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北京四中高级教师,他说小学必须补的只有一个

B站影视 2024-12-16 02:18 2

摘要: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大宝学校各科都进入了复习的节奏,班级群的气氛肉眼可见地焦灼了起来。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大宝学校各科都进入了复习的节奏,班级群的气氛肉眼可见地焦灼了起来。

我那天和同事闲聊时还开玩笑说,再佛系躺平的妈,期末也得“坐起来”,能不能帮上孩子另说,重在参与。

小学期末只考语数英三科,这其中复习起来最不得章法的,应该是语文。

作为一个同样无法躺平的老母亲,我在听说老王最近又约到北京四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资深名师杨志刚老师对谈之后,非常高兴——因为又有干货可以分享给大家啦!

杨志刚,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高中部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特聘导师,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新编》特约撰稿人,著有《北京四中语文课:细说诗文》《北京四中语文课:亲近经典》《少年史记小课堂》(合著)等。

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今年早些时候我们邀请过杨老师,组了一次“纯粹福利局”。

那一次的直播,硬核知识满满,杨老师经常只用几句话就能让人豁然开朗,想通很多之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福利局”结束之后总有同学追问有没有回放

大家都知道,北京四中的语文教学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标杆”——连续4年北京高考平均分排名第一,97%以上重本升学率,尤其是语文平均成绩,多年来常常位于北京市榜首。

但四中学生为什么语文学得那么好?是方法特别,还是资源独特?

这次,老王又带着一大堆疑问和杨老师聊了很久,还特地做了一期新的视频:

杨志刚老师的见解中有不少启发性内容,不仅对孩子有帮助,对家长也同样有参考价值。

当然啦,受时长所限,短视频无法承载所有干货,所以老王还专门约了杨老师到直播间来,分享他作为一名至今仍在一线奋战的名师,对语文学习的见解和建议。

之前错过“福利局”的同学、期末期间想帮孩子提升语文成绩的同学,赶紧点击下方链接预约今晚19:00的直播,千万不要错过啦~

此外,我还整理了老王和杨老师对谈时聊到的一些关键内容,分享给同学们。

期末复习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同学们与其默默焦心,不如静下心来,从四中名师的建议中找到适合自己娃的那部分。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四中学生为什么能把语文学得这么好”之文字纯享版~

教学方法独特

减少学生焦虑

同样都是面对期末考试,四中的学霸们是不是都胸有成竹,毫不紧张?

杨志刚老师说得很实在:“四中的学生也会焦虑,这太正常了。”

他认为,其实任何人在面对有挑战性的事情时,都会产生焦虑感。而且,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动力。

四中的学霸也好,普通学校的孩子也罢,都需要适度的焦虑激发行动力,才能更加专注在眼前的期末考试上。

也是,如果太松弛了,完全不把考试放在眼里,怎么可能有好成绩?

不过,怎么把孩子的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呢?

杨老师说,四中语文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四中老师的独特做法

首先,四中语文组的老师坚持期末考试自己出题。

现实情况是,市面上的试卷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刻意追求难度,忽略了考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有些则是过于浅显,对四中学生来说毫无挑战感。

因此,四中让学生们“学什么考什么”,题目设计紧扣课程内容,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学生通过考试能弄清楚自己学得如何,而不是盲目在“题海”遨游。

杨志刚老师特别提到,“学什么考什么”的背后,是老师们希望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正向反馈。

“我们事先会给学生明确的考前指导范围,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焦虑,也让学生更加投入。

更重要的是,四中语文组的许多老师都有出高考题或区域模考题的经验,这也意味着他们深谙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和规律。

学生在备考中能够明确目标,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考试结束公布成绩时也更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四中特别重视考试难度的合理分配,出题时偏向夯实基础

杨志刚老师提到,四中在高一、高二阶段会特意加大基础题的比例。

例如,默写题的分值通常会设置为20分,而高考标准仅为8分。

此外,字词、成语等基础题的分值也显著提高,课内基础部分总分可达到30分左右。

这种设计,不仅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增强了他们对考试的掌控感,大多学生都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基础分,信心大增。

这样做,孩子可以通过短期努力获得正反馈,满满累积起来,能力自然会相应提升。

家长可以怎么做?

