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在安顺市西秀工业园区的贵州好味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陈路长熟练操作着设备,整理刚刚下生产线的刺梨汁成品。3年前,她还背着孩子在贵阳街头卖糯米饭。而现在,她是一名车间主管。她的成功“变身”,正是安顺大力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的缩影。
5月19日,在安顺市西秀工业园区的贵州好味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陈路长熟练操作着设备,整理刚刚下生产线的刺梨汁成品。3年前,她还背着孩子在贵阳街头卖糯米饭。而现在,她是一名车间主管。她的成功“变身”,正是安顺大力建设就业帮扶车间的缩影。
今年47岁的陈路长,是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嘉穗村人。2018年,她和家人易地搬迁,住进西秀区彩虹社区。由于其丈夫因车祸致残,十余年来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那时她只能在贵阳街头推车卖糯米饭,维持家庭基本生计。
陈路长正在工作
“凌晨2点过就要起床,背着孩子出摊,那时日子过得很辛苦。”她回忆说。
2022年,陈路长看到社区发布的招聘信息——贵州好味达食品有限公司招聘员工。厂房离她家步行只要10分钟,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她心动了。她果断回到安顺,应聘成为该公司员工。
贵州好味达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刺梨生产、销售、研发为一体的食品深加工企业,该公司位于西秀产业园区内,旗下有“果夫牌”“小刺头”等品牌。
经过培训后,她走上了岗位。凭借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态度,她从一名普通员工成为主管。
陈路长的变化,得益于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贵州好味达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侯亚兴告诉记者,他们在招聘员工过程中,以搬迁群众为先,该公司现有56名员工,全部来自安顺本地,员工旺季时月收入达6000元,平时也有4000元。
安顺盈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据了解,就业帮扶车间是以促进脱贫家庭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就近就地实现灵活就业或居家就业为目标,主要设置在乡镇(村),组织脱贫家庭劳动力(含监测帮扶对象)从事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的生产加工点。就业帮扶车间主要包括利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的厂房式帮扶车间及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帮扶车间等。
近年来,安顺一个个就业帮扶车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让群众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望,更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奋进乐章。
今年以来,安顺积极开展就业帮扶车间的各项公共就业服务,落实相关补贴政策。截至目前,已有就业帮扶车间99个,吸纳劳动力就业9895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737人。
陈路长的故事颇有普遍性。
走进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安顺盈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身着统一蓝色工装,戴着帽子,正有条不紊地组装各类电子变压器磁性电子器件。
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现有员工近300人,是一家集磁性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新能源、智能家居、电动工具等。
“我们除了高管,员工全部是本地人。”安顺盈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明涛说,起初员工们完全不会操作,但经过培训之后都有了岗位,并且不少人通过努力成为了主管或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还设有一个残疾人车间。他们主要从事简单易学、劳动强度适中的零部件生产工作。
桂先生来自安顺市西秀区宁谷镇,2011年,他因事故导致右腿截肢。过去,他多次求职被拒,如今,他在安顺盈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磁环绕线工作,从生疏到熟悉,一干就是5年。
此外,该公司还将生产线下沉,组织不能出门的村民,在家中进行标准化零部件生产,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
据了解,近年来,安顺不断拓展就业服务平台,建成一批“安心工坊”“零工市场”“粤黔协作一县一企”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并通过“石榴红”劳动服务站等新型平台,打通群众就业“最后一公里”。
除了就业帮扶车间,政府部门还积极开展“直播带岗”、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等活动,通过与企业共建就业网络,真正让搬迁群众“进得来、稳得住、干得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强 杨媛媛
来源:国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