所搬云南后改称中国医药研究所)。旅华英国人 Henry Lester ( 1839-1926 )的基金会在上海成立了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伊博恩等 1932 年加入该所后继续中药研究(研究所的建筑现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使用,雷士德基金会由华迁英后迄今仍支持中国留学生)。留美回国的朱恒璧( 1890-1987 )于 1928 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建立药理科,在 1930 年代研究中药。有机化学家如留美回国的庄长恭等( 1894-1962 ),也涉足中药成分的化学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化学,而非中药。 1930 年代中药研究的科研人员增加,以赵承嘏的工作突出, “ 赵氏治学沉着坚定 … 研究中药 … 始终不懈 … 发表论文质量俱属上乘三十年代尤为赵氏收获最丰之十年 ” (张昌绍, 1949 )。
1940 年代有更多人回国,包括有机化学家黄鸣龙( 1898-1979 ),他研究中药不多,但他在 1950 年代的学生周维善( 1923-2012 )以后参加了青蒿素的部分工作。 1950 年代及以前回国的学者通过教学、写书,帮助中国奠定了很多学科的基础。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