四中的老师有“任性”的资本,家长却没有命题权,又该怎么帮助孩子?

我觉得,起码有三点是我们可以学到的。

第一,就是面对孩子的焦虑,我们要帮他们适当缓解。不要觉得孩子焦虑就是他们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反过来又加深他们的焦虑。

第二,帮孩子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语文复习难,是因为它覆盖面广,本身就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可以参照四中老师的“学什么考什么”理念——与其让孩子盲目刷题,不如先对照课本,抓住基础。

比如背诵的古诗词是否真正熟练,课文的重点段落是否理解透彻,阅读训练是否能融会贯通,等等。

第三,放大孩子的小成就。四中尚且需要通过多考基础题的方式催化孩子的自信心,我们也需要帮孩子营造类似的家庭氛围。

举个例子,孩子如果完成了一篇质量不错的作文,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多多表扬,而且要表扬得具体一点,不要总是泛泛地说“挺好”。

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看到,即使是四中老师也要一年一年地引导学生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理解一点,与其强调短期目标,不如转向陪伴孩子建立长远的学习能力。

而针对语文这一学科,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毫无疑问是阅读的能力。

重视“课外”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怎么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会分享杨老师关于“课外阅读”和“经典阅读”的建议。这些建议,很可能会是帮孩子爱上语文的“关键钥匙”。

我们经常说,孩子要重视课外阅读。这句话里,“重视”一词没有用错,但如果只是把阅读当成课外的任务,那就错了。

杨志刚老师在对谈中说了个“金句”:

“阅读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

换句话说,阅读不应该只当作“课外任务”去完成,它不仅是素养层面的“拔高”,而是孩子拓宽视野、提升语文基本功的必要途径。

而在四中,课外阅读早已超越了“兴趣培养”的层面,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四中有独立的固定阅读课,是为学生专门设置的,每周一节,课上只阅读,不进行任何其他活动。

读什么呢?读四中老师专门为学生编辑的资料——“澡雪”

所谓“澡雪”,出自《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意思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洗礼自己的精神,提升品格

学生阅读的内容不限于课本,也不以考试为目的。杨老师举例说,有一次,高三学生的最后一期“澡雪”还在读现代诗(高考不考现代诗)。

而且,四中学生的阅读不仅不以考试为目的,甚至不以语文学习为目的,老师们更希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成为更好的人。

杨老师说,四中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相同的观念:“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考试,才能真正赢得考试。”

此外,这半年,杨老师在还自己的班级组织了一个“荐我所爱”活动。

课前五分钟,学生可以自由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电影、综艺甚至游戏,并且说明理由。

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和文化交流氛围。

杨老师提到,有些孩子因为听了同学的推荐,开始尝试阅读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题材,甚至发现了新的兴趣点。

看到这,很多同学会想问,在提升阅读能力方面,家长能怎么做?

相关的方法其实之前我经常和大家分享。比如:

营造一个有“书香”的家庭环境;

坚持与孩子一起读书;

避免过度“功利化”阅读;

“踮起脚尖读书”……

这次在杨老师的启发下,我觉得还可以补充几个细节:

比如,我们可以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买回家的书不必要求他们赶紧读完,保留孩子“认识”书籍的可能性就好;

再比如,我们要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父母也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给孩子,像朋友一样交流,不要急于把阅读和成绩挂钩。

我相信,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只有“路径”。家长能做的,是陪着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当孩子真正把阅读当作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做时,他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提升。

提倡“经典阅读”

不忘文化传承

对谈时,老王和杨老师还提到了AI时代的阅读,如今前沿科技那么先进,离传统越来越远,还有必要读老掉牙的“经典”吗?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经典阅读永远有必要,它是孩子接触人类文明、中海文脉的重要桥梁。

在四中,“经典阅读”一直是“课外阅读”的“进阶挑战”。

杨老师在访谈中也反复提到,阅读经典作品是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甚至可以说,在四中,经典阅读从来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贯穿语文学习始终的核心内容。

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杨老师认为,社会发展,只要人性不变,经典就有其价值。

他用唐诗举了个例子。

唐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手工社会,和今天的社会形态大不一样,为什么我们还要读唐诗?

