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吃多容易出事?医生告诫:这3类人要少吃,严重可能诱发昏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0 16:47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每年一到荔枝上市的季节,急诊科的医生就开始提高警惕。并不是因为它多么危险,而是因为它总是会被误解。

甜,水分多,看上去无害,可偏偏它出了事,比谁都快。

有些人吃着吃着,突然开始冒冷汗、头晕、心慌、意识模糊,送医时血糖低到仪器都测不出来。

还有孩子在半夜抽搐,抢救后才知道当天吃了二十多颗荔枝,晚饭还没怎么吃。这些事每年都在发生,但人们每年还是会忘掉。

很多人把荔枝的问题归结为“上火”或“糖分高”,但这两种说法都不准。

真正让它变危险的,是它里面那种不太常见的成分——次氨基酸类物质,主要是甲叉环丙基甘氨酸(MCPG)和α-亚甲基环丙基乙酸(hypoglycin A)。

这两个东西有一个共同点,会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

说白了,它让人体在低血糖的时候,没办法动用脂肪来供能,尤其是肝脏的葡萄糖释放功能被干扰,导致血糖快速下降,补不上去。

这种机制不像一般的高糖摄入导致血糖波动,它是抑制糖原动员,是从源头断掉了人体的能量补偿。

印度和越南的一些儿科研究数据能说明这个问题。在荔枝主产区的乡村,每年5月到7月,儿童低血糖性脑病的病例数明显升高。

印度比哈尔邦的调查显示,在2014年荔枝季节的6周时间里,出现了超过120例儿童昏迷,死亡率超过30%。

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多数患儿当天吃了大量荔枝,且晚餐吃得非常少,夜间睡眠中突然昏迷。

这个病例模式高度一致,医学界已经将其命名为“荔枝相关脑炎”,尽管它的病理机制更偏向急性中毒。

有些人不太信,说自己从小吃荔枝也没见出什么事。这个想法本身就有问题。任何食品都有阈值,只是大多数时候没超过那个点。

成年人代谢能力强,肝糖储备足,不容易被一下子压垮。但儿童、空腹、体弱、营养状态差这几类人就不一样了。

有些孩子本身就营养不良,肝糖原储备不足,再遇到荔枝里的这些干扰物质,立马出现大问题。不是荔枝变坏了,而是吃的人状态不行。

医生点名最多的三类高风险人群,除了孩子,还有两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一个是糖尿病前期或者有胰岛素抵抗的人,另一个是长期节食或者生酮饮食的人。

这两类人有一个共性,就是葡萄糖调控机制不稳定。

前者在吃完荔枝后容易出现胰岛素反应过强,导致血糖短时间内急降。

后者的问题更隐蔽,长期依赖脂肪供能的人群,一旦吃下荔枝里的MCPG,脂肪氧化链条会被干扰,身体没办法转化脂肪为能量。

这时候如果又是空腹状态,低血糖来得会非常快,而且反应比普通人更重。

轻的冒冷汗、心悸,重的直接抽搐、昏迷。

有研究团队做过实验,健康成年人在空腹状态下吃了500克荔枝,2小时后血糖下降幅度达到正常值的20%左右。

而在连续吃了两天、且第一天吃量超过1公斤的情况下,空腹血糖在第3天清晨低于3.0 mmol/L的人群比例接近12%。

这个数据背后是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荔枝糖分高,吃了就不可能低血糖。

但事实刚好相反,它的确含糖,但问题不在血糖升高,而在肝糖释放功能被阻断。糖进不来,身体也不能动用存糖,等于被“双锁”。

更奇怪的是,有人并不觉得这事多严重,甚至觉得“昏迷也就一下”,没什么事。但低血糖性脑病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尤其是儿童,一次严重低血糖事件后,可能留下智力发育迟缓、行为异常、记忆力障碍等后遗症。不是抢救回来就万事大吉。

越是恢复得快的,越可能在细胞层面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脑组织对血糖极度敏感,缺糖超过三分钟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缺血改变。

还有一点是社会性误导。有些短视频平台经常拍吃播,一次吃几十颗荔枝当成挑战。

很多人看着觉得好玩,也跟着模仿,但没有人提醒这些挑战本身可能有风险。

媒体和平台对食品风险的教育长期缺位,让人们对食物只有味觉层面的理解,没有代谢层面的认识。

吃进嘴里的东西,不是看起来无害就一定没问题,尤其是那些含有特殊代谢活性的成分,不用多,量到位就会出事。

医生在门诊里见过一个年轻女性,常年靠控制饮食减肥,后来试了生酮饮食,平时很少吃主食。

一天晚上空腹吃了十几颗荔枝,不到半小时开始头晕、眼前发黑,后来晕倒在地。

送到医院的时候,血糖2.1,已经有意识模糊。她家属当时还在疑惑,说她都没吃多少啊,只不过没吃晚饭。

医生后来解释了整件事的原理,她才知道生酮状态下的代谢方式跟普通人不一样,不是什么都能碰,尤其是带有干扰物质的食物。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侯锦杰.老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护理学杂志,2024-12-25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