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满将至,河东大地超430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然而,持续的干旱与突袭的干热风天气,让这场丰收在望的“麦田守望战”充满挑战。面对高温“烤”验,我市农业农村、水务、电力、涉农企业等部门与广大农户携手,以科技为犁、以实干为耙,协同推进小麦抗旱保收工作。
麦浪涌金时 干群护粮忙
——我市多部门联动打响夏粮保卫战
小满将至,河东大地超430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成熟期。然而,持续的干旱与突袭的干热风天气,让这场丰收在望的“麦田守望战”充满挑战。面对高温“烤”验,我市农业农村、水务、电力、涉农企业等部门与广大农户携手,以科技为犁、以实干为耙,协同推进小麦抗旱保收工作。
据市气象局预报,近期我市将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7℃,局部地区甚至超过40℃,并伴有干热风。“当前正值籽粒灌浆关键期,持续高温会导致小麦提前‘枯熟’,千粒重下降。”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国华蹲在麦田里,轻轻搓开麦穗向记者展示,“看这些籽粒,灌浆饱满度直接决定亩产。”
为应对旱情,我市各级部门积极行动,采取多项措施确保夏粮稳产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根据小麦苗情和墒情进行科学管理。
技术人员则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对麦田进行精准监测,分析叶片含水量和土壤墒情,为抗旱灌溉提供科学依据。在新绛县三泉镇白村,3000亩麦田上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正进行“CT扫描”。“叶片含水量、土壤墒情数据看到了,这块地急需补水。”植保专家看着实时传输的数据,迅速指挥调度水肥一体化设备。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介绍,今年全市推广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构建起三维墒情监测网,让抗旱决策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水务部门全力保障灌溉需求,对老化、破损的灌溉管道进行维修,确保灌溉设施正常运行。绛县续鲁灌区、槐泉灌区和范必灌区等区域加强机井和管道检查巡查,确保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修复和更换。目前,绛县各灌区已累计完成灌溉面积13.5万亩,优先保障粮食作物种植区域的灌溉需求。
电力部门也积极行动,国网新绛县供电公司组织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巡视排灌线路,调试排灌设备,宣传安全用电常识,确保农作物灌溉用电无忧。
在河津市黄汾10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沙土地上的小麦通过“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喝足“收苗水”。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王国华指导种植户铺设滴灌带:“根据小麦行距调整滴灌距离,可精准输送水肥至根部。”
“目前夏收前的关键是浇水保苗,今年,全市不少农户采用了节水滴灌或喷灌来实现农田精准灌溉。这样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也是目前实现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最佳方案。”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园艺站站长徐隽铭说。
记者了解到,虽然滴灌等节水技术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这样的模式能够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种植效益。以今年为例,高温天气持续,如果采用大水漫灌,不但费水,还会降低土壤温度,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而采用密植滴灌技术,就像为农作物“打点滴”,既可保证“滴水出苗、一出全苗”,又可以通过精准灌溉、水肥一体,让农作物根系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和生长率。
抗旱看天不等天,更需精准应对。
新绛县泽掌镇小麦种植户马成峰表示,他们目前的重点工作就是抓紧时间浇水抗旱。“浇水还得薄薄浇,不能浇太厚,还要考虑为后期的播种玉米‘藏墒’,不过用水不成问题。”马成峰告诉记者,为确保夏粮稳产增收,当地的农业农村局也在积极行动,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勘察苗情、精准监测墒情,针对不同地块的小麦生长情况,开展一对一指导,引导农户科学调配水资源,有序推进灌溉工作。
企业的助农服务也是近来抗旱保收工作的一大亮点。日前,中煤保险运城中支联合运城市农业农村局赴临猗县孙吉镇,芮城县东垆乡、永乐镇,万荣县裴庄镇及西村乡开展“抗旱助农”专项行动,向受旱情影响的农户捐赠天海5.5Kw潜水泵,以实际行动支持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农户们纷纷表示,这些设备来得十分及时,极大地缓解了农田灌溉设备短缺的难题,为小麦后期生长补充“生命之水”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正值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旱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容小觑。此次捐赠的抗旱物资能够帮助农户提升灌溉效率,有效降低干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我市上下以高度责任感投入夏粮保卫战。目前,随着“三晋第一镰”盐湖区部分地块的小麦成熟,统筹调度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运城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责任与信念。
来源:运城发布