这是因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时代变了,母亲手里的线或许会跟着时代变化,但母亲的爱子之情却是永恒的。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持续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可以说,经典阅读就像是语文学习的“心脏”,它承载的不仅是语言之美,更是思想之深。

通过阅读经典,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的价值,建立与先贤对话的能力。

四中怎样带领学生阅读经典?

经典阅读是有门槛的,四中名师们则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试图为学生搭起“梯子”。

首先,四中老师们强调分阶段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杨老师认为,经典如高山,不可能一蹴而就地“登顶”。学生需要在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积累逐步深入,哪怕最初只能读懂一些表层的内容,也是宝贵的积累。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不断深化,同时避免了因难度过大而失去兴趣。

其次,老师们特别注重经典作品的版本的选择

经典之所以“难”,很多时候是因为其文字和文化的隔阂。因此,四中老师会建议学生使用注释详尽的版本,帮助他们解决文字障碍。

杨老师认为,不必强求学生读“原版经典”,改编的经典解读也很有意义。

比如杨老师最近才完成的作品《经典常谈详解》,就仿佛把“澡雪”从四中课堂转移到了书上,不仅保留了朱自清原著的精髓,更通过370条名师批注、43处原著补注,以及42处经典索引,为学生们搭建了一座通往经典作品的桥梁。

这类书,本身其实就是梯子的一部分,用它们爬上经典这座山,会省力不少。

经典阅读,家长可以怎么做?

参照四中的方法,我认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帮孩子阅读经典。

第一,从兴趣出发,帮孩子选择合适的经典作品。

很多家长一提经典阅读,脑子里就是大部头原著,杨老师提醒,那些固然经典,但可能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所以同学们可以先根据孩子的兴趣点,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作品。比如寓意丰富的短篇小说、简洁易懂的经典诗歌等,逐步引导孩子深入阅读。

第二,做孩子的“阅读伙伴”。

很多孩子面对经典时的第一反应是“我看不懂”,这其实很正常(相信很多家长也看不懂)。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和孩子共同进步。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轮流诵读经典,然后讨论各自的感受,在互动中帮助孩子理解经典的深意。

第三,借助辅助工具,降低阅读难度。

各类经典解读书籍(比如前面提到的《经典常谈详解》),就是为孩子准备的辅助学习工具。

书籍之外,家长也可以参考其他纪录片或线上课程,帮孩子扫清经典阅读的障碍~

好了,老王和杨老师对谈的内容整理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还想听更多干货的同学,千万别忘了今晚19:00来直播间看看!大家可以准备一些孩子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到时候和杨老师来一场面对面交流~~

直播之外,杨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来自四中名师的“礼物”——

《经典常谈详解》是对朱自清先生所著《经典常谈》(入选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名著导读)一书的深入解读和详细阐释,小学中高年级和中学生都能看。

这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经典著作,如《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是孩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必备读物。

此外,还有之前为大家推荐过的《北京四中语文课》系列。

作为四中名师们在一线教学中总结出的课堂“教案”,属于“四中名师课堂实录”,非常适合需要拔高的孩子,可以说是准学霸的“命定之书”!

还有杨志刚老师与四中同事万君老师合著的《少年史记小课堂》。

这套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重新讲述了《史记》的故事,通过模拟“微信群聊”的形式,利用老师和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探讨,帮孩子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

以及万君老师的力作《巨匠与少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四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事迹娓娓道来,还覆盖了四位巨匠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诗词文选篇,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他们的人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以上“礼物”,不仅是经典相关的阅读材料,更是四中名师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一盏盏灯,点亮了通向经典的路,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与传统文化对话的桥梁。

或许,我们的孩子今天只能窥见经典的一角,但那些在阅读中种下的种子,终将在岁月里生根发芽,陪他们长大。

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

班上看书最多的孩子,语文考试不及格...

五年级回头看,它才是我们走过最长的弯路

8年了,坚信我娃不会平凡的理由,就藏在这件日常小事里

来源:思想